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修雨伞

北京一入暑伏,就进入了雨季,出门在外,雨伞也就成了必携用具。现在的雨伞五花八门:轻巧的,能折叠几折放口袋里;功能多的,说不仅挡雨还能防紫外线辐射?真是林林总总,眼花缭乱。可是我小时候,老北京的伞大多都就是一种——油纸伞。伞面用韧性特别好的纸,例如高丽纸糊在竹制的骨架上,刷上几层桐油,为了防水效果好,桐油里还要加入猪血,于是白纸变成了红棕色,又防水又结实。这种雨伞用时打开直径近一米,不用时合拢后似一粗棍,随身携带颇有几分豪迈,那幅著名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画面中出现的就是这种油纸伞,成为了表现主题的组成部分。

伞的历史二千多年了,早期雏形是古代贵族马车挡雨遮阳的车棚子,后来发展为民用。“傘”字就是一个完整的象形字,上面是张开的伞盖,中间一竖是伞把,繁体字里面的四个叉子是伞的骨架。

伞作为重要的生活器具,必须随时保持使用时完好无损,而竹架油纸又很容易剐蹭破损,在勤俭度日的年代,修理雨伞的工匠就挑着担子应时而来了。修理雨伞这行儿没有带“响器”的,全凭一副好嗓子吆喝,“修理——雨伞”,前两个字吐声高而亮,中间拉长声,雨伞两字从喉咙里出来,低而下滑。胡同里听见吆喝的住户,就纷纷拿出旧伞出门寻声而来。挑子前后两个圆笼,一个装工具,如手钻、刀铲、刷子、装桐油的桶等物品。另一个装修伞用的材料,如竹棍、竹签子、铁丝、麻绳和一卷高丽纸。修伞的工匠先检查伞的破损情况,如果是伞面破损,就先在破洞周围刷上桐油,待桐油微干,再剪一块大小相当的高丽纸贴在破损处,然后再刷一层桐油,高丽纸就被牢牢粘住了。如果是伞的竹架有折断,伞匠的巧手一会儿就给拆旧换新了,收费又很低廉,比买一把新的便宜多了。整个夏天,伞匠高音低腔的吆喝声充斥着街巷胡同,也成了城市大合唱中的一个音符。

如今,街上色彩缤纷的雨伞种类繁多且价格低廉,破损就扔掉的做法已是司空见惯,当然也不会再有修理雨伞这个行当了。(何大齐)

(0)

相关推荐

  • 家中的伞千万别乱放,否则先是家人不和,后是人财两空。

    为什么你赚钱却存不了钱? 为什么夫妻之间总是吵架,感情不和? 为什么你经常会有病痛.噩梦缠身? 原因可能就是这把小小的雨伞上. 雨伞是我们家家户户都必不可少的一件生活用品,而在民间习俗中的,伞是一种重 ...

  • 老北京风景:修笼屉

    老北京人都喜欢吃面食,面做的食物又以蒸食居多,例如窝头.馒头.包子.花卷.懒龙等等,而且都是自己蒸.所以家家都备有铁锅和笼屉.那圆形的笼屉是用柳木和竹片做的,一般都有两三层,柳木做帮,竹条做底儿,每层 ...

  • 老北京风景:修搓板儿

    现在家里洗衣服都用洗衣机,省力又快捷,一按电钮,就都不用管了,只等洗净晾晒,甚至还有烘干机.这在几十年前,想都想不到.在那时,洗衣服可是家务劳动中很费力气的苦活计.最早洗衣服,是用一种植物叫皂角的荚熬 ...

  • 老北京风景:照相

    摄影技术是西方人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的.在这之前,人要想留下身影容貌,只能求助画师,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中国历史留下的肖像很少,能画得如本人真貌的就更少了.清代末期,照相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广州. ...

  • 老北京风景:放话匣子的

    我小时候,胡同里时有来"放话匣子的".这个人背上背个大喇叭,前面包袱里是个方形的大盒子,这就是木制的"话匣子",他手上还提一个小包,里面是胶木唱片儿.有人招呼的 ...

  • 老北京风景:端午节吃粽子

      包粽子 卖粽子 我出生在北京,小时候端午节是家家要自己动手包粽子的.我家是个大家庭,人口多,每到端午节前一两天,妈妈就去买上好的糯米,再到菜市场买芦苇叶子.小枣儿. 粽子叶在南方是用竹叶,北方一般 ...

  • 老北京风景:湃西瓜

    老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一入夏,品种多样的西瓜就陆续上市了.西瓜性温凉,有很好的清热解暑的作用,在高温时日,吃一块凉凉的西瓜,那真是"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我小时候,市 ...

  • 老北京风景:荷叶粥

    时间进入农历六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表现的是夏季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g ...

  • 老北京风景:打冰盏儿

    北京的夏季酷热难耐,在过去没有电冰箱的年代,能使人入囗暑消的饮品,也当属冰镇酸梅汤了.于是,伴随夏天的来临,"打冰盏儿"的也在街头胡同,庙会闹市活跃起来了. "冰盏儿&q ...

  • 老北京风景:鹅毛扇

    在老北京有一首戏谑流传的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虽是玩笑话,从中却也可以看到旧时京城百姓,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对扇子的依赖了.那时没有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