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片语∣为什么不能学习杜郎口?

作者丨俞永军

路上,偶遇一位同事,去年我们同在九年级,是我甚为敬佩的一位老师。印象中,不管哪个班级,经过她一段时间的调教,总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今,我在七年级,她在八年级。不同的年级,总有不同的话题,比如,与先前学生相比怎么样。尽管我知道,无论我站在哪个年级,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样:现在的学生比不上先前的学生。事实上,我们不少老师也是这般认为,一级不如一级,一直秃到九年级。结果呢?“谁持彩练当空舞”,学校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好。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很简单,别离的总是值得留恋的,留恋的总是美好而又难忘的瞬间。至于怨恨的,伤感的,痛心的,早已随风而去,灰飞烟灭。可是面对眼前的学生,朝夕相处,牢记的当然是种种缺陷与不足。所以,有些老师的诸多牢骚,或者怨言,也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听听而已。

但今天不同,她一脸焦虑,谈到课堂,谈到学生,谈到班级,谈到整个年级。她问我能不能学习杜郎口,她说现在的学生太浮躁,下到课就高谈阔论吵得人头昏脑胀。她还说现在的课堂要进度没进度,要深度没深度。我问为什么,她说,学生讲的哪有老师好,哪有老师全。她说的我顿时明白,有些老师将原本自己讲的内容全部交给学生展示。原因很简单,就因为杜郎口都是学生讲,老师听。

前些时,我听了几节课改实验课,多半是这个套路,学生成了小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声若蚊虫,神情恍惚,时不时听从真老师安排。当时我就感到很别扭,这哪是真实地展示,分明是一出闹剧,“垂帘听政”的闹剧。学生是傀儡,老师是幕后操纵者。而且这个操纵极其蹩脚,学生未能真正理解,只是现炒现卖,起到一个传声筒的作用,或者是二道贩子。

最可怕的还是一些学生按照老师事先安排好的,照本宣科,或者“照案宣科”。由原先的老师“照本宣科”一言堂,变成学生“照案宣科”一言堂,或者“叽叽喳喳”群言堂。这也正是她深深担忧的。的确,照此发展,学生很难进步,抑或出现滑坡的惨状。但这并不是不学杜郎口的理由。杜郎口模式,是经历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才取得成功的,并非一蹴而就,一改而成。我始终认为,杜郎口的成功就成功在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动起来,而且这个动是积极的,主动的,快乐的,高效的。

相比之下,我们有没有做到?显然,我们没有,我们只是在一味模仿,刻意追求,看重他们课堂的精彩展示,忽视他们课前的精心准确,课后的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我们一分为二地学习杜郎口,要牢记“学习杜郎口,不唯杜郎口”。

首先,要切实转变我们的观念,要学会辨别,要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实在的,最有用的。比如说备课,什么样的才是最好的?我无从回答。但是,我们应该做到课堂流程心中有数,课堂预设胸有成竹,课堂生成深思熟虑。这就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下足功夫,不仅备教材,还需备学生,备教法、学法等。杜郎口中学非常重视“预习”环节,教师必须设计“预习提纲”,然后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纲”有目标有任务地搜集资料,准备问题。再比如作业,整齐划一的作业本是作业,学生手中的“小纸条”、“达标练习”、“过关练习”都是作业。学生也正是在这些作业中一步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其次,要具有改革的恒心和耐心。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用了将近十年时间。如今,人们只看到它的辉煌,却不了解其当年创业的艰辛。任何学校,任何老师急于求成,遇到问题就心灰意冷,显然学不到其真髓。唯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恒心与韧劲,才有可能取得改革的成功。当然,我们也必须充分论证,要稳打稳扎,稳步前进。要守住我们的传统优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搞清一支粉笔和一盒粉笔的关系,千万不能为了一支粉笔,而抛弃我们拥有的整盒粉笔,也不能拿来一盒粉笔替换原本拥有的整盒粉笔,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把别人最有价值的粉笔,装入我们的粉笔盒,适时适度地慢慢享用。

再者,要拥有创新精神。仔细推敲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就是对“目标教学”、“合作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事实,我们一直都在实施“目标教学”,也一直在倡导“一对一”帮扶。可结果呢?我们多半途而废,或者断断续续,最终不得要领,难见成效。现在我们学习杜郎口,将来有可能学习“乌托邦”,如果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最终也只能是照抄照搬、生吞活剥,“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目前的孩子,目前的课堂,改革,是唯一出路!但要不要学习杜郎口,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要想有问题,也应该追问:怎样学习杜郎口?如何改变我们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end

支持我就在下方点击“在看

@关注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关乎此

  爱语文

会唱歌的小鱼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