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不通,肠就不通!

血不通,肠就不通!一张方子,活血治便秘

记得我初学中医内科学的时候,我们老师就说过,教材上这些条条框框,是帮你理解,带你入门的。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了,思维不能被教材所局限。因为你们越是临证日久,越能发现,很多问题是教材上谈不到的。

这话,我现在是深有感触了。

比如说吧,常见的便秘一症。谁能想到,它竟然和淤血有关系?

来,我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49岁,是一个工人。

这个人啊,便秘已经两年了,严重的时候,一周排便一次。七天一次大便,你说这人得憋成啥样?

两年来,此人用过各种办法,西药中药都吃过,效果不好。

后来,他找到一位医家。刻诊,见脉弦细、舌暗红,苔薄腻。细问得知,食欲差、腹胀、口干却不想喝太多水。

一开始,医家也犯愁。患者之前用过的治疗方法,个个在理,都是中医常用之法。结果都无效,那就意味着不能再用,需要另想门径。那么,门径在哪呢?

思来想去,医家决定通过活血化瘀之法来试试。毕竟,患者舌暗红,口干不欲饮,这两个,基本符合血瘀的诊断标准。

于是,书方一首,但见——

赤芍、当归、桃仁、红花、怀牛膝、川芎、槟榔各10克,炙甘草5克,生地15克,桔梗、枳实、柴胡各6克,水煎服。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药5剂之后,就感觉大便在排出的时候变软了,不像从前那么干结,而且是每两三天排便一次。接着,原方再用三剂,大便转变为一两天来一次。这对患者来说,已经是非常满意的结果了。

此后,经过三年随访,此人的便秘未曾复发。

这个案例,最初刊载于1993年第十期的《新中医》上。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以活血化瘀之法,治疗便秘的例子。

我给你说说,这背后是怎么一回事儿。

其实,医案里这个患者,问题在于淤血阻滞于内,导致肠道津亏、大便燥结。

坦率讲,此患血瘀的表现不算明显。舌头没有瘀斑,脉象不见涩脉。但是,他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第一是舌头颜色暗红,第二是口干不欲饮。舌头暗红,提示意义之一,在于气血运行不畅、滞涩。口干不欲饮,提示意义之一,在于淤血。淤血阻滞于内,津液输布失常,所以口干。但由于患者本身不缺少津液,再加上气机不畅、腹胀满闷,故而给他喝水,他也不想多喝。

这两条,提示我们,可以考虑淤血的问题。

接下来,问题出现了,淤血怎么就导致便秘了呢?

在中医里头,有一个概念,就是津血同源。我们的血液,可以转化为津液。津液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参与形成血液。血液和津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当血瘀内阻的时候,血行不畅,这就势必导致津液运行不畅。津液不能运行输布,肠道就干燥,大便自然就排不出来了。

因此,这个时候,通过活血化瘀之法,令血液动起来,津液的输布也就随之恢复正常。大便的排解,就容易多了。

按照这个思路,医案中,医家用了活血化瘀的方子,血府逐瘀汤。我们再看一下——

赤芍、当归、桃仁、红花、怀牛膝、川芎、槟榔各10克,炙甘草5克,生地15克,桔梗、枳实、柴胡各6克,水煎服。

这个配伍,基本就是血府逐瘀汤的原方应用。

血府逐瘀汤,我以前多次讲过,它是一张中医著名的理血剂,可以活血化瘀,出自《医林改错》。基本组成,就是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其中,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化瘀,生地养阴血,牛膝通经活血,桔梗、柴胡、枳壳用于调畅气机。这就是基本意图。

医案里头,无非是在血府逐瘀汤的基础上,加了槟榔。槟榔这个药,能消积下气,缓解长期便秘带来的腹胀、腑气不通。这就是基本意图。

其实,你翻开任意一本中医内科学专著,会发现,学术界很少提及血瘀引发的便秘。但是,现实临床中,这样的例子却可以经常碰到。这就难怪当初我们老师说,临证的时候,脑子不能被教材上的条条框框所限制,而是要发散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血瘀引发便秘,看似离奇,但确实存在。

