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功夫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

太极拳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正是由于出自这样的宗旨,才创造出这种把技击上升到了艺术境界的“武艺”。每一种技艺都有自己的奥秘、要领和练习方法,太极拳凝聚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寻之有源,学之有理,练之有法,用之有术。而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和练习方法,纵然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也必然是枉费功夫终不可得。太极高手精湛的技艺、健康的体魄、敏锐的感官和饱满的精神是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经过数年朝夕研练的结果。
就同世界上同种元素组成的物体经历不同条件的处理,性能、品质会截然不同一样,人体也有这样的特性。通过正宗、正确的太极拳(不是太极操)练习,能使人气血畅通,周流全身,并能敛气入髓,通经活脉,因此人的体质、气质和精神面貌都会与众不同,甚至有些癌症患者通过太极拳锻炼稳定了病情,使病变的细胞正常,延长了生命,这样的例子现实中并不是没有。希望每个太极拳友都能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循序渐进地练好太极拳,不断提高自己的品质和价值。
太极拳功夫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是:舒缓一松柔一轻灵一圆活,这四步成就的是自身功夫,亦称筑基,从健身和养生的角度来说,已可受用无穷。如果对太极推手、技击和拳理感兴趣,继此之后还要进一步练习问劲、听劲、懂劲、化劲、拿劲和发劲等技击功夫,但这些只有在自身功夫达到了一定程度才能练出真正的“太极劲”,所以筑基是最为重要的阶段。本文重点论述自身功夫练法的基本原理,使学、练太极拳的朋友建立正确的概念和坚定的信心,避免误解、失望或步入歧途。
一、舒缓
常看到一些人练太极拳时低头哈腰、耸肩驼背、肢体僵硬、动作急促,跟演木偶戏或做操差不多。真正的太极拳师盘架子就是外行来看。也能感到自然大方和舒缓安稳。练太极拳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和协调身体各大系统的功能,让全身所有的脏器、神经、关节和筋骨都协调一致达到完美的统一,增强自身体质,促进神经反应,产生太极内劲。
这些需要极其细微地去体会和追寻。不能一带而过、粗糙疏漏,否则就会“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就要求在盘架子的过程中凝神静气,耐心地按照要领舒适匀缓地去练,保持中和无欲态,不把持、不促使,顺任自然而不造作和偏颇。匀缓的呼吸可保障元气运行的通畅,如同绵绵春雨渗透性强,滋润万物。这和宇宙天地的变化一样,阴阳变换,平和无痕,一定风调雨顺,欣欣向荣。
练太极拳能达到舒缓的境界,身体会有极为美妙的感觉,仿佛“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一日不练反倒不舒服不自在。练拳过程安舒平静,大脑中的a波就强。
脑波中的a波占优势,大脑中会有更多的神经回路投入协调一致的工作。大脑思维可以抓住潜意识中储存的各种主观信息,激发创造能力。因此脑中a波占优势时,也正是全神贯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之际。
懂得这些道理,就不难理解前辈们强调的“身舒万法宗”、“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盘架子时舒缓平静,不急不燥,才能细心体察和感受每个式子的内涵,功夫则不求而自来。另外,缓慢地盘架子更能锻炼平衡力和下盘力量。一切违反这些规律的练法无异于伐林求鸟,竭泽索鱼。应按规矩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
二、松柔
练拳不能舒缓,则不可能进入松柔阶段。身体放松不但能使气血畅通,连微循环和神经系统也能大大改善。松则通,紧则固,固则结,结则硬,硬则僵,僵则死。汪永泉老师教拳时常说:“练一辈子太极,找一辈子松劲”。
说到放松,每个人都有过最为放松的黄金时期。那就是胎儿及婴儿期,那时的放松是自然的放松,可惜是无意识的放松。当人生有了意识的干预之后,身心就开始了紧张状态的积累,家庭、学校和社会几乎所有的外部环境都是在积极地促进着紧张和硬化的过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改变自然不易。恢复被改变了的自然更不易。开始学练太极拳,就意味着学放松,于是开始了追求反璞归真的进程。
