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在徐闻的时间很短,但在徐闻的历史上却是重彩浓墨的一笔

祭拜汤显祖

大学时期,受古代戏曲老师的影响,我醉心于戏曲。纵马寻芳,一知半懂。关汉卿、马致远、孔尚任等大师巨匠,妙则妙矣,但艰深晦涩,巍峨险峻,雄奇高邈。而读汤显祖,则如遇青春好友,如听天籁,婉转动人,身心俱生感应,犹如触电。

我想,这一方面因为汤显祖的戏曲都以“爱情”为主题,直抵心窝,更主要是其文质自然,天籁妙音,逼近白话。比如“临川四梦”,温润灵妙,凄婉迷茫,绕指纤柔。

那时候,我陶醉于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四百六十多分钟的戏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口中跟着哼唱,心底揣摩,直嚼得唇齿生香,直煲得暖意盈怀。最难忘的是在冬夜,捧一杯香茗,细细品味,如同芝兰飘香,幽芳不断。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縻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牡丹亭》中的这般文字,几人写得出?

我不禁感叹,文学是美的,要有颜色,要有声音,要有生活气息。真正的文学是由情感、阅历和智慧共同酿造的,天然成态,不事雕饰,如叶展,如花开,如流涧,如春风秋雨,如夏阳冬雪。这,才是真正的性灵文字,才是文字的至高境界!

我常常想,先生何许人也,是何等的才学和思想才能写出如此美妙的戏文?

细细考究,方知先生为江西临川人,字义仍。明朝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汤显祖在留都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任上,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严词弹劾首辅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等人,揭露他们贪赃枉法等罪行,同时对万历二十年的腐败政治作了抨击。疏文引起神宗大怒,一道圣旨就把汤显祖放逐到雷州府下辖的徐闻县当典史。

汤显祖走过不少地方,但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像偏远的徐闻给他如此大的震撼。徐闻古时被称为蛮荒之地,原始森林遍布,树高林密,野兽出没,民风野蛮。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满怀无奈地走来。他远离自己的家,没有资格选择徐闻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小城走来。

他很疲倦,很狼狈,出南京、过临川、进韶关、抵徐闻。徐闻没有以任何方式来欢迎他,给他的只是凄凉和孤独。没有人知道,在羊肠小道上踽踽而来的一个书生竟然会给徐闻带来如此大的震撼和改变。他在一颗大榕树下放下包袱,擦拭脸上的灰尘,望着那碧蓝的天空叹了一口气。他不知道,此时此刻,徐闻因为他的到来而焕发光芒。徐闻,注定要与这位卓越的巨人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对话。

他忘却自己的愤懑和不满,身处逆境却以一颗豁达与怜悯的心来对待这片土地。他想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个地方带来一点改变,想让这个地方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变得不一样,用现在的说法是“让别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他最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他体恤百姓,看到此地的人们不珍惜生命,身心羸弱,不禁为之惋惜和痛心。他重文兴教,教化黎民。他捐资并亲自择址,兴办了徐闻第一座书院——“贵生书院”,目的是使百姓知道“天下之生皆当贵重”。这座看似简朴的书院,几百年来发出耀眼的思想光芒,温暖着徐闻的人们。

汤显祖是不幸的,但也是有幸的。这次流放所经历的一切使他在思想上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改变,变得成熟了。也许他得感谢这场灾难,感谢穷乡僻壤,感谢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值得庆幸的是,他还不年老,他到达徐闻那年,正好四十一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他成熟在最好的季节,有足够的时间来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徐闻,可以说是汤显祖的幸运之地。

离开徐闻五年后,汤显祖便主动辞官回到老家临川,写出了轰动中外的戏曲《牡丹亭》,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正是人生的艰难辗转,才使得他熟谙人情人性,写出了多情又温暖的文字,“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四百多年来,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回荡着。

这是一间干净而精致的书院,大榕环护,幽静肃穆。我慢慢地走,细细地品尝着。一阵风来,窸窸窣窣,似乎又是先生轻轻的读书声,叹息声。对着先生的塑像,我默默肃立,双手合十,深深三躬,以心香一炷,拜祭四百年前的恩师。

恍然间,感觉天地温馨,绿意葱茏,如进学堂,如临幻境,仿佛看见丽娘在咿呀呀地吟唱。

抬头四望,天蓝云白,鸽哨悦耳,纪念先生逝世四百年的文学活动正在书院里举行,一切是那么的美好。我知道,这是先生所希望看到的景象,徐闻在先生的辉光浸润下,已逐渐美好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