在这方面,我以前也遇上过。记得有一次,我们到社区做医疗服务工作。一个老人家找我们,毛病就是便秘。我一看,发现舌暗红,有瘀斑,当时就建议,用活血化瘀之法。结果,老人家一用,果然好转明显。

由此可见,习惯性便秘者,应该适当考虑血瘀的问题。这算是一条不大不小的临证经验。文中方药,仅供参考。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专业读者,你不妨做个参考,日后提高临证技艺。我觉得,这是很有价值的东西。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希望我的描述,能给一部分人,带来启迪和希望。

一到下午就发热,你可能有淤血!讲一张方子,活血除烦热,请细读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身上发热这个事儿。

我以前讲过,气虚容易让人发热。肝肾阴虚,容易让人发热。心火、肝火,一但烧起来,也容易发热。湿邪阻滞三焦腠理,也容易发热。

但现在我跟你讲的,却是因为淤血而发热。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病症,但是并不鲜见。古代医家王清任,还把它形象地称为“灯笼病”。

我以前,就遇上过这么一个患者。

这个人,年纪不到60岁,女性。她血压不高,血糖也不高,身体挺好,但就是从每天下午开始,身上会有热感,心中烦乱。到了晚上,心中烦热之感更为明显。

一开始,她找中医师看,说这可能是肝肾阴虚,相火偏亢。于是呢,用了清热滋阴的配伍。事实证明,效果不好。

后来,她来找我。

第一次见她,是在单位的大门口。我看此人的第一眼,就发现面色偏暗,唇色偏暗。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人有淤血。我告诉她,今天快下班了,明天你再来,我帮你好好看看。

话虽这么讲,但是我回到家以后,立即钻进书房。因为在我的笔记本上,曾经记载过这么一张治疗淤血发热的医案。那是国医大家段富津先生的验案。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很快找到了。我将用方思路牢记在心。

第二天,我再次见到此人。刻诊,果然是舌暗红,

有瘀斑,脉象偏涩。我给她的方子是这样的——

生地20克,川芎、赤芍、桔梗、牛膝、桃仁、红花、枳壳、丹参、丹皮、甘草各1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这人用了9剂之后,心中烦热、下午发热的感觉基本消失了。到后来,这个人舌脉状态有了很大改善,我建议停药,好生静养即可。

这里头,到底什么学问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这个人肯定有淤血。咱们有的人,舌头伸出来,颜色暗红,上头有黑点瘀斑,舌下静脉明显怒张,脸色也暗,唇色紫暗。这个时候,毫无疑问,考虑淤血。上面这患者的状态,就属于这个问题。有淤血嘛,身体呈现瘀斑、紫暗,这很正常。

那么,淤血为何会导致发热呢?因为血瘀的结果,就是气滞。血为气之母啊。血瘀了,气就跟着郁了。气郁日久,当然生热了。

那这个热,为什么在下午、晚上的时候明显?我的观点是,下午时分,人体气血旺盛,阳热之气充足,内热增加,于是热感显著。其次,随着时间推移,人体机能由阳入阴,有淤血的人,气机在入夜之后的郁滞更为严重。于是,包括发热、疼痛在内的淤血症候,会更显著。

所以说,要想解决问题,就用活血化瘀之法。我上头用的配伍,你仔细看,其实就是血府逐瘀汤加减。目的,就是活血化瘀、清热凉血。当然,这个治法,就藏在段富津老师的医案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其实的,这个淤血导致的身体发热,中医早就注意到了。王清任在《医林改错》里头记载了一个“灯笼病”,指的就是这个事儿。原文讲:“身外凉,心里热……内有淤血”。身外凉,指的是患者虽然自觉发热,但是体温正常,皮肤摸上去也正常。

我把这个经验写出来,供我的读者朋友们参考吧。一到下午就身体发热,到了晚上内心烦热的人,可以参考一下文中思路,看看你是不是有淤血。当然,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应用活血化瘀的方药。尤其是有出血性疾病倾向的人,必须慎用。

说起来,中医看待问题,真的是灵活多变啊。这里的学问,真是一辈子都学不完。文老师见识浅薄,只能带您领略这么多了。希望我的文字,能给你带来启迪。

全文完。

治病,治根!关于血管性老年痴呆,我分享一张方子,把病根挖出来

我把前人的优秀经验,转换成通俗的语言,传播给读者,扮演的就是一个“快递小哥”的角色。

真正的菩萨,是中医,是德高望重的中医前辈,是保佑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医学。

读者朋友们,你们真正应该感激的,是他们啊!

