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曾经的国民党大员如何看待长征?
1936年,历时两年的战略转移战斗拉下帷幕,刷新了人类战争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无论是时间的跨度、路程的长度、环境的恶劣度还是人数的悬殊度都几乎是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便是红军长征。
令全世界都为之敬佩的红军长征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1931年。那时的战争已经进入了十分严峻的状态,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党中央的任何一个决定,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战况。
面对这一严峻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民心的偏向,令国民党很不是滋味。也便是在这时,为后续红军作出战略调整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战争的无情不断在打压着红军,“左倾”的冒险举动更是给红军下了一记重拳。1934年,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无路可退的红军在那最黑暗的日子里选择了战略的转移,这个战略转移,便是伟大的红军长征。
以红军当时仅剩的战斗人数以及战斗力,留守在苏区是不合理的,毛主席看到了长征的遥远目标,提出了战略转移。长征是艰苦的,但却也是最值得的。
在长征的历程中,可以有效保存红军的战斗主力,在转移中与敌军战斗,减少敌军战斗力,在退中有进地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摆脱国民党的围剿。
转眼间,红军跨越了14个省的宽度,翻越了数座高山,穿越了数条河流,进行了600多次大小的战役,红军三大主力在食不饱睡不好的这两年四季变更的日子里,最终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这是索尔兹伯里曾经说过的话。长征的故事给到索尔兹伯里很多的感动,他寻思提笔为长征写一本书。
索尔兹伯里
1985年,《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在美国出版,这个奇迹一般的故事,掀起一阵波澜,立马在世界进行畅销。随后一年后,就在长征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50周年前夕,这本书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
索尔兹伯里对长征的情感,不只是口头说说,在他去世前,他曾写下遗嘱让朋友将他生前用过的心脏起搏器等赠予军事博物馆收藏,以此来表示他对中国的热爱。
这场令世界都为之敬佩的长征,在曾经的国民党大员眼里,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张振汉——参加长征的国民党司令
国民党鄂军纵队司令兼第41师师长,光是听到这军衔就不禁令人纳闷,在国民党的军中将,怎么会参加红军长征?
1935年,资历深而人员精备的张振汉在蒋介石的安排下前往湘鄂川黔苏区对红军进行“围剿”, 在战斗之初,张振汉是十分有自信的,他认为忠堡一战,抓住贺龙会是必然。
然而事情却没有在他的意料中发展,张振汉带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失败,而他本人则是负伤而被俘成为了阶下囚。就在张振汉濒临绝望之际,贺龙意外地“留了一手”。
贺龙看中了张振汉的才能,也看清了目前张振汉所处的局势,他不仅给张振汉了一个“免死金牌”,还吩咐人给张振汉进行治疗。
而真正令张振汉转变的,不是红军对他的特殊照顾,是他亲眼见证的红军精神。在接下来的日子,贺龙和任弼时等人时常给张振汉上课,向他提到许多关于共产党的历史,张振汉很是受启发。
张振汉
鉴于张振汉的炮兵水平,他们还再三请他担任红军的战术课教员,在接受教员这一职务后,张振汉十分尽职。
在课堂上,他毫不吝啬地将自己所经历的作战经验以及军事知识都教给了大家,红二方面军的高层领导也会来听他讲课,张振汉很快就成为了大家心目中高水平的战术课教员。
11月,尽管军需匮乏,红军还是贴心地为张振汉准备了只有高级干部才配有的骡子,张振汉很是感动,他随后跟随红26军团踏上了长征的路,也是在这段长征行中真正在思想上踏上了共产党的道路。
长征道路的艰苦,红军们的英勇无畏,身边同志的团结一心,一路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刷新张振汉对红军的刻板印象,洗礼着张振汉的心灵。
