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松话一出口,觉得自己太唐突了,一是洪岩并没有明确向他表示这个意思,二是现在的师生关系怎么能成为恋爱关系?三是自己现在作为学生也不该帮这件事,其他人会怎么想?但话已经说出口了,怎么收回呢? 薛松想了想,说:“先让我把这次班级讨论会的发言准备好,待讨论会结束后再专门和你谈这件事。”几天来,薛松一直泡在图书馆里,浏览当前各种报刊上对这个重大问题的讨论,正面的、反面的观点都看,做了许多笔记。还专门认真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有关著作和论述。对自己的观点和发言更有信心和把握了。在各个小组讨论会上,大家争论异常激烈,各不相让,都举出了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在此基础上,各个小组推出了代表,到全班讨论会上发言。薛松也被推上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其它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但不能绝对化和相对化。实践是群体的长期的实践,不能用单个人的或某一次的实践来检验。这么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性的基本原理之所以引起全党、全国这么大的讨论,说明许多人的认识还停留在文革阶段。必须彻底打破思想僵化,才能真正的拨乱反正。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薛松的发言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支持,但也遭到了不少同学的反对,主要的反对观点有两条:一是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错,但不是唯一的标准。已经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理论同样可以作为新的理论的检验标准;逻辑证明也可以用来检验真理。二是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问题,容易造成思想混乱,不利于团结,不利于前进。围绕这两个问题,薛松又作了专题发言。坚持只能有一个标准,不能有两个标准,不能用一种理论来检验另一种理论;逻辑证明只能是实践检验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实践检验。认为在这个时候在全国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很及时,很有必要。这是突破文革造成的思想僵化的需要,是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必然要求。班上各个组的代表都在讨论会上抢着上台,抢着发言,气氛非常热烈。最后,胡教授讲:“我今天不在这里总结,不作结论。目的是希望大家继续关注社会上的大讨论,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这次班级讨论,改革了教学方法,激发了大家的学习、思考的热情,也提高了全班同学的认识。大家都希望今后在各门课上多开展这样的讨论,有利于学习,有利于独立思考,这是教学改革的方向。
钟承和谢小林都是三组的同学,在这次小组讨论中,钟承表现很出色,引起了谢小林的注意。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讨论,慢慢地相互熟悉了。一天,谢小林主动问钟承:“听你的口音也是锡城的吧?”钟承说:“老家是锡城的,1969年随父母一起下放到苏北彭城去了。我是从彭城考来的。”“你中学是哪个学校的?哪一届的?”谢小林继续问。钟承说:“锡城三中67届初中。”“噢哟!我们是校友啊!我是68届初中,在这里遇到了一位学兄呢!”“真的?那太好了!”两人一下子亲近了起来。钟承高大帅气,充满青春活力,谢小林娇巧玲珑,清秀端庄。两人都喜欢文学,喜欢诗词散文,真是一对江南才子才女。现在同一个系读书,又分在一个组,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谢小林说:“以后请学兄多帮助呢!”钟承说:“哪里哪里,我们一起学习。班上大哥哥大姐姐多呢,我们都要多向他们学习请教才是。”从那以后,钟承和谢小林关系更亲近了,钟承对谢小林充满了好感,谢小林也很喜欢这位年轻帅气的老乡。两人经常一路来一路去,图书馆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学校东边的小河边上,印着他们的足迹。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学习中的问题,欣赏唐诗宋词的美妙意境,互相修改对方写的诗词,有时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最后都是钟承让步,谢小林露出满意的微笑。谢小林活泼大方,性格外向。一个星期六下午,她找到钟承,说电影院里放《简爱》了,约他明天一起去看电影。看完电影后,两人就在小面馆里吃一碗阳春面,然后沿着护城河边走回学校。两人一路走,一路讨论《简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走了一会儿,谢小林说:“我累了,坐下休息一会儿吧!”于是两人就在河边树荫下坐了下来。谢小林还沉浸在《简爱》的情景中,她说:“简爱是一个性格坚强,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处处显示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命运低头,最后有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她问钟承喜欢罗切斯特的什么方面,钟承说:“罗切斯特是一个正直、善恶分明而又带有幽默感的人,但他瞒着简爱家里有妻子而与她相爱并准备结婚,究竟是否道德呢?我拿不准。”谢小林说:“那是一个疯女人啊!”钟承说:“疯女人也是他的女人,并没有离婚。”“哦,看来你还蛮正统的呢!”说着哈哈大笑起来。两人谈着谈着,不觉月上柳梢头,时到黄昏后,但双方都没有想离开的意思。谢小林偎依在钟承的身边,感到无比幸福。不一会儿,她猛地抱住了钟承,把嘴唇凑了上去。四片火热的嘴唇贴在了一起,两颗滚烫的心在激烈的跳动,两人忘情地搂着吻着……,突然,钟承好像想起了什么,即刻松开了手,停止了拥抱,推开了谢小林站了起来。
【作者简介】吉培坤,网名好人一生平安,男,江苏盐城人。1948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上山下乡。1969年到1977年先后担任大队和公社民办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批考取江苏师院(现苏州大学)政教系。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盐城师专(后升格为盐城师范学院)政教系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2008年退休,现为串场晚晴等群群员,与大家一起进行文艺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