因两位路过鄂州的人而出名的安化黑茶

历史上发生的战争,很多是因抢夺各种资源而起。

《宋史·郑清之传》:湖北茶商,群聚暴横,清之白总领何炳日:'此辈精悍,宜籍为兵,缓急可用。’炳亟下招募之令,趋者云集,号曰茶商军,后多赖其用。

宋代随着种茶、制茶经济的发展,饮茶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然而,官府通过茶叶专卖制度对茶农与茶商的剥削也日益加强,同时州县的“额外科扰”,巡捕的“邀求无厌”,胥吏的敲诈勒索,茶农茶贩们被压榨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因而时有群起反抗之举。

尤其是因一块产自贫困县黑不留秋的茶砖,发动了一次历史上绝仅有的战争,而且还卷入了大将军辛弃疾,确实令人难以置信,但它的确发生了。

  以下这个故事,足可以让很多经销黑茶的朋友作为吹牛的资本:“不要小看兄弟我手上的这块茶专,它可是写进了世界军事史的。哪种茶有这样的经历?为了抢这个东西,宋朝的皇帝还派出了大将辛弃疾,不然他的皇位都难保。”我想这句话说出来,应该十分威风,能吓住不少茶道中人。

  北宋仁宗皇帝几次与西夏国的开国皇帝李 元昊交手都打了败仗。他为了保全自己的皇位,答应每年无偿地赔给西夏国最好的茶叶3万多斤。

  当时,朝廷除了部分安化黑茶外,也采购一些别的茶来一起赔给西夏国。

  偏偏这个李元吴觉得最好的茶叶是湖南安化的黑茶。他为什么,看中湖 南的黑茶呢?我想他也许是听说了班丑超拿黑茶救人的故事,至于他是怎么听到的,我也没有考证。总之,那个时候没有网络、电视。

  这个话题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言归 正传。

  没有办法,朝廷就派专门的军队,到安化收茶来了。各路商人也因为这个机会囤货居奇,在这里大肆收茶,之后分别从常德和益阳走资江水路运到北方。

  才开始的时候,老实本分的安化人还是尽量满足朝廷的需要,同时腾出一点茶叶来卖给茶商,贴补家用。

  后来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也许是由于黑茶刮油的效果实在太好了,李元昊的肥胖症因茶而愈,所以他对黑茶推崇备至,并要求将士们均要饮用,所以西夏国对黑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为满足西夏国的黑茶需求量,宋朝廷规定安化茶农只许将黑茶卖给政府,而且为了控制安化一带的茶叶,宋朝官府派出了一支专的军队,在安化资江边的龙塘设寨,防止茶叶被茶商收走了,还确定这是“官茶”,只有朝廷能进行 买 卖(意思是,你的茶是我的茶,我的茶还是我的茶)。

  对茶农来说,茶叶只卖给你政府,也没有关系,但只要出得起价。但问题是政府从来就不出这个价,他不是出不起这个价。

  官逼民反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咱们安化的老百姓也不是好欺负的。他们苦于茶价之贱,茶税之贵,便有很多不怎么安分守己的安化人做起了贩运私茶的行当。

  为了对抗政府的禁令,这些私茶商人往往成群结伙,而且持有兵器,每逢遇到政府军队武装干涉时,他们便组织起来进行反抗。

  种由私茶商人组成的军队即是“茶商军”。茶商军在安化、桃:、宁乡、桃源等地,偷偷摸 摸 收茶,因为价格好,得到 茶农的一致拥(市场规律就是这样,谁给的钱多,我就拥护谁,看来宋朝的皇帝们要补上市场经济学这一课)。

  但宋朝的皇帝也不是好惹的,他们不懂市场经济不要紧,但他们是皇帝,所以他们便开于始动用军队去抢购(少量给点钱)。

  他们座右铭都是一样的:我是皇帝我怕谁。

  到了南宋初年,宋孝宗继位后,国库更加吃紧。这个皇帝本身就是官二代,他生下来就有当皇帝的命,所以他自小不学无术,不会搞经济建设,国库空了,就加大茶税来创收,还严格控制茶叶走私行为。

  实在话,安化人也还老实,从他们门之 爷的茶都给皇帝家了,尽管你还有那么多的税收,如果你让他们走点私,他们也就算了。但动不动就派军队去抢购和严查走私,这就不对,这完全是不给安化人民活路,这怎么 行呢?

于是,这里有一个叫赖文政的人,就出来闹事了。

赖文政(?-1175) 南宋时农民起义领袖。又名赖五。荆南(今湖北江陵)人。茶贩出身,常到湖北各地运茶。

1174年,湖北茶贩数千人起义,他也参与,一度进入湖南;败后返湖北,次年夏,在湖北领导茶贩再次起义,被推为领袖,率起义军进入江西,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击败官军。

  这个人是当时400人的茶 商军的首领,多次往返安化走私黑茶。尽管他当时有60岁了,仍当上了茶马古道上的黑社会老大,但从不打家劫舍,在茶马古道上很有口碑,而且足智多谋,身手矫捷,一把年纪的人,还能力敌数十人,可见功夫了得(他有没有在少林寺进修,我没有做调查)。

1175 年的4月份的一天,做了十多年黑老大的赖老头,好像觉不找点事做,对不起老大这个位置一样。

  果然,他们举起了反对宋朝的旗帜,他们在湖北揭竿而起,并从湖北的鄂州一带,向湖 南出发,沿途多次打败当 地驻军。

  当时这个小事情还没有惊动皇帝,毕竟只是有一个400人的黑社会团伙在闹事嘛。湖北鄂州府听到消息后,就直接派了一个叫李川的将军调兵前往围剿,但这显然小看了我们赖老大实力(没有几子,能在黑社会混老大)。

