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的推手竟是收藏家?一民国著名古董商却被假货所骗,愤然隐退
1840年鸦片战争后,本该是“万物复苏”重振旗鼓的好时候,只是新思想新朝局打开的同时,也在那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上引起了一股盗墓热。在北京、南京、西安、洛阳等地,文物市场得以迅猛发展,出现了“古玩一条街”,古玩市场蒸蒸日上的发展起来了。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及立足,都要有他的消费人群,古玩文物有市场是因为有一群爱好收藏的有钱人在消费。只是存世的“熟坑货”数量毕竟有限,收藏玩家的需要供不应求怎么办?方法很简单,一是造假,二是盗墓。造假容易被发现,所以想造古董文物赚钱,还是盗墓更稳妥保险。因此,收获和文物交易的过度活跃是民国盗墓活动如此猖獗频繁的最大推手。
盗墓者潜入黑布隆冬的墓地挖宝不是因为喜欢收藏,而是想“挖出来卖钱”,只要挖出来的物品有价值,有人喜欢收藏,就会有人愿意出高价收藏。只是盗墓之行为从古就有,怎么到了民国就变得那么热闹?这是因为民国时期本土收藏家和国际收藏家越来越多,越好这一口,所以兼职全职的盗墓者都拼命的向地下挖宝,以求过上大富大贵的日子。
玩收藏,鉴赏古董在中国人看来是件雅事,别管能不能看懂,古董文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品位和身份,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以古玩为宝,以手中有几件珍贵藏品为荣,说白了就是面子心理。比如宋徽宗赵佶,不会当皇帝,可是对书画金石样样精通,是历代皇帝中出了名的收藏家。
到了清末时期,金石学再度兴起,在这时出现了一批陈介祺、端方、王懿荣等一批金石学家、收藏家,影响到了民国文物收藏的走向。但由于他们这些人在文物消费上能力强,所以对民国盗墓事业的推动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中有一人,也是民国时有名的古玩商,名叫吴启周,这人在上海买了一批青铜器。然而高兴了没一阵就蔫了,因为这批货竟是外甥跟人合伙造的一批赝品。当舅舅的被外甥给骗了,说出去很没面子,也不敢在江湖上混了,从此金盆洗手,退隐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