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国家存亡的大事:电动车再先进,也要保留燃油车
碳中和、能源安全,我们国家的很多政策和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两件事情来做的。新能源汽车也是国家重点发展,扶持的工作之一。节能减排工作中,推广新能源汽车,也就是路上常见的“绿牌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基本上全部为电动和氢燃料电池车辆,使用中完全没有碳排放,并且由于电驱动车辆使用成本低、噪音小、加速快等优势很受一部分人欢迎。
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推广,网上出现了一种声音“新能源是大势所趋,内燃机终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更有甚者直接说“内燃机在如今是工业垃圾,是一种必须被淘汰的产品”。内燃机将消失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
在很多人看来,内燃机和电动机就是一对不共戴天的敌人,内燃机一日不除,电动车一日不能兴起。但是内燃机工业有那么与时代格格不入吗?内燃机的存在真的弊大于利吗?发展新能源车,就一定要让内燃机消失殆尽才可以吗?
到目前为止,各个国家的军用车辆无一例外都使用了内燃机,电动机目前只存在于小型器械的驱动装置上。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内燃机可以保证在缺乏补给的条件下拥有相当不错的自持力。电或氢气难以像燃油一样长期大批量存储,更加环保的新能源车辆很难脱离开目前已有的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体系来运转。
在中东、阿拉伯等国家,丰田海拉克斯、LC70系是战场上的常客,这种车可以在缺乏保养且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使用。
即便是在和平的环境中,如果发生了雪灾、涝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电动车或是氢能源车会在短时间内由于“断奶”而趴窝。前不久的德州雪灾就是很好的例子,想要保证目前的新能源车运转,需要的社会资源量极大。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北京有不到1100个加油站,供给全市超过六百万辆汽车运行;但是全市20万根充电桩却很难保证4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运转。
此外,如果一个国家内燃机工业不成规模,一旦发生战争或是新冠爆发这样的重大危机,很难保证物资的及时供应。2020年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期,许多运输公司临时调配车辆帮助灾区运输物资,一些本用于其他线路的车辆可以迅速被调拨到援鄂线路上。假如运输车辆全部为电动车,调配以及沿途的电力供应将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此外,假如一个国家的车辆全部为电驱动车辆,瘫痪其交通只需要摧毁输电网络即可,想想美军在伊拉克投放的石墨炸弹就知道,瘫痪一套电力系统并非一件太困难的事情。但是燃油却可以用各种方式存储,可集中可分散,运输方式也可以视实际情况而定,实在缺乏设施肩背手提也可以。
的确,电动机比内燃机更容易维护保养,电动机的动力输出特性也比内燃机好得多,但是电力的储存始终是一个难题。通过技术的发展,电能的储存一定会有大的进展,但是大规模储存电能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准与更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不是技术好坏与否能决定的。
更重要的是,平时维持有一定规模的内燃机产业,可以在战时迅速转化为需要的产能。凯迪拉克、道奇、福特、奔驰、曼恩、保时捷在二战时都曾经是军工企业。在战争时期需要大量“爆装备”时,全套的民用工业可以迅速转化为战斗力。
即使从环保角度讲,内燃机车辆本身也可以是新能源,欧洲已经开始了生物柴油的实际应用,空中客车近期也进行了可再生燃料的试验飞行,保时捷等厂商更是加大力度开发利用电解法生产燃料的工艺。可再生燃料在生产时消耗了二氧化碳,本身就是一种吸收碳排放的行为,综合碳排放依然为零。
从个人使用角度讲,电动车完全可以和内燃机车辆作为互补关系共同存在,中国到2020年每千人拥有车辆不足200辆,美国同时期数据为800辆以上,无论是何种驱动形式的车辆,未来的发展空间都非常大,用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思维看待新能源汽车,实际上未免有些过于狭隘。
内燃机,作为一种如同空气和水一般常见却重要的工业品,其重要性很容易被忽视。很多以政治正确的环保名义打压内燃机工业的人,很多都忽略了内燃机作为一种高容错率的机器存在的意义,有些是无意的,有些则可能是有意的。
国家一直以来提倡的碳中和,指的是把排放出来的碳吸收回去。如果吸收能力足够强大,温室气体总量并不会持续增长。在电池或是储氢罐能够低成本地、保质保量地完成油箱的任务之前,油箱和内燃机的存在意义很难被消灭。
在现代世界,内燃机是在不利环境下保持自持力,维持社会运转最重要的工业品之一,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内燃机正在变的越来越环保。以环保之名试图消灭内燃机及其技术的延续,换来的很可能是社会容错率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