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暴中“夹缝生存”的建筑大师
每天8:15,设计气象台素材准时为你奉上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这把“双刃剑”的痕迹变得无处不在。而网络暴力,则是这把“剑”中尤为锋利的一片刀刃。网络暴力无处不在,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热点新闻,娱乐明星,亦或是普通百姓。但我们应当了解到,我们所说出的一言一行对人的影响力是远超乎我们想象的。而近几年,建筑界也逃不出网络“暴力”的洗礼!
备受争议的“山水城市”
在近几年落地建成,由马岩松带领MA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朝阳公园广场项目,从方案公布开始就获得了社会的瞩目,由设计到建成,在业界和普通群众间激起了广泛的讨论。大家对这个项目的设计褒贬不一,有表示对马工这一“山水城市”理念表示理解的,也有对马工这一想法表示质疑的。
△脑回路新奇
大家主要争议的点是项目不规则的弧线形外观与现代城市中常见的几何形建筑大相径庭,墨色的立面让它在钢筋混凝土色的环境中显得与众不同。很多人看到它,会觉得它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
△北京朝阳公园 ©MAD
由于引发的争议不小,这边gooood也针对这一项目,对一些在这里工作或在周边生活的人进行了采访。
以下是gooood采访视频
△采访视频 ©gooood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受访者在第一眼看到该建筑时都会感觉到非常独特,而也有部分人会觉得突兀,总体来说这一设计在年轻人的群体中还是比较容易得到接受的。
△留学生表示自己的看法
大多数实际使用了朝阳公园广场项目的人觉得建筑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空间;其不规则的造型及富有个性的色彩给他们带来了不同于其他建筑的感受,让他们希望在社交网络上和更多人分享。
网络对于马工这一项目的评价可并没有视频上看着那么“温柔”,大量负面的评价充斥在各大网站的相关文章评论下面。
△某 乎上对该项目的评论
△某 乎上对该项目的评论
△某博上的评论
大家对这一设计的看法褒贬不一,各执己见,因此还引发了不少的争吵。
△不要打啦你们不要打啦.jpg
诸如此类的评论可以在各大平台相关文章下面看到,仿佛键盘就是大家最有力的武器,大家都在电脑的面前输出着自己的怒火与气愤。而身为舆论中心的马岩松本人,显然也会受到不小的冲击,他本人也在一档采访节目中进行了回应,当采访人问道他怎么看待大家对此的争议时, 他以一种开玩笑的方式进行了回答。
△马岩松本人进行回应
这难道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网络暴力吗?设计这种东西,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有人会觉得好,就会有人觉得不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但这并不是我们“攻击”他人的权利。
最受争议的解构主义大师
「我不乖,自然会引来偏见和惩罚,因为每个人总想把你放进框框。别人会希望你是从同一模子出来的,是批量生产的产物。建筑物也是一样的,于是我就被钉上了十字架」
——扎哈·哈迪德
说到马岩松,就不得不谈到他曾经的恩师——著名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建筑界“女魔头”,扎哈·哈迪德。这位最年轻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女性,从她进入建筑界的那天一直到她逝世那天乃至现在,大家对她作品的讨论和争议就从来没有停下来过。
虽然扎哈拥有着非常高的人气以及令钦佩的设计才华与天赋,还被人称作是“解构主义大师”,但她也常常为人所诟病。
△扎哈·哈迪德
著名建筑师罗伯特·亚当就曾批评过扎哈的设计作品,认为她完全没有考虑她那些“独特的奇思妙想”应用在实际中后会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多大的不便。
设计而引发的争议再正常不过了,更何况是比较颠覆传统的参数化设计,因此扎哈的每个作品都逃不过网络的“洗礼”。网上有不少分析扎哈作品的文章,除了理性的讨论,部分人偏激的言论着实有些辣眼睛。
△某 乎下方评论
△你又懂了?
还有这种无脑冲系列...
△大裤衩设计师是库哈斯啦
甚至上升到了对逝者的攻击
△大可不必哈
除了网络上的“暴力”,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与批判。2013年,扎哈·哈迪德为卡塔尔世界杯设计的体育场被不少评论家刻薄的比喻为“女性生殖器”。
△各大文章标题充斥着网络暴力
△哈迪德设计的2022世界杯体育场之一
扎哈·哈迪德说这个体育场是以阿拉伯单桅渔船的弯曲线条为基础设计的,而评论家则直接将这个拥有40000个观众席的体育场比作了女性的生殖器。
普通人趋向于把所有看不惯的建筑视为同样的“怪俗闹丑”。对于扎哈这种拒绝清晰的诠释和较强的现实“输入”的建筑师怕更是如此,过于张扬的个性得到的评价总是毁誉参半。
对于扎哈的设计理念,可能时间才是最好的鉴定家吧。
“世界上最烂的建筑师”
「现在全世界 98% 的建筑都像狗屎一样!」
同样是以解构主义而闻名世界,有人称他是大师,有人称他是狗屎。他的一生一边被骂一边收钱,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创作态度。他就是号称是“世界上最烂的”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
盖里的建筑是超现实的、抽象的,偶尔还会让人迷惑、误解,他的作品传递出独特、高贵、神秘的气息。他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之一,也是先锋建筑的代表之一,被称为“建筑界的毕加索”。
这位大爷也算是建筑界的一朵奇葩了,若果说以上介绍的两个人所受到的争议算多,那么这位大爷所受到的争议就是非常非常非常多...
