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雄||闲谈旧寨
汲取文史智慧 引以鉴古知今
位于晋西北的五寨县在忻州市的西八县中地理优势首屈一指,民间乡亲父老常有“南北八十里、东西四十里'丁’字平川”讲法挂嘴。加之境内景色秀美的“五寨沟”和其它县域内原生态无以言表的美,以及润泽一方的丰富水资源,每每谈及至此,人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三晋大地亦小有名气。
域内拥有厚实历史的村落并不少见,其中在她八十里平川北端有一个村落叫“旧寨"也因为一句民谚为五寨人所熟知。
那就是“旧寨说不得话,马军营打不得架”。这句民谚探本溯源没有任何对两村父老嘲讽不屑的贬义。相传在历史上马军营的先辈人崇尚武术,而旧寨人崇礼尚贤、习文笃学、善结佛缘,所以在这两个村子言语或动武稍有不慎就会遭遇尴尬,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而绝不是说旧寨人言语尖酸刻薄,强词夺理,容不得别人表达内心意愿。
旧寨崇文尚德绝不是图有虚名。据村中老者回忆历史上相当重视教育,二十年代,整个中国都处于贫穷积弱时期。村中家境较为殷实的刘氏先人竟然斥资几百大洋供侄子赴太原求学。尽管并未有所建树,但真正做到了“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从民国期间阎锡山督军府的文职人员开始;解放初期五寨泰斗级的中医;到新中国成立后,军休前被援予“少将”军衔的安康军分区政委;以及近年来省交通厅副厅长;小小村庄常有贤德之人荣任各级为国为民服务的领导职务。早些年门槛较高的省书法家协会也有旧寨人的身影。我在上学期间三岔小学大楼的题词“建设文明校,培养栋梁材”就是来自旧寨书法家的墨宝。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旧寨中小学在鼎盛时期,学生数目达到二百多人。这在当时仅有九万多人的五寨县来说,村办中学有如此大的规模实属罕见。
近年来,撰写村志蔚然成风,人们在村志中总要编入历年来金榜题名的学子,但在旧寨村要想统计这一数字实在让人为难。因为许许多多的旧寨人凭着勤奋好学走出去,就连寸土寸金的京津上广深都有旧寨人定居,省城求学者定居更多,优秀者不乏其人,虽不能说不计其数,但绝非屈指可数。
“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这副曾国藩撰写的楹联用来描述旧寨人的价值取向再准确不过了。
旧寨的先人一直秉承着“耕读传家"。除了要求子女勤奋读书,就是坚守着赖以生存的土地。旧寨村现有耕地六千八百多亩,户籍人口1065,这个人均耕地数字同样在人口上千的行政村不多见,并且是紧邻209国道的“丁”字盆地内。正是因为淳朴的旧寨先辈省吃俭用在旧社会将土地买到邻村边缘才真正做到了现在的“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这样的表述实在有点“拉仇恨”的味道。可是旧寨人这些引以为傲的数据确实是先辈人勤劳守业的功绩。
旧寨村因为以上特点为五寨人所熟知,这让旧寨人变得隶属关系淡漠。我们一旦出门在外谈及自已为何方人氏时,总会先说是哪个县,然后说是哪个乡。旧寨人很少这样表达,总是将隶属的新寨乡省略。如果你是五寨人,却不知道有旧寨这样一个行政村,旧寨人多半已经不屑解释了。甚至会鄙视交谈者的孤陋寡闻。因为在1956年期间就是旧寨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旧寨隶属于南峰公社,59年划归三岔公社。到后来才隶属新寨公社。直到改革开放后变更为新寨乡所辖的行政村。
旧寨父老乡亲尊佛重教,人心向善。旧寨,因在宋.辽时设兵寨而得名,建村伊始分大旧寨和小旧寨。小旧寨在前,二十九戶人家;大旧寨在后六户人家。大丶小旧寨相距2华里。宋.辽寿昌二年建有古寺庙。位于原村东南,正殿三间,呈四合院。庙堂巍然庄严,为历代村民祈求平安吉祥,风调雨顺,消灾增福,村兴人旺的佛法道场。因其古远,威灵而被载入清、乾隆版《五寨县志》。1957年寺庙改做学校,1966年损毁。2011年全村人共同努力,和所有在外工作,创业的各界人士鼎力相助在村西北重建,命名为“普圣寺”。
人们常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形容时代的巨大变迁。然而旧寨似乎和它的名字一样,没有太多的日新月异。五寨县矿产稀缺,农业成为民生的根本,旧寨更是如此。改革开放以后原来分散的故居基本荒废,几乎全部喜迁新居,或者翻新修缮,村址经过三十年发展只是由西向东拉长了一大截,儿时那条由209国道通村的土路变成了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水毁的盘龙湾桥在2005年再次矗立。
但旧寨仍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恋恋不舍目送子孙后代奔赴外面的世界。那些早已远离了旧寨的优秀人才,始终觉的自已依然是旧寨人,父老乡亲是永远的温暖,在外生活不管多么枝繁叶茂,这块依旧贫瘠的土地,仍然是他们一辈子魂牵梦绕的故乡。真可谓“祖宗虽远祭祀诚,家传唯有读与耕,孝友家正真富贵,积德门第胜遗金。"
作者简介:戴天雄,五寨县旧寨村人,空有文以载道心,却无妙笔生花艺。只希望用笨拙的文字记录最美的时光,将最真挚的情感用文字定格。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主要从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进一步精研深挖,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使尘封的历史文化闪耀昔日光芒。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作品,请以附件形式发送,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发邮箱:scgsjzb@163.com 或主编微信sczb0972.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文章,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请投稿后加主编微信,以便红包发放稿酬。
3、在文章推出7日后支付赞赏稿酬;切勿抄袭,文责自负。
4、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