  李川同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老赖赶出了湖北。可那时老赖 正是要离开湖北去湖 南,正是怕自己的影响力不大,朝廷进攻让赖文政名声大震(免 费帮他做了广告),这反而帮了老赖的大忙。此时沿路的茶商军纷纷加入到他的队伍,一下子扩充到 2000多人,于是他一路跑到了安化。

  赖文政到安化来是有目的的,他梦想以安化为中心,建立一个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在内的茶叶国。

  为什么他想到的是以安化为中心呢?最大的可能是因为这里的安化黑茶实在太有名了。

  建“茶叶国”的这个想法,在官十一代的孝宗皇帝面前,提都不要提。

  你不提,我就打,越打越大的赖文政同志,最后牵动了朝廷中枢神经(还有这样藐视朝廷的人)。孝宗皇帝大怒,命令江州都统皇甫倜先抚后剿。

  皇甫倜对暴动的茶商军提出了减免一部分茶税的安抚政策,但茶商军早就觉得孝宗皇帝朝令夕改,不讲诚信(能骗就骗、能打 就打、打不赢就安抚),于是他们拒绝了朝廷的条件。

  赖文政的想法是,今天免了,明天就会加上去。我们已经翻脸了,就做翻脸的搞法,要不我怎么在这帮兄弟面前说得起话(这比水泊梁山的宋江有骨气些)?

  之后,茶商军连续击败湖 南地方晌官军后,得以穿越湖 南进入了江西境内。

  赖文政没有给孝宗面子,孝宗只好下令给江州(今江西省九江)两地的驻军,要他它们伺机收捕。孝宗皇帝显然小看了赖文政一帮人,在这两地的驻军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茶商军就在赖文政的带领下,已经通过了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和赣州(今江西省赣州市),越过了大庾岭进入了广东。据说在吉州时,赖文政的茶商军将正使玉辉(大概相当于县级武装部长)活捉。

  故事看到这里,就明白了,为何宋朝政府总是一副割地赔钱的最后连皇帝都被掳走了,因为他们连几百人的黑社会团伙都收拾不了(这是后话)。

  消息传到 当时宋朝廷的中央军委(枢密院),一下子将这些手捏权柄的官老爷们惊呆了。区区2000多人的乌合之众,既无坚 甲利兵,又无诸葛亮辅佐,竟然纵横两湖,睥 睨江广,出入数地之间,这让宗皇帝的面子往哪里搁?

  此时,孝宗开始急了,决定派大将辛弃疾去镇压。要知道 当时的辛弃疾,是大军区的司令员,掌管数十万大军,当时他刚好抗金胜利舌,回到家里休息,用他来镇压2000人的黑社会团伙,那真是杀鸡用了宰牛刀。

  种史书上都有记载,辛弃疾是个“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物,一是能写诗,二是能打仗。用现代的语言来说,他是武将之中写诗最好的,也是诗人之中最能打仗的,是个“跨界”的双料冠军。

  辛弃疾不愧是辛弃疾,他受命之后,在精心设计、多重布置下,军步 步为营,稳扎稳打,将包围圈越收越紧。

辛弃疾采取的计谋是“困死”战术。

他从当地驻军、民兵和土豪武装中招募了一批敢死队员,加以训练。他将这支精兵与熟悉地形的当地乡兵合在一起,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负责守在要害地点,控制茶商军活动地点人员的出入;一部分负责进攻,到茶商军隐藏的山谷中去搜索追击。同时,他又命令从荆州、鄂州调来的正规军步步为营,虚张声势,但不主动出击,等茶商军疲惫退却以后,进行尾追,时刻保持压力。面对辛弃疾这样有虚有实、有守有攻的军事部署,茶商军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很快就支持不住了。

同时大力鼓动本地百姓充 当官军耳目,严禁人员出入,将同情茶商军的人通风报信的渠道彻底掐断。这样茶商军的一举一动在官军掌控之下,他们之前赖以生存的条件全都不复存在了,处境变得日益艰难。

  接着,辛弃疾从抓到的茶商军士兵那里了解到他们已经走投无路,内部很混乱,就乘机派人去茶商军的军营中招降,宣称只要愿意自首,就可以放他们一条生路。赖文政眼看大势已去,只得亲自到辛弃疾那里去投降。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在这次剿匪战役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到了九月初,困在山里的茶商军陷 入绝境后,辛弃疾便开始考虑招降的工作。辛弃疾托人带话给赖老大,只要他同意率部投降,所有罪责一律不究。

此时,这支曾经风光无限的队伍已经是穷途末路,只剩下一百人。他们原本认为投降必死,因此才作这困兽之斗,眼下忽然有了一线生机,大多鼓噪起来,都要下山。赖文政见众意难回,只得随大流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我想当时赖文政愿意投降的另一个因素,也许是辛弃疾的名声;响了,打是打不过你,但能败在你手里,心甘情愿。

一说:辛弃疾乘机派人到义军中进行劝降,很快把赖文政诱骗到江州,加以杀害,平定了这次起义。

不过,依据辛弃疾的一身江湖豪气,断然不会做出这种杀降的事情,加上当时赖文政带着黑茶军抵抗金人还是成绩斐然。辛弃疾一生都是以抗击金人收复故国山河为主,对于这样一支抗金力量怎么可能去消灭了,肯定是当时为了应付朝廷追查,不得已出此下策将事情的经过给编译一遍。

由此可见,当时驻扎在鄂州的军队除了要卫戍边关防卫金人,还要负责辖区治安安全,更要保证经济建设。

因剿平赖文政起义之功,加官为秘阁修撰。调任京西转运判官,差遣为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