现在,我给你说一张医案,一张配伍。通过它,我们可以进一步感受,中医对国人的呵护,是那样的及时、温暖、细致入微。

很多年前,我参加中医老年病治疗专题研讨会,听与会者讲到了老年血管性痴呆的问题。

啥叫血管性痴呆?说白了,就是脑血管病变,如脑梗等等,伤害了大脑的机能,使得患者出现了认知、记忆、行为等功能方面的障碍。

这个在老年群体中,是非常多见的。

在这方面,有一张验方,于业界较有影响。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西洋参3到6克,黄芪15到20克,当归10到12克,川芎12到15克,水蛭3到6克,地龙10到12克,三七粉3到6克,远志6到10克,菖蒲6到10克,冰片0.3克。

这个配伍的创制者,是陕西省的杏林前辈,陶根鱼教授。陶教授的学术地位和贡献,我为了避免广告嫌疑,就不多说了。您可以在网络上自己查阅一下。

围绕这个验方,还有一张医案。这张医案,说起来,真是让人唏嘘慨叹。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患者,年69岁,是一个退休的干部。

本来,这个人的性格特别好,喜欢找人聊天,很开朗,对家人、朋友,都十分热情。连园区里的小朋友,都特别喜欢这个老爷爷。

但是,就诊前一年,不知道为什么,家人发现他的性格发生了改变。

主要改变就是孤僻了很多,不爱跟人说话了,就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有时候看窗外,一看就是半天,呆坐无神。

别人要是跟他说话,他会非常不耐烦,甚至会很激动。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会大声吵嚷。此人记忆力减退。有一次,居然因为一只拖鞋怎么找也找不到,还和老伴儿打了一仗。

所有这些,家人都觉得,是年龄大了,退休时间长了,性情难免有所变化而已。因此,未予重视和治疗。

但是后来,家人发现,他越来越不对。白天睡觉,晚上起床瞎闹,搞得家人邻居无法安生。别人劝他小声点,他就发火。他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归纳到一处,别人不许碰,不许拿。此外,他的记忆力减退格外明显,出门以后,找不到家。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这个人上厕所之后,不提裤子就跑出来,似乎感觉不到羞耻。

所有这些,都在提示家人,不能再这么耽误下去了。于是,赶紧带他就医。

刻诊,见脉细涩,舌质暗,苔白,饮食尚可,但是表情呆滞、听力减退、头晕眼花、行动迟缓、记忆力和计算力,以及反应速度,都明显不如常人。

这时候陶师写了一张配伍,嘱咐患者好生服用。但见——

葛根、丹参、川芎、何首乌、神曲各15克,地龙、当归各12克,水蛭6克,远志、菖蒲、法半夏、天麻、白术、陈皮各10克。水煎服。

结果,患者应用12剂以后,神态大大好转,开始和家人、医护人员打招呼了。此后,患者又依方调养2个疗程,行为举止和从前几乎无异。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我来给你说说其中的道理。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从舌脉辨证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淤血。脉细涩,舌质暗,这是标准的淤血之象。因为淤血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所以脉象就细涩,不流畅。因为气血运行状态不好,所以舌头颜色就发暗。

淤血,阻滞于脑,使得元神之府不得濡养,所以就发为痴呆。如果仔细检查,这个患者很可能有腔梗等问题。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活血化瘀,化解淤血对脑血管的阻滞,令气血运行恢复,元神之府得到滋养。

