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之弟傅恒的宅邸与北大的缘分

 留存至今的“孑民堂”是傅恒宅邸的一部分

 傅恒画像

随着《延禧攻略》的热播,剧中的“高富帅”、富察皇后的弟弟傅恒受到剧迷们的喜爱。在历史上,傅恒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而且战功赫赫,深得乾隆皇帝信任。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傅恒的宅邸和园林,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中,还在北京城留下了不同寻常的印记——它们先后见证了不同时期北京大学的发展。

富察·傅恒(约1720年至1770年),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帝皇后富察氏的弟弟。乾隆皇帝对富察氏“每加敬服,钟爱异常”,因而对傅恒也是格外关照。在乾隆长达六十多年的执政时间里,傅恒是乾隆身边不可缺少的心腹之一。傅恒也非常争气,在各个岗位上干得都不错,历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并在军机处二十余年,在征战大小金川及平定准噶尔部的战争中傅恒都有出色的表现,被乾隆皇帝封为“一等忠勇公”。在清朝紫光阁内的“平定西域前五十功臣”画像中,傅恒排名第一。

出色的工作能力再加上皇后弟弟的身份,使得傅恒成为清廷的重臣。位高权重,那么宅邸的规模自然也小不了。傅恒的宅邸位于如今北京景山东侧的沙滩地区,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傅恒宅“面积之广、建筑之壮丽,当年为北京第宅之冠”。

由于“一等忠勇公”的爵位是可以世袭的,所以傅恒过世后爵位由其次子福隆安承袭,之后又由福隆安这支的后人丰绅济伦、富勒浑凝珠、庆兴、果齐逊承袭。果齐逊死后无子,便由本家亲戚松椿承袭,一等忠勇公府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被改称为松公府。

清朝灭亡后,傅恒的宅邸和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高校结下了缘分,这就是北京大学。1916年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北大红楼开始动工修建。1918年北大红楼建成,考虑到学生的体育锻炼问题,学校便将红楼北侧属于松公府的一片空地租下作为操场,这就是日后北大著名的“民主广场”。

1931年为了拓展办学空间增加校舍面积,时任校长的蒋梦麟先生将整座松公府买下,并对里面的建筑进行改建。目前尚有一座院落还保持着原有的模样,这就是著名的“孑民堂”。1947年北京大学为纪念蔡元培先生,特意将原松公府西路建筑中的一个院落以蔡元培先生的号——“孑民”命名。“孑民堂”如今位于国家文物局内,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整座院落为一座两进四合院。这两进院落是现在能看到的傅恒宅邸的全部建筑遗存了。

历史上,除了宅邸,傅恒还有自己的家庙,家庙与住宅相邻。现在的沙滩北街15号院就是当年傅恒的家庙所在。民国时期,其家庙被北京大学买下,1934年5月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共同设计的北大地质学馆正式在此开工建设。这座建筑现为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办公场所。如今,楼的北面还有昔日傅恒家庙的青石板和柱础保留,从柱础的体量来看,傅恒家庙规模也不小。傅恒家庙中还有一块石碑,该碑现收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五塔寺)内。

除了京城里的这座大宅院,傅恒在北京西郊还曾先后有过两座私家园林。其一便是以他的字——“春和”命名的“春和园”。“春和园”在圆明园东南侧,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傅恒搬出。“春和园”被乾隆帝赐予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傅恒的女儿正是永瑆的福晋。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和园”更名为“绮春园”,成为圆明三园之一,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大火。

傅恒从“春和园”搬出后,搬入“淑春园”。八年后,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傅恒因病去世,时年不到50岁。傅恒病逝后,“淑春园”改称为“春熙院”,成为皇家御园。嘉庆年间“春熙院”又被分赐给王公大臣,其中西部为“鹤鸣园”,东部为“镜春园”,东北部为“朗润园”,南半部还称为“淑春园”。清末这些园林大多破败不堪。自1921年起,燕京大学开始在这里修建校园。有意思的是,傅恒宅邸和园林,似乎与北京大学有着冥冥之中的缘分,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傅恒曾经住过的园林,又成为新的北京大学的校址。

在傅恒去世后,乾隆帝闻讯“深为震悼”,并亲临祭奠。嘉庆元年(1796年),因其三子福康安的战功,傅恒被追赠贝子衔,后福康安病死于疆场,傅恒又被追赠郡王衔,配享太庙。傅恒病逝后,其“身后地”选择在了天津蓟县,就是现在的穆马庄村。傅恒墓规模较大,那里最初并无居民居住,1959年修建“于桥水库”时,因为穆马庄村位于库区,所以整村搬迁到了傅恒墓的基址上。最初,傅恒墓的大部分地面建筑包括两排石像生均保存。后来,傅恒墓和相邻的福康安墓被陆续拆毁。现在的傅恒墓和仅有一座三孔平桥、一道马槽沟和地宫遗迹得以保留,而福康安墓也仅剩地宫遗迹。( 宋君玮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