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焦虑到淡定,就因为我想通了这两句话

有一天,我突然被焦虑包围了。

平时主要转发各种养生理论的父亲,突然在微信给我发了一篇文章:

这文章光看标题我就受不了了,这简直是对我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精准打击。

转眼间工作十年了。和我同龄的小伙伴们,无论是大学同学还是中学同学,都纷纷在自己的领域干出了成绩,要么创业当了董事长、要么升职当了高管,还有的当教授当校长,人人都很出色。不仅是清华北大的同学们,即使学历平平的同学,见了面也是X董X总,一身豪气出手阔绰。

大家都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我却还是个为糊口每天准时打卡上下班、为一日三餐奔走不敢停步的打工人。家里除了妻子和两个女儿,以及几大柜子的桌游,就别无长物了。

即使不参加同学会、不去打听同学们的事迹,社会也时常给我暴击。今天一篇《全市平均工资15万,你达标了没?》,明天一篇《年收入100万才算小康,来看看你在哪一级》,你发一篇《从摆地摊到创业家,这个90后只花了6年》,他发一篇《睡后收入30万,她辞掉工作环游世界》。每天,微信朋友圈和各种群都不忘时刻提醒我,“社会在歧视你,同龄人在超过你,时间在抛弃你”。

不仅在工资和社会地位方面,还有很多其他方面也常常让我焦虑得不得了。例如每天晒自己六块腹肌照片的朋友,让我摸着自己的肚腩忏悔;一言不合就去北欧避暑去夏威夷避寒去日本赏樱去非洲看大象的朋友,提醒我已经好几年没钱也没假期外出旅游。

焦虑,就是看着别人成功,映射自己的失败;看着别人幸福,衬托自己的悲哀。

当了父母以后,有一种焦虑甚至超过上面所有焦虑的总和,那就是对孩子未来的焦虑。

这种焦虑主要来自与其他孩子的比较,例如某某的孩子已经会背100首唐诗了,某某的孩子吧嗒吧嗒英语可流利了,某某的孩子算两位数乘法捏捏手指几秒就算出来了。即使身边没有,各种微信群、公众号里总会出现几个仿佛不是吃人间烟火长大的孩子:

举上述例子完全没有支持赞许之意

再看看自己同样岁数的孩子,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既没有特长,也看不出天分。“这样下去,小学就掉队了,初中肯定好不了,很可能高中都考不上,这辈子就算彻底完了。”孩子未来一生的坎坷失败之路就这样在脑海里展开。为了避免这种结局,必需努力!改变!发奋!学习!

这种教育焦虑,来自于当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别人家优秀牛娃和自家平凡渣娃的矛盾,让养育小孩从快乐变成了压力,最后变成痛苦。

为什么现代人的生活特别容易焦虑?这问题我还真想过,而且你肯定想不到,这跟数学有关系。

举个例子:

你去排队结账,一共两条队伍,看上去一样长。你随便选了一条,那就有2种可能:你的队伍快,或者你的队伍慢。一般来说,这两种可能是对半分,所以你有一半可能是快的,而另一半可能你会吐槽:“真倒霉,早知道排隔壁了。”

如果有3条队伍,你选择了中间那条,这时候就有3种可能:左边快、右边快、你最快。所以你只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是满意的,另外三分之二时候你会发现“早知道排左边/右边”了。但是如果你选了旁边的队伍,只能看到中间的队伍,这样你就又变回有50%的可能满意,50%抱怨“早知道排中间了”。

发现了没有,三条队伍,哪条最快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但是当你看到的东西越多,烦恼反而越多,不满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如果一共有100条队伍,你可以在一个屏幕上看到所有队伍的前进情况,那你几乎是不可能有好心情的:平均下来总有50条队伍比你更快!你一定觉得自己有多倒霉,但其实这就是简单的数学原理。

在信息时代,我们的焦虑也是同样的道理。回到50年前,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的时代,那时候大部分人生活的全部就在自己的小村子里,看到的听到的信息,除了少数报纸上登的、大喇叭里播的,就是村子里的家长里短。

那个年代,有没有人当上大官、有没有人突然暴富呢?有,但是一般人不知道,知道的也感觉是很遥远的事情。同样,有没有牛人、有没有天才娃呢?有,但是更是没人知道。村里王二娃子考上了大学大排筵席,大家都去庆祝。但每个人都知道,那是少数人,而大多数人一辈子没考上大学,依然能够平凡地过好一生。

可是在信息时代,这一切都被打破了。每天一睁眼,就有无数的信息进入我们的脑海,而我们通常只会关注到那些最有冲击力、最抓眼球的。隔壁张三因为辅导作业骂了一晚上孩子你没注意,楼上李四因为孩子沉迷上网哭得呼天抢地你也没注意,但是手机上一个“6岁能诵古文十万言”的孩子马上吸引了你。

你的孩子4岁,你觉得可以抢救一下,“就算不能读十万言,那自主读个《出师表》、《长歌行》总可以吧”。于是你赶紧看看有没有介绍什么学习经验,看过什么书、上过什么课,巴不得把日程表和书单马上抄过来。

这边正安排呢,另一个8岁孩子用英语讲解数学题的视频又出现在你的手机。

这就是焦虑的来源。互联网的信息爆炸让我们看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牛娃,其中有不少就在我们身边。看上去,只要我们努力一点,自家的娃也能跟他们一样,拥有一技之长、在学校一路领先、成为瞩目的焦点。

就算不行,那我向他们靠近总可以吧?我做到8成可以吧?我目标再放低一点,达到5成的水平总是可以吧?