太极拳讲的放松是在主观意识指导下的放松,与先天状态的放松有着本质的区别。太极拳以养生为目的,追求的就是先天的放松状态,而如果以技击为目的,则需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调节松紧度、松紧部位,此时的松紧是动态和变化的。但也有~个永恒的原则,那就是: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松能松得透。而且松而不散;紧能紧得整,而且紧而不僵。弹簧就是很好的例子,铁疙瘩一块,是无法产生弹力的。放松可疏通身体各器官和部位的郁闭之处,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且对病痛有调治作用,正像中医理论所说的“痛者不通,通者不痛”。身心的充分放松减少人体能量的消耗。减缓代谢速度,相当于生命进程的延长。
放松的技击作用不易被人理解,高质量的放松可以化解对手的大力,使其陷入云里雾中找不到力点。不能放松或放松的质量不高,肌肉和筋腱在发力时张弛程度就不能很好地发挥,爆发力自然也就缺乏威力。松的越透,劲力就越整,击打力就越强。
人的运动比任何机械都要复杂,是大脑思维系统指挥动向,中枢神经系统传导信息及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共同参与下的运动,一般人很难将全身各部位的力整合到一个打击点,很多肌肉和部位的力量甚至还要起到相反相克的作用。不能放松的身体是混沌状态的多元运动,很难协调一致,充分的放松才能保证身体各部位在意念的一元化指挥下形成有机的整体。高质量的放松,才可达到高质量的整合,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笔者在国外教拳时,为了让学员透彻地理解放松的意义和效果,曾用水来打比方,水由无数的水分子组成,与其他任何液体(如胶水)相比,水为最理想的放松状态。在所有不可压缩的物体中,水至松至柔,所以水最能顺应自然,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速有速用,慢有慢用。“水刀”可削铁如泥。
松不透,仿佛粘滞之浆,击发如何得以完整集中和顺畅利落?“松”对于健身和技击都是重要的,太极拳前辈们都将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视为太极拳修炼的原则,如汪永泉老师强调练拳要达到“松、散、通、空”的状态,并指出“松的先决条件是心静,就是要把心气放松,同时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要随之放松,一直松到脚心的涌泉穴。”;李雅轩老师强调“一举一动不忘松净,灵慧才能产生,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需之条件。”;孙剑云老师强调“松是前提,由松至柔,松要整体松、松透,每个关节毛窍都要松,畅通无阻。”
说到柔,一般人就容易联想到“软弱”,这是一个误解。古人造“柔”字,“木”上安个“矛”,这正是古时候的兵器之首“枪”,从中体现了古人对“柔”字的理解,“柔”中蕴有锐不可挡之势。太极名家陈微明,将自己创办的拳社命名为“致柔拳社”,他解释说:“无论老少。柔和者必少病,强硬者必多病。
初生之婴儿全面柔软,纯是生机,及其壮也渐刚强,至老而愈僵矣,是由生机渐入死机。太极拳是使强硬者复还为柔软之术,是反死机而回于生机之途,所谓复归于婴儿者是也。”从养生学的观点来看,人的生命是个由极柔软至极僵硬的发展过程,婴儿期最柔软,老死时最僵硬,所以欲保持生命力,就要设法延长自己的柔软阶段。松是前提,当掌握了放松的要领,柔也就不难做到了。太极拳的技击原理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太极名师吴镒泉对用柔的解释是“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
太极拳强调用柔,四两拨千斤包括了柔和化,如果没有柔。则也就成不了化。推手时接手不接力,对方大力袭来我接其手,但不顶其劲:问劲则是刺皮不刺骨,渗透到对方重心;拿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将对方置于背境,这些都是柔的妙用。即使是凌厉迅猛的冷脆劲、惊弹劲、爆发力等也是由柔韧性积累的势能得到,如同“水刀”能削铁如泥,正是利用了水至柔无滞的特性。
太极拳筑基的过程是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最后达到刚柔相济,此时是刚不可折、柔不可卷,刚中有柔、柔中寓刚,也就是达到了“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的境界。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