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干货了!我的这两个小窍门,让娃轻松变成七巧板高手
今天来聊聊七巧板。
七巧板确实是个好东西。它是咱们中国人发明的,在古代,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玩具啊、课程啊,那时候,他们就是把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当成益智玩具来玩,这三个东西被称为“中国古典智力游戏三绝”。
现在,研究七巧板都已经成了一门学问了,因为七巧板的设计本身,就包含了非常多的数学奥妙。
我看过很多人写七巧板,都是写用它认识颜色、形状、当积木用搭造型等等,说实话,这太小看七巧板了。七巧板可以展示很多重要的几何关系,从简单的认识角、对称、旋转,到等量代换、面积和边长的关系、测量,再到勾股定理等等数学定理的演示。这些咱们以后来写,买回家的七巧板,咱们得把它玩透了才合算,哈哈。
今天先来讲讲怎么“拼”七巧板。
大家都知道,七巧板是非常好的锻炼空间几何思维的玩具,但估计大家也有疑问:怎么锻炼呢?就这么转来转去就能锻炼吗?为啥我家孩子拿到一个图形就乱拼,拼不出来呢?
又得问大家这个问题了:那些拼出来的娃,是天生几何思维好吗?我的娃拼不出来,缺的是智商吗?
不不不,一切都和“方法”有关。
首先,我们要记住七巧板里有什么形状,以及它们的数量。
先给七巧板的不同形状标个编号吧。
七巧板有:
2个大三角形(1号和2号)
1个中等三角形(7号)
2个小三角形(3号和5号)
1个正方形(4号)
1个平行四边形(6号)
也就是说,有大中小一共5个三角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1个正方形。
对这个熟悉了,我们在切割图形的时候,才能心中有数。
其实,七巧板的这7块板子并不是随便设计的,它们的面积和边长之间还有很有趣的关系,这个咱们下回来讲。
引导孩子拼七巧板,可以分成这几个步骤来进阶。
第一步,熟悉基础图形的拼接和变化。
从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基础图形开始。
这是因为基础图形是进行更复杂拼接的基础,而且小学、中学里会接触到的几何题,主要也是和基础图形有关。
同时,基础图形用到的块数少,拼起来也简单。
我们可以让孩子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拼出三角形:
正方形:
长方形:
还有梯形和平行四边形:
让孩子熟悉基础图形的拼接和变化。
第二步,拼接更复杂的图形,但是有图形提示。
比如像下面这种,给出了一部分的图形提示,可以降低拼接的难度。
第三步,盲拼。
就是像下面这种,没有任何图形提示。
有很多孩子拿到七巧板之后瞎转一通,觉得转不出来,太难了,也就放弃了。我一开始拼七巧板也这样,后来发现,拼七巧板其实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画分割线。
拿这个图形来举个例子。
乍一看有些茫然。
如果这样画上分割线呢?是不是就明确多了。
好,上面3个三角形确定了,剩下的部分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对七巧板的几块板子熟悉了:已经用了2个大三角形,1个中等三角形,还剩下什么图形呢?
还有2个小三角形、1个平行四边形、1个正方形。那么可以怎么继续切分呢?
所以,当妞妞自己尝试了还是不知道怎么拼的时候,我都会问她2个问题:
“别急,想想看你可以怎么来切割呢?”
“还剩下什么图形?接着怎么分?”
一开始可以用笔画出来,慢慢的,这个过程就可以在脑海里完成了。这个训练,对于以后学平面几何,画辅助线也很有帮助。
第二个方法,就是先确定大三角形的位置。
这是因为2个大三角形,是7块板子里面积最大的。如果先放小板子,就有可能会导致小板子占用了大板子的摆放位置,到最后发现大板子无处容身,图案就拼不出来了。
而且,大三角形的位置往往是整个图形的突破口。
比如说这个图形,看着有点晕。
如果把大三角形的位置确定了,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要说明的是,这是拼七巧板的一个小技巧,当孩子找不到突破口的时候,这样去做会容易一些。但是如果孩子在尝试寻找自己的方法,不用强行去让孩子按这个步骤进行。
再来举个例子:
先确定两个大三角形的位置:
接着画分割线:
看,是不是挺简单的? 有了上面两个办法,基本上简单的盲拼都能搞定。
给大家看个视频,通过这样的引导,我能感觉到妞妞再拿到一个七巧图,会先在脑海里尝试进行这样的切分。
还是那句话,孩子缺的不是智商,是方法。当一个孩子畏难、放弃,她需要的不是责骂、怀疑,也不是大道理,而是有方法的点拨。
学习兴趣和内驱力的获得,其实没有多么玄乎,就是要让他们不停的尝到“甜头”,在一次次小挑战当中,积累“我可以”的那份胜任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