但是事实总是轻松打脸,“你看看人家多厉害了,再看看你自己,这么简单都做不到!”孩子的每一项学习、每一项技能几乎都不合心意,做父母的自然陷入了深深的焦虑。“我的孩子注定成为普通人吗?成为别人的韭菜吗?”

其实,这根本不是孩子不够努力,也不是家长不够用心,而是数学规律的结果。你让孩子学钢琴、学围棋、学羽毛球、学数学,“别人的一半水平就够了,这个目标不高吧”。但是哪个人能够同时有李云迪一半的钢琴水平、柯洁一半的围棋水平、林丹一半的羽毛球水平、陶哲轩一半的数学水平呢?

天才,或者说牛娃,是在某个领域的极致天赋+不懈努力的共同结果。朝着牛娃的方向努力,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比牛娃略低的目标,其实已经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水平,而同时紧盯各个方向的牛娃,那更是比天才还天才的目标。

信息时代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各种牛娃像漫天繁星的星空,但是盯着星空走路的人容易忽视脚下,被现实绊倒之前,很多人会忘记星空是用来欣赏的,而不是用来追逐的。

焦虑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件事情背后的代价。

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不会告诉你账上现金告急一夜愁白了头的痛苦;拿着高薪的金领阶层,不会告诉你连续熬夜来回改同一份材料的压抑。

同样的,那些“简历”耀眼的牛娃们,也从来不会告诉你为了达到这个成绩背后付出了什么。原因既有成功者的自谦,也有鼓吹者的刻意美化,还有成王败寇的无意忽略。

就拿我自己来说,得过各种顶级数学奖项的我,过了一个与别人完全不同的童年。我记忆中,在小学放学后、假期时与同班同学玩耍的机会,就屈指可数;同学们聊的卡通动漫,从圣斗士到奥特曼,我几乎都没看过,红白机更是没碰过;到中学,当同学在操场挥洒热汗或者尽情放松在时候,对学习以外各种事情兴致索然的我,常常埋头在自己喜欢的数学书、物理书之中。

这种状态是客观环境、家长教育和自身性格综合的结果,并不是谁有意为之。但是回过头来想,这何尝不是为了成绩付出的代价,而且是不小的代价。

而现在那些在网上被广为传播的牛娃们,他们和他们的家长,不可避免地也承担着这样那样的代价。有的家长放弃事业全职陪读,有的卖房卖车为孩子支付学费;有的孩子失去了玩耍的自由,连娱乐方式都被家长安排,有的则对照按分钟计算的时间表在生活。

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和孩子能不能牺牲这么大。问题在于:值得吗?

有句话这么说:牛娃是来造福世界的,普娃才是来报答爹妈的。这不是一句单纯的自我安慰。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中很多位都隐姓埋名数十年,没法与家人说一句话——越是出色的人越是志向远大、心系世界,往往离乡别井、难以照顾家人。

在推动孩子朝各种目标前进的时候,背后的代价不仅是金钱或者休闲,可能是亲子陪伴、安全感、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甚至是亲情。

作为一个普通的爸爸,尽管没有耀眼的头衔和职业成就,但是我有稳定的陪伴家人的时间、孩子成长过程不缺席的身影、亲子共聚娱乐的美好回忆,这些看似唾手可得的平凡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同样的,我只求让女儿拥有健康、自信、自爱等品质,希望她也平凡且幸福地过完这一生,哪怕以放弃成为一个精英、一个牛娃作为交换。

焦虑来源于渴望复制别人的成果,却没有想清楚所要付出的代价,一边追求着不确定的收益,一边承担着“超预算”的成本。

面对社会上到处扑面而来的焦虑情绪,我用两句话来让自己保持淡定。

第一句是:关我P事。

纷杂的信息只会使人眼花缭乱、茫然自失,这山望向那山高的心态会让自己和孩子在无尽的竞争中疲于奔命。对待各种教育的咨询,要多做减法;对待牛娃的成功经验,要少做模仿。

道家云:道不易,法简易,术常易。术是最不值得抄袭的,所以我从小没看过一页所谓的“状元笔记”,很少听学霸的“学习经验”,对于女儿的学习我也持同样的意见。

更重要的,牛娃的学习经历不必去看。不仅是那些遥远在天上的“天牛”不要去比较,身边朋友孩子出现的“小牛”也不要去了解。听到了,鼓个掌,赞叹一下,就可以忘了,毕竟那是人家的生活,不是自己的,无需耿耿于怀。

如果别人还要继续说,记住那句话:关我P事。

那关于孩子的教育,是不是就闭关锁国、掩耳盗铃,完全不管不问呢?当然不是。我绝对不赞成“躺平”的丧文化。人生是需要不断有更高追求的,我认为学习就是一件值得终生追求的事。

所以,还要有第二句话:关你P事。

做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为孩子选择一条值得坚持终生的成长道路,在走的过程中不畏人言,不畏路险。

“我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对世界充满热情的人。”

“我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坚持不断学习的人。”

“我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快乐的人。”

定下这些目标以后,很多笼罩眼前的迷雾就豁然开朗了。

但是,如果你说,“我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考上好大学的人”,记住再问问自己:ta后面的80年生命应该怎么度过?

想清楚以后,剩下的就是:关你P事。

从焦虑到淡定,我想通了两句话。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也能帮到你。

*本文仅分享个人经历及心得,感性阅读,理性参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