这位曾经的国民党军中将,在长征的路上重生,与红军们同甘共苦,全身心投入革命。
胡宗南——红军一次又一次打压着原属于他的自信
提到曾经的国民党大员如何看待长征,可不能少了胡宗南的出场。胡宗南作为蒋介石最受宠爱的“得意门生”,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从黄埔军校毕业以后,胡宗南以惊人的速度走上了升官发达之路,以八年的好成绩拿下王牌师的总师长一职。
胡宗南的虽然升官快,但当然不全是靠着蒋介石的关系一步步走上来,他自然是有他非与常人的能力。在红军长征前,他所带领的国民党军队给红军带来的打击很大
1935年4月,胡宗南受蒋介石之命率第1师北上进军红军,迎来了红军给他自信心第一次的受挫。在胡宗南看来,红军当时的处境并不太理想,乌龙堡被他所带领的军队占领,前有嘉陵江阻碍,自己又有计划地设计了包围圈,将对方部队包围消灭应该不在话下。
但令他和整个部队都意想不到的是,红军全员反将他的军队包围在了乌龙堡,局势一瞬间被扭转。
胡宗南
同年7月,蒋介石合编了个“西北追剿纵队”并令胡宗南作军队的总指挥再次进军红军,迎来了红军给他自信心第二次的受挫。虽然几个月前在乌龙堡战败,但胡宗南这次却是再次信心振奋,4个师2个旅的强大阵容给他脸上贴了不少光。
红军自然是没有给到胡宗南自信的机会,随后就在毛儿盖和松潘给了胡宗南的各师各团连续的重击,在包座一役中,第49师甚至几乎全军覆没。
红军出人意料的战斗力与战术,打得胡宗南底气全无,他没料到在一路坎坷艰苦前行的红军竟有如此的能耐。
私底下聊天之余表示“剿匪”打得太困难,像是给自己判了个“无期徒刑”,在后期的战斗中,他开始将攻击战略调整为防守战略,可见他内心对红军长征战斗力的高度认可。
张学良——长征为他上了一堂启发课
除了胡宗南之外,还有一位有名的国民党大员也对红军长征间接发表过自己的感言,他便是发动了“西安事变”的张学良。
自红军长征以来,张学良所带领的军队就没吃上什么好果子。和胡宗南一样,作为长征时期国民党军队的一员,强大的军队和完备的武器给了他很多的自信。
在红军长征一开始,张学良便受蒋介石之命前往追击红军,却不料被他认为饭都吃不饱使不上劲的红军上了一课。
先后在甘泉劳山、榆林桥以及直罗镇战役中败北,当伤亡人数一次又一次报送给张学良时,他是十分难以置信的,接二连三以千为单位的自己人被歼灭的数据,令他陷入了无数次的沉思。
张学良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数量相差如此悬殊的军队,无数个吃不饱睡不好的日子,四季无情的切换没有给到红军一刻的和缓,而这样子的军队,却将东北军击得一败涂地。张学良坦言道,这样的战略转移,他张学良不敢想,这样的军队,他张学良不敢带,更是带不动。
红军长征给到张学良的影响,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奠定了基础。一直到60多年后,张学良对长征都还是心有余悸并心怀崇敬。
1991年,年事已高的张学良与吕正操在美国进行了谈话,在谈到长征时,他感慨万分,他提到,毛主席的领导能力一直以来都是没话说的,他就是领导人的天选之子,万里长征就是最好的例证。
国民党档案中的红军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有份浓墨重彩写国民党战斗史的报告,叫做《剿匪军追剿总司令部二十四年元月东日起至二月宥日止剿匪工作军事报告》。该报告大部分内容都对中国共产党的成就轻描淡写。
虽然这份报告存在一定的虚构,但在细节中还是可以看到红军浴血奋战国民党的身影。其中最为有趣的是,整篇报告对红军的称呼。
在国民党的相关档案中,其对红军的称呼一直都会带上“匪”字,而在这份报告中,其对红军的称呼随着长征的时间推移由“残匪”转变为“匪部”,再到最后甚至变成了“强寇”。细想下来,他们对长征下红军的能力认可可见一斑。
无论是张振汉与共产党思想的融合,还是胡宗南对其失败一次又一次的迷茫,再或是张学良慢慢建立起对红军的崇敬。以上所有人的看法,虽然不能代表整个国民党对长征的态度,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能力的认可。
在屡战屡败中,国民党总结经验,了解清楚了红军真正的实力和共产党强大的领导能力,但许多人碍于自我的身份,很多观点都无法直接进行表明,但历史和他们的内心没办法抹去他们曾经表达过对红军长征的感慨。
万里长征之路之艰,唯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红军靠着他们的坚毅和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当之无愧赢得了大家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