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出回忆,引出创新,生活就像加了一块糖,蘸了一点蜜……
【散文】 蒸鸡蛋的旧梦
儿时,土灶大锅上,蒸上一碗鸡蛋羹,竟然会是一家人的美食。只有生病的时候,母亲才会单独蒸一个只加猪油和盐的鸡蛋,上面再添上米饭,拌着吃,很香,让你“补”一下,增加抵抗力。
记得有一回发高烧,母亲放在床边上的那碗蒸鸡蛋,被我迷迷糊糊之中打翻在床上。我哪里舍得浪费,慌忙捧进碗里,装做没事人一样,迅速地吃下才好过。
打进北京城的李自成有一个梦想:革命成功了,天天吃饺子,夜夜作新郎。我不是“闯王”,不敢有那么大的野心。我儿时只有一个单纯的梦想:长大了,天天蒸鸡蛋,让自己吃个够,吃得打嗝儿,或者那才叫幸福的日子。
儿时的梦想,就像一段缠绵的初恋,叫人总是牢牢地惦念着,难以忘怀。事实上,离开故乡三十多年,母亲还健在,很多往事如空中的风筝,只要拽一拽线,就能唤醒记忆,仿佛就在昨天。
至今,我对故乡过年过节才吃到嘴的鱼圆子、排骨炖藕、红苕馃儿等等美食,依然兴味盎然。当然,很多“大菜”做起来费时费力,也就不指望了。最简单的,还是蒸一碗鸡蛋羹的鲜香,叫人想着竟然也会馋水欲滴,说明我还是个很单纯的人……
有道是:父母恩深似海。父亲教会我读书看报,母亲教会我煮饭烧菜,这两样本领够用一辈子。我喜爱的作家汪曾祺说过,他有三大业余爱好: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我除了不会画几笔之外,写字和做菜还算是我的“菜”,这还真有“童子功”。书画同源,如果凑上我对书法的兴趣,那么我也算是一个真文人了。当然,文人重点比的是文化,做菜、作画、写字不过是闲情逸致,并不作数的。
但是,只要你读过作家梁实秋和汪曾祺两先生的散文,单爱那些写美食的文字,你会不难得出如此结论:一个不会做菜的散文家,散文也不会好到哪里。试想,一篇散文作品,不就是作家笔下的“一盘菜”么?散文是最生活化的,最真实的表达,一个不懂得生活情调的人,他的文字能写出花样年华么?不会的。
居然像我这样不成名堂的写作者(不敢自称“作家”),还拥有一个不算小的读者群。据说有几位女性读者,还从我出版的三本乡愁散文集(《留住乡愁》《回望故乡》《寻根乡土》)中寻找有特色的“鄂东菜谱”,并学着做一番。这一点让我有些吃惊,想不到散文集的功能还不少呢。
不过“乡愁”总是少不了童年的若干记忆:乡音俚语、乡亲故旧、乡间美味等等。而我生来是一个“吃货”,又多少有点小聪明,制作美食的能耐还算有两手吧。于是,让乡间厨艺呈现于书上和网上,我的写作也就驾轻就熟了。这样的文字,从来不装高深,也不唬人。
再说蒸鸡蛋羹的事。鄂东乡间无所有,鸡窝里摸出一个热乎乎的鸡蛋,磕开入碗,一调羮(勺子)猪油,一把刚切好的小香葱花,撒少许盐,哗啦啦搅和均匀之后,倒上半瓢山泉水,放在米饭锅中一起大火开蒸……
往事如烟。我从故乡巴河的古渡口出发,在雄鸡一样的中国版图上南来北往地奔波,渺小如一颗尘埃,行踪飘忽不定。我在求学、求爱、求职之中讨生活,常常忙得焦头烂额,甚至灰心丧气。好多年来,哪里有空顾得上亲手蒸一碗可口的鸡蛋羹?偶尔在单位食堂或者饭店点上一盘蒸鸡蛋,满怀期待地动勺子动筷子,却很难品出儿时的口感。只好失望地摇摇头,一声叹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近年来,在专注新闻学术研究十多年后,我蓦然回首,重新捡起了文学写作的业余爱好,也捡起了许多的乡愁旧梦,这是不是也叫“朝花夕拾”?似乎又早了点,我还不到“最美不过夕阳红”的年龄。
诗人陶渊明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于是,我也坦然接受了很多不可改变的残酷现实,就像腐败无能的大清政府,忍气吞声地签下一些列不平等的条约。随之而来,我的生活脚步就放慢下来,思想也变得从容了。似乎是一个不再有追求的老年人了。大概也真是老了,才会消极颓废吧。
其实,人活着,哪能没有追求呢?只是我不再关注那些显性的虚荣,不再“趋炎附势”,不再“曲意逢迎”。我更在乎读书人内心的干净和充实,读读闲散的好书,努力为社会留点精神财富。像瞿秋白先生那样,爱惜自己的名声,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翼。
一旦想法简单了,我就甘于从俗,愿意钻进厨房忙碌,花点时间为家人做点可口的饭菜。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又想起了味蕾中挥之不去的蒸鸡蛋。城市没有了土灶大锅,插上电的微波炉,打着火的燃气灶都可以用了。洋鸡蛋是做不出鲜香的味道来,我要精心挑选土鸡蛋(柴鸡蛋)。山泉水哪里有?城市的自来水是不能用来做汤的,只好用纯净水来替代……
家人反复提醒,上了岁数了,尽量少油少盐。过去,劳动人民的孩子,习惯了大把食盐,就像是自家的盐罐子打翻了,而现在只用少许生抽替代了。乡间多的是熟的菜籽油、芝麻油、花生油,现在尽量用橄榄油、茶油来代替了,当然不用一滴油也可以蒸鸡蛋的。
中国人的智慧是够用的,尤其在吃喝上、在饭桌上。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过,在生活资料极大丰富的今天,什么才叫美味呀?唯有不断创新,不断改变对舌尖上的刺激,才会有点回想的余地。
我也穷尽各种法儿,在蒸鸡蛋羹中加入各种合适的食材,像是要烧制一件盖世无双的彩陶的窑工。比如,加点小虾皮是提鲜入味的,也是补钙的原料。枸杞的红,香葱的绿,像约会的红男绿女一样搭配进来,要让食客的眼睛为之一亮……
是啊,蒸一碗鸡蛋羹,原来可以打一套“组合拳”,调动更多的食材,融入更多的心愿。
生活不必多么复杂。蒸一枚小小的鸡蛋,惹出回忆,引出创新,生活就像加了一块糖,蘸了一点蜜,不再是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了。
(写于地铁9号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