医案里用的配伍,其实是我开篇最初介绍的方子的加减用法。剖析来看,就是丹参、川芎、地龙、当归、水蛭活血化瘀。制首乌养精血,补肝肾,以养元神之本。葛根有扩管脑血管的功效,侧面起到化瘀之效。半夏、白术、陈皮用于健脾理气,固护中焦。远志和菖蒲,用于醒神开窍。天麻止头晕。

医案里这个配伍,其实是去掉原方中西洋参、黄芪这样的益气之品,以健脾和胃的半夏、陈皮、白术代之。其他的,变化不大,依然是以活血化瘀为主。

我这么说,不知道你明白了没有。 如果没明白,不要紧,你把上下两张方子抄下来,对照分析一下,就知道了。它们的宗旨都是一样的,就是活血化瘀,让元神之府得到气血的滋养。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您参考,希望能帮助您找到,应对血管性痴呆的门径、方法。

其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遇到这样的老人——不知道为什么,性格发生了改变,性味举止怪异。后来检查得知,是脑血管的缺血性疾病,影响了他的脑功能。这个现象,在一些脑梗的患者身上多见。有很多人,就是因为一次脑梗,导致神情性格大大改变,仿佛变了一个人,记忆力和反应速度大不如前。

这个时候怎么办?很多家属跟着上火、无奈。其实,从中医角度看,就得活血化瘀,开窍醒神。我开篇最初提到的陶师配伍,就是这样的方药。我再说一遍:西洋参3到6克,黄芪15到20克,当归10到12克,川芎12到15克,水蛭3到6克,地龙10到12克,三七粉3到6克,远志6到10克,菖蒲6到10克,冰片0.3克。这里头,该补气的补气,该活血的活血,该醒神开窍的就醒神开窍,立法还是很明确的。这个配伍在当时来说,是受业界重视的,很多中医人都对它有所借鉴。

当然, 我说这些,只是为您打开思路,帮助您了解来龙去脉。涉及到具体应用,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进行。个中加减之道,在每个人身上是不同的,故而不宜盲目尝试。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人间疾苦,何其多也!作为一个中医人,我只能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时间,把好的经验,尽可能多地说给你听。我知道,这样的力量实在微薄。但是,哪怕是片刻的微光,也有照亮人心灵的希望。所以,我还得坚持下去。

全文完。

病,从血中来!一张活血方,治好“肚皮痒”

之所以称它为趣事,原因在于这个案例,病情奇特,治法也奇特。

  但是,它的背后,又在告诉我们一个寻常道理。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孩,啥毛病呢?就是肚皮总痒,刺挠!

  他呀,当时才15岁。只要他一安静下来,上腹部就不能贴着衣服,或者贴着被子,要不然就刺痒,好像有蚂蚁在身上爬来爬去。

  比如说吧,他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必须得两只手扯拽上衣,不让上衣挨着肚皮。要不然,就痒,根本听不了课。

  再比如说吧,他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被子只能盖在上腹以下的位置上,不然就刺痒,无法入睡。

  但是,所有这些,只是在他安静下来的时候发生。不安静的时候,好了,怎么摩擦上腹部,他都不带痒的。

  这是啥毛病啊?皮肤瘙痒症?不是。神经官能症?不是。皮肤过敏?也不是。

  最后,没办法了,家里人带他看中医。

  刻诊,见小患者舌象正常,神智清楚,挺聪明的一个孩子。只不过,脉象偏涩。

  这时候,医家想来想去,就开了一张方子。但人家说得很谦虚,表示这等疑难怪病,只能尝试着治疗,他也没把握。

  啥方子呢?医案记载,就是膈下逐淤汤。其中,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各6克,其他药材都是3克。每日一剂,水煎分4次温服。

  结果,小患者用药15剂以后,诸证悉平,上课、睡觉的时候再也不痒了。

  那么,什么是膈下逐淤汤?我得给你介绍一下。

  膈下逐淤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里头记载的方子。它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方子。基本构成,就是五灵脂6克,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9克,丹皮、赤芍、乌药各6克,延胡索3克,甘草9克,香附4.5克,红花9克,枳壳4.5克,水煎服。