从一开始身为没什么名气的街边设计师时,就经常设计一些奇奇怪怪的桌椅,被顾客骂的狗血淋头,就连《辛普森家族》都调侃他,是在垃圾箱里寻找灵感的建筑师……
△大家一起找不同
他的建筑被说是就像是随便揉成一团扔到地上的纸,他的草稿图就像是小孩子在纸上的乱涂乱画。如果我不说,你能猜出来这是那个建筑的设计图纸吗?
△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设计图
被人拿来当做网上的调侃对象就算了,还经常被人当面进行质疑。在阿斯图里亚王子艺术奖颁奖的发布会时,会上一位记者尖锐的批评他的设计太过花哨浮夸。面对这样的质疑,这位老爷子可就不像以上两位建筑大师那么好说话了(虽然扎姨脾气也不小)。他直接用中指“插”遍了全世界。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不管网上的评价有多么的负面,社会的舆论有多么的强烈,这位老大爷还是开心的做自己,又是学开飞机的又是开网课的,毕竟人家是白天开卡车晚上上夜校都能考上南加州的牛批人物,所以网络上的批判对这位90多高龄的大爷温柔点吧!
被时间几近湮没的建筑大师
说到梁思成,大家肯定都再熟悉不过了,中国著名建筑师。可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同时期跟他齐名的建筑大师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遗忘,他就是中国著名建筑师——董大酉。
△董大酉与其夫人
早年,董大酉随出使欧洲的父亲董鸿伊到罗马参观,对这座有着丰厚历史遗迹的城市产生了兴趣。
1922年,从北京清华大学毕业后,董大酉赴美留学。先后在明尼苏达大学建筑系和哥伦比亚大学美术考古研究院学习。
△董大酉住宅全景
1927年,他成功应聘进入美国著名建筑大师亨利·墨菲的设计事务所工作,然而与美国的安逸不同,当时中国军阀割据,战乱不断,积贫积弱的华夏大地令董大酉魂牵梦绕。身为民国时期少有的留洋博士,却在国家最动荡的时期,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工作待遇和生活条件返回祖国。
回到国内后,看到上海租界内的繁华与租界外的贫瘠,他毅然决然的决定推动“大上海计划”,想凭自己力量打造出一个可以与租界抗衡的上海中心,重拾国人信心。董大酉可谓是拼尽全力,将全部身心投入进大上海计划的建设上,不分昼夜设计图纸,倾注全部心血。即使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他也通过不断的修改方案来实现他的计划。
△董大酉与家人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军大规模进攻上海,成为中国军队第一线的交战区,江湾市中心被日寇占领,市立图书馆未满一年就被迫关闭,甚至一度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养马场。
董大酉先生为原大夏大学设计的群贤堂顶层在战火中被日寇的炮火炸毁,上海市体育场也沦为侵略者的军火库,日军在昔日美丽的草坪和跑道上修建兵器修械厂,开挖河道,修筑电网,垒起碉堡,这里成为了魔鬼的城堡,上海沦陷后,大上海计划被迫全部结束,他也被迫流亡它地。
△上海市立图书馆原图纸
而到了文革时期,他与梁思成一样,都没能逃过社会的批判。在以前虽然不存在“网络暴力”,但人见人打的社会挤压却比“网络暴力”的伤害性更大。由于被扣“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帽子,被造反派“抄家”。1973年的一天董大酉决然地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选择的方式,堪称是心灵与情感再也忍无可忍的一次爆发。而他的夫人也因曾在美国使馆工作的那段经历,穷追不舍,大肆批斗,无限上纲,最后不堪侮辱,在董大酉过世后的第三年,服下安眠药随她先生而去了...
古往今来,建筑界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少过,有争议是正常的,也是促进这一行业发展的必要因素。可见仁见智的设计理念并不能符合所有人的审美,我们可以去讨论,但不应该上纲上线。但凡有点素质的都不会因为自己的喜恶去攻击一个作品。
以前有多少人骂埃菲尔铁塔现在就有多少人去旅游参观。
△埃菲尔铁塔
以前有多少人无法理解悉尼歌剧院的现在就有多少人爱上这个悉尼的地标建筑。
△悉尼歌剧院
像这种真香的案例还在少数吗?我们能否先放下手中的键盘,让建筑再“飞”一会儿,等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呢。
hiphop圈都开始追求peace&love了,建筑圈怎么能落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