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重解
苦难的重解
——读《我与地坛》一书有感
桐浦镇小 张跃
我早年接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在高中时代,那时候学习课文单纯为了学好语文收获知识,背词语、课文梗概仅仅为了得高分,以至于现在脑海里只剩下先生的名字以及先生残疾的特殊身份。今年暑假我有幸再读先生的书,开头的这篇文章,多了分熟悉,可也多了分陌生,熟悉的是不变的文字内容,不娇柔不造作,通篇没有一个高深的词语,但是字字直戳人心;陌生的是文字背后深藏的对生命的拷问,那种细腻而又强烈的情感表达,没有岁月的沉淀,亦无法与先生产生共鸣。
二十一岁,最青春的年华,双腿失去行走的能力,靠轮椅度余生,余生与疾病做抗争,这种经历与体验,常人实在无法感同身受,因而对他的遭遇多了同情与怜悯。有人说,一个人的身体若无法行走,那他的灵魂一定走的很远,比如霍金,比如史铁生。先生的身体有了残缺,他的心灵会更纯粹更好思考,文中他提到自己会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与为什么出生,既然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那就好好活着,安心地活着,坦然面对命运的安排。苦难的现状无法改变,何不转变自己的心态呢?先生的经历给予苦难新的定义,逆境中的自我重生与救赎,让心灵得到解脱与释放,是他苦难一生的真实写照,是一位伟大作家的精神风范。
有些人在苦难中日益消沉,自怨自艾,最终自我结束生命;而有些人在苦难中蛮有期盼,与命运做抗争,不卑不亢,活出不一样的精彩,照亮周围的人。先生显然是后者,这个世界充满苦难,差别永远会有,有健全的身体,自然就会有残疾的身体做对比,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世上的很多事说不清、道不明,对于在苦难中的人而言,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意志消沉也是活,倒不如让自己活得丰富多彩些,让自己的心灵不断去旅行,不断与世界的真相靠近,去触摸真理,释放心灵。他是一位残疾作家,却是一位心灵的健全者,更是一位伟大的思考者,透过质朴的文字,细腻的情感表达,恰如其分地比喻,引人思考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接受命运的安排是苦难人生的一种境界,而爱命运则是更高的境界,是一种超脱与释然。先生在不断地阅读与思考中,完成一部部小说和一篇篇散文,碎片化地记录人生的点滴,而读者透过阅读,了解丰富他的人生,与之产生共鸣,心灵的碰撞。此书的开头一些文章透露着他对命运的思考与命运的不可选择性,人自然只能坦然接受,他也不能例外,要么死,要么好好活,他毅然选择好好活着,踏上写作之路。渐渐地,先生日趋成熟,他谈到自己母亲的离开、对爱情的渴望、自己的梦想和对往日的回忆,他的心不断向读者打开,让读者看到他不再是那个无奈接受命运的人,而是欣然接受,并能推着轮椅到处游走的思想者,他的生命在经历苦难后羽翼更加丰满。书中最后的《想念地坛》和《扶轮问路》应该是作者离世前的文章,他短暂苦难的人生因为思考而变得有意义,因为写作而变得长久,先生虽已离开,他的精神财富却成为一代代后人的隗宝,激励着正经历苦难、或者即将经历苦难的人正视命运和人生。爱命运,是这位长者在离开前送给世人的深层次的思辨。他享受轮椅不断地更新换代,带给他便利;他享受遇见的美好爱情,带给他幸福;他享受命运的安排,带给他思考与写作。宇宙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心灵的路途一样是无限的,生命的消逝,只是肉体的消亡,而心灵抑或是思想,仍然在路途中……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间……
(史铁生与夫人陈希米)
有人说,如果你对人生充满迷茫,请读读史铁生的文章;如果你正经历苦难,请一定要读读史铁生的作品。先生这么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他就是这么顽强地弹好了自己这一张被“拉紧”的人生。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或许你会遭遇生活无情的对待,但是,人生总还是有希望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残缺,先生残缺的是身体,而我们残缺的可能是长相、身高、事业、家庭或者心灵,没有人能十全十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挫折与苦难。那么,苦难是什么?苦难不是消沉,而是希望;不是失败,而是奋进;不是结束,而是启程。先生用温暖面对苦难,用写作书写人生,用思考反击命运,让心灵在苦难中得到释放。他的文章总让我们想起自己,想起他人,他的文字温暖着一代代在苦难中挣扎的同胞,命运给予我们苦难,我们可以环抱以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