  这里头,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红花、五灵脂,都是活血的。乌药、延胡索、香附、枳壳,这些都是行气止痛的。所以这个方子总体功能,就是行气血、止痛。

  当然,这个配伍,后世医家在用量上会有各种变化。比如说上文医案里头,就是独取桃仁、红花、赤芍、当归,重用6克,其他的3克。这显然是行血为主,行气为辅,而且削弱了它本身的止痛之效。

  这膈下逐淤汤,是王清任系列活血化瘀方药中的一个。这一套方子里,最有名的是血府逐瘀汤。这些方子有什么差别,我以后再给你讲。咱们还得言归正传。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啥用这个活血化瘀的方子,能治好小伙子的怪病呢?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基本常识。这就是,皮肤作痒,这个在中医看来,是“风病”。就是说,患者的肌肤,有一个邪风在吹。这邪风一吹,人就刺痒。这个是中医的传统理论认知。

  既然是有风邪作祟,那这个风邪从哪里来的呢?

  为了分析出这个问题,咱们得看患者的发病规律。

  你看,这患者是有衣被贴在皮肤上,就痒。没有衣被,就不痒。这说明啥?患者在“拒按”。拒按,就是在拒绝接触、按压。和“拒按”相对的,还有一个“喜按”。喜按的意思是,有东西按压或者接触,患者就觉得舒服。

  就中医诊断学来看,拒按,一般提示实证。喜按,一般提示虚证。比如说,一个人脾胃虚寒了,他喜欢用手捂着肚子,这就是虚证所导致的喜按。

  那好,现在患者的状态,是拒按。这就意味着,患者所属为实证。血虚啦、气虚啦这些问题,和患者不挨着了。

  那么,患者到底有啥实证呢?结合患者脉象偏涩的特点,可以大胆推测,问题在于血瘀。

  血瘀,血被淤阻在一起了,形成了淤血,这不就是实证吗?淤血在内,影响了气血对皮肤的濡养,这才化燥生风啊。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我们既然要祛风止痒,就得行血养血啊。看起来,化瘀血,是势在必行的了。

  于是,就用到了膈下逐淤汤。为啥非得用膈下逐淤汤啊?别的逐淤汤不行吗?因为患者病在上腹,故而用膈下逐淤汤。

  你看,这个问题,不是也很好理解吗?

  等把患者上腹部位的淤血给化解掉了,上腹部肌肤得到血液的充分滋养了,瘙痒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所以说,这就是一张以活血化瘀之法,来治疗瘙痒的例子。它还是很典型的。

  当然了,生活中,类似医案里患者的病情,不多。谁没事儿肚皮痒啊?即便是有些人的皮肤顽固瘙痒,也未必是淤血所致,更多的可能是源于阴血亏虚,或者源于其他皮肤病。

  但是,这案例却提示我们一个重要信息,这就是“病从血中来”。

  我们人身上的病,大部分,都源于我们的血液出现了异常。血好,人是没病的。血不好了,人才有病。

  比如上文医案里的小患者,由于血瘀,形成了瘙痒。

  其他人呢?有的因为血液中有血栓,淤堵在心血管或脑血管,这就导致缺血性心脑病。有的因为血液黏稠,血脂偏高,这就导致高脂血症。有的因为血压高或低了,这就是高血压或低血压。有的因为血糖太高了,这就导致糖尿病。用中医视角看,有的人血热了,这就导致少白头。有的人血虚了,这就导致失眠心悸心慌。有的人周围血管血液循环不好,就发展为手指尖麻木、刺痛、畏寒怕冷,不敢触碰物体……

  总之,人这一身,从上到下,有太多疾病和血液相关。血主濡之。我们的身体,靠血来濡养。血不养身,这病说来就来啊。

  好了,这个医案故事,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希望我这些啰嗦话,能够给您带来一点启迪。皮肤瘙痒顽固不愈者,不妨也考虑一下,是不是问题出在血瘀。咱们可以看看中医,好好辨证一下。如果确有血瘀的问题,不妨从活血化瘀入手,说不定能起到疗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