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还差一个好故事

1、

最近翻索旧闻,看到一篇关于名人笔下的鼓浪屿是什么样子的报道,讲的是厦门大学著名学者朱水涌主编的《鼓浪闻音·名家笔下的鼓浪屿》一书,其中写道:让朱水涌高兴的是,在鲁迅写给许广平的信里找到了他对鼓浪屿的“蛛丝马迹”。

所谓的“蛛丝马迹”,原来是鲁迅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中说“鼓浪屿就在学校的对面,坐舢板一二十分钟可到”,并说这是鲁迅唯一一次用文字记录鼓浪屿。

鲁迅用这样的文字记录鼓浪屿,值得拿出来说吗?如果按报道所说这“让朱水涌高兴”,那么请恕我冒犯,窃以为朱水涌先生的格局和学养配不上“首届厦门大学十位名师”的头衔。

再说“唯一一次”也不对,在《两地书》里,鲁迅还提过一次鼓浪屿:“我在此常吃香蕉,柚子,都很好;至于杨桃,却没有见过,又不知道是什么名字,所以也无从买……鼓浪屿也许有罢,但我还未去过,那地方大约也不过像别处的租界,我也无甚趣味。”

当年鲁迅到厦门大学,一是冲着高工资来,二是为了躲避当时北京对他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环境,三是为了已经回到广州的许广平(这一点陈丹青先生在《笑谈大先生》一书中有专门提及:……于是1926年到厦门教书去。现在关于鲁迅离开北京的理由,能够比较平实地交代了,就是说,鲁迅有了许广平先生。出于当时的种种现实考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个地方……)。

鲁迅到厦门大学只呆了4个多月,这4个多月他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和人吵架,主要是学术上的分歧;二是和许广平在书信中谈恋爱并编撰《两地书》。因为他的缘故,厦门大学还发生了一场学潮,搞得校主陈嘉庚差点下不了台。

当然,并不是说鲁迅到厦门大学是捣乱,他当时不是带着理想和对厦门大学的仰慕而来是事实,他入聘厦大之后尽心投入教职也不是假话。

鲁迅之所以没给鼓浪屿和厦门留下哪怕一两句有价值的文字,也许是因为时间太短,也许是他心境不佳,也许是许广平让他对周遭的环境毫不关注。总之,鲁迅和厦门4个多月的交集,留下的只是厦门大学此后几十年一厢情愿地傍他的光环。

2、

厦门是座好城市,好城市就应该有好故事。不知道为什么?几百年来,厦门似乎总是和好故事擦肩而过。

郑成功从这里收复台湾,人们只记得郑成功和台湾,真要问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厦门有什么关系?厦门以外的人知道的并不多。

说起中国曾被屈辱地开辟为通商口岸和公共租界的地方,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上海滩,好像没厦门什么事一样。事实上,近代中国仅有两处公共租界,就是上海滩和鼓浪屿,并且在鼓浪屿上设立领事馆的西方国家比上海滩还多。但鼓浪屿就是一直不像上海滩那样有故事。

前面已经说了,鲁迅并没有给厦门留下什么,有人在翻阅鲁迅的著作后甚至断言他对厦门就没有一句好话。

至于鲁迅来厦门的牵线人林语堂,厦门之于他可谓第二故乡,他从孩提时代起就在这里生活就学,他是鼓浪屿的女婿。然而,在他的文字里,他对厦门和鼓浪屿的印象只是“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但女友的父亲正打算从一个有名望之家为他女儿物色一个金龟婿,而且当时即将成功了,我为此痛苦万分”那样一场悲伤的恋爱。

高晓松在厦门大学找到灵感写下《同桌的你》,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写下许多经典校园民谣作品,就是没有一首写到厦门的。

还有《鼓浪屿之波》,明明是厦门的名字,却是一首“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的眺望台湾期盼祖国统一的歌曲。这首歌的旋律太美,以至于不少人包括知名学者都想改它的词,把它变成厦门市歌。可终究改不动,不是你的东西硬要改头换面变成你的,没意思,大家也无法认可。

1958年开始,两岸之间发生了一场长达20年的炮战,厦门和金门是对垒的前线,可历史上把这叫“金门炮战”,好像厦门没受到炮击一样。

厦门现在最大牌的名人舒婷,她在鼓浪屿写下成名作《致橡树》,惹得后来有位厦门市领导想在鼓浪屿引种橡树,并在树下摆放《致橡树》的诗碑。老实的舒婷只好如实相告说橡树在鼓浪屿养不活,那才作罢。诗人就在厦门,可她只能天马行空把美国的国树拿来当灵感之源,敢情厦门连棵树都没有。

你看,这么多名人,又发生过不少家国大事,厦门硬是没有一个好故事。人家成都早些年有《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火爆,如今则是一首《成都》四处传唱,怎么别人的故事那么容易造出来?

3、

没有好故事,肯定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厦门没有文化沉淀,并且又以此不看好厦门(这几年因为高房价,唱衰厦门的声音很强大)。

我不这么看。

厦门没有好故事,兴许与几百年来它扮演的角色有关。你看,从抗击倭寇、收复台湾、经略台湾、通商口岸、公共租界、日本占领区到金门炮战最前沿阵地,几百年的时间里,厦门扮演的都是事关国家尊严和主权这种硬咖角色。

人们总说厦门是慢城,是慵懒的城市,实为不了解厦门历史造成的误解。

因为扮演几百年硬咖的角色,厦门先天少了一种柔性的力量。

和平年代,柔性力量更有感染力共鸣人们心中的柔软,进而让人产生归属感。

这些年,其实厦门一直想讲好故事,别的不说,单是公交车移动电视上的厦门歌曲展播有几十首了吧,可那些八股文式的歌能听吗?

在这类八股文式的歌里,实在听不出一个美丽的厦门,更传播不出厦门好故事。

厦门好故事应该是可遇不可求的神来之笔,不是滥竽充数的堆砌。

一首歌,或一篇文字,或一部影视作品等,厦门何时会有好故事呢?没有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当越多的人对这座城市有归属感,好故事会越快降临,而且我相信,产生这个好故事的力量在民间。


出品/在厦门看厦门

统筹撰稿/伍十圆

资料收集/厦小编、厦小漂

编辑排版/厦小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