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事戒多言,言多必失

太史公曰: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也。窘困有时能激发人的斗志,这一点和周洋似乎暗合。

周洋,是从窘困中成长起来的。患小儿麻痹的母亲,下岗后,为了支撑她训练,买了一台毛衣编织机,靠给人打毛衣补贴家用。父亲周继文背着冰糕箱子走街串巷叫卖,甚至在居民楼的楼道里一根一根卖冰棍赚钱。后来他开过炸鸡店,又因禽流感被迫关门。此后周继文孤注一掷承包了一个彩票投注站,就设在总共60多平方米的家里,从此家里来人都要挤在父母13平方米的卧室。上述种种困难没有压垮周洋反而被她转化为动力,经多年的艰苦打拼,周洋终于功成名就。(在温哥华冬奥会夺得两枚金牌)

夺得冠军的周洋面对媒体采访时,首先深切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但却使国家体育局的官员大为不满。认为周洋首先应该感谢国家,其次才是父母。据体育局的官员说,因为国家对运动员的培养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一石激起千层浪,网民纷纷支持周洋的感言,反对体育局官员的言论。常理,一般运动员获得殊荣,都会使自己的言谈上升一个高度,既先国家次个人。但这次周洋的出言却是先父母,搞的国家体育局挺没面子,但却赢得网民的支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拙见:这些年来国家大张旗鼓的声称在培养人才和教育上投入很大,但实际上又有多少人感受到实惠呢?现在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几乎每个家庭为之消耗的费用都是巨大的,因地区不同,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不等,这些钱都是父母的点点血汗(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才称得上是倾其所有、毫无吝惜)。确实如今教育培养孩子,已成为压在每个家庭肩上的一付重担。由此看来,大多数网民支持周洋的感言,是合乎情理有感而发的。

周洋很幸运,凭借良好身体状况和艰苦努力,从千军万马中闯独木桥过关,来到一个国家大力投入的环境中,得到精心的培养。但这纯属小概率之事,能得到这般呵护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对大多数人而言,只能依附父母的帮助来完成学业。在这个丛林般竞争的社会,且处处受潜规则的羁绊,莘莘学子干番事业很难,一旦侥幸成功,他们都会首先感恩他的父母。因为他们深深明白在这个社会里,只有父母对他们的付出是无私的。不管是暴风还是骤雨,父母始终是他们忠实的同盟军和坚强的后盾。

谁承想,继而周洋又因出言不慎而引发争议。没有先“感谢国家”的周洋,返回家乡后。市政府为她开庆功会,市委书记高广滨问周洋:“现在还有什么困难?”周洋就回答:“我父母还没有工作。”高广滨书记当即表态:“各个相关部门的领导都在这里,可以解决一下!这次引来许多网友的指责。周洋向市委书记提出“父母还没有工作”这一点,是否恰当,是否配得上“奥运冠军”的正面形象,在一些网友心中打着问号,有人直指周洋拿了奖金再要工作,是“得寸进尺”。

周洋很孝顺,两次出言都以孝顺父母为中心,很令人钦佩。大多数人也绝不会反对周洋孝顺父母这点。那么周洋的出言,为何频频引来争议?况且一会得到支持、一会又引来指责,着实耐人寻味。我想恐怕是网民借周洋的事,对时下社会上的不正风气进行针砭和抨击。许多年来,好的事情、好的政策只能惠顾、普照到一些特殊的群体,基本与普通百姓无缘。这个社会一直以来都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规则中运行。所以涉世不深的周洋后来出言不慎,触痛了许多网民脆弱的神经(不公平感),一致责问之声不绝于耳。

俗语:处事戒多言,言多必失。国人历来讲究“慎言”,因言语不慎惹祸上身的例子比比皆是。贾谊遭贬、杨修被杀,都是出言不慎惹的祸。其实原本胸前有两块沉甸甸金牌庇护的周洋,根本不用担心父母又没有好日子过这个愚不可及的问题。周洋只要不失时机的配合媒体说几句奉承国家的话,锦绣前程立马伸手可及,以后整个政协委员也是极有可能的。看来以后周洋要在“慎言”这方面强化自己。这不“长春师范学院”叫周洋到它那里深造去哩!我想经过几年的培养深造后,可能周洋将变得会说话,那时的周洋应付一些事,就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再不会像现在这样冒傻气了。因为时下一根筋实话实说的人,反而不如“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那样能适应时代的潮流、踏准时代的节拍。但是不管一个人学的多圆滑,多么能适应社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任何人都挥之不去的念想!周洋的孝顺我还是很赞扬的!

2010年4月14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