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说点中医真话儿
中医经典内经有说:阳虚生外寒, 阴虚生内热,阴盛生内寒,阳盛生外热。估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其中的机理大家估计都不是很清楚,机理不清楚在处理的时候心里自然也是模糊的。
今天我们来一解其中奥秘,探本求源,从源头上去理解阳阳盛衰,从源头上去理解治理方法。
阴虚阳虚,阴盛阳盛的内涵
在传统文化里面阴阳的范畴是很广的能包括万事万物,而在中医经典里面每个阴阳所指的意义可能都是不一样的。比如从能量上分气为阳,血为阴;从空间上分上为阳,下为阴,外阳内阴;从运动上分向外向上运动为阳,向里向下运动为阴。等等各方面的都可以用阴阳来说,所以要弄清楚这句话,我们要搞清楚这句话里的阴阳指的哪些方面的阴阳。在人体主要就是气血以及气血运动(升降出入)。气血充足,气血运动(升降出入)平衡人体就是健康的状态。
那么我们从根本上来理解下:
阳虚理解为:气血不足,同时气血向上向外升散的运动能力弱于向下向里内敛的运动。
阴虚:气血不足,同时气血向下向里内敛的运动能力弱于向上向外升散的运动。
阳盛:气血向上向外升散的运动强于向下向里内敛运动。
阴盛:气血向内向下内敛的运动强于向上向外升散的运动。
阳虚生外寒:人体气血不足,向外向上升散的运动弱于向下向里内敛的运动,那人体的表外层气血必然就是不足的,对外的抵抗力就弱,那外层就容易被外寒侵袭,所以阳虚生外寒。不单单寒,其他的也容易侵袭人体外层,其实气血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气血不能温徇周身,内寒也会存在。
阴虚生内热:气血不足,气血向下向里内敛的运动弱于向上向外升散的运动,气血必然虚浮在外,而不能入里,久而出现浮热虚热象,这热来之于本身内在,所以阴虚生内热。
阳盛生外热:人体感受外邪侵袭,人体气血向表层加大运行以抵御外邪,加之人体气血相对不虚,人体气血向外运行的力度就会强于向内运行,就出现阳盛。人体气血为抵御外邪气血大量聚集在表外层循环不畅,久而出现热动,这就是阳盛生外热的原理。
阴盛生内寒:人体深层气血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不正常的外泻,人体为了平衡就会加大气血的内敛的力度,这时人体的气血向里向内的运行就会强于向外向上的运行,久之人体外层的气血就会内敛,就会出现手脚不温,如果再感受外寒侵袭,寒就直入人体内部,这就是阴盛生内寒的机理。
诊断以及调治
人体的阴阳不会无缘无故过盛,一定是有其他原因导致人体失衡,人体平衡机制发挥作用的时候才会过盛,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不足的,物质基础气血的不足,才会导致功能的不足,所以阳虚和阴虚通常都有物质基础气血的不足为前提。
明白了内在的原理,那在诊断上就清楚他们各自脉诊以及舌诊望诊的特征,阳虚阴虚本质上都是气血不足的不足,导致气血运行或升散或内敛不足,各自形成了阴虚阳虚。
阴虚阳虚脉都有虚的脉象比如:脉无力,脉空,在这前提下脉温有凉寒的就形成阳虚,如果脉有热象就形成阴虚脉。
所以在调理阳虚以及阴虚脉,根本上是要补气血,比如阴虚补液的熟地,炮制到位的熟地其实是温性的,阳虚的桂附地黄丸,十全大补丸都是温补气血的,只是阳虚的温补更热些。古人一再强调虚热要温补,原理就在这,只是现在的我们把古人的经典都扔一边了,见热就清热!!!!
而调阴盛和阳盛脉,这里他们的气血相对是充足些的,因种种原因气血循环不通畅,气血过度聚集一处形成过“热”,或者某处某部气血过少形成过“不温”“寒”。在处理这类情况下,我们用通的办法,比如阴盛我们用温通温串化瘀的方法来开通气血的循环,使气血少的地方有气血使“寒”变温,阳盛的我们也是有疏通,凉降等办法使之气血平衡,达到去“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