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

远隔缺血适应是一种通过器械对双侧上肢进行反复、间断、有规律的血流阻断与开放训练,提高人体心、脑等重要器官组织对长期慢性缺血/缺氧或未来突发严重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用于预防或治疗缺血/缺氧性疾病。就远隔缺血适应的研究、应用等问题,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

研究背景

临床上,一些问题临床干预解决不了,比如部分脑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放完支架以后仍然有症状,如头晕、短暂脑缺血发作、小卒中,甚至脑卒中复发。一些脑小血管疾病,引起脑白质变性,造成记忆力下降,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为了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需要长期大剂量使用抗血小板和降脂药物,长期服用会担心肝肾损伤副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吉教授团队在首都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吕国蔚教授60多年低氧适应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双上肢缺血预适应脑保护的训练治疗方法。这种非药物、简单、便捷、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可以让患者在家里或者在工作单位应用,且其不但能治病,更能防病、健身。一些老专家称之为“强心健脑”。

研究进展

脑大血管

中国人脑卒中患者的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与欧美不同。欧美卒中患者91%的血管狭窄或堵塞发生在颅外,中国人血管堵塞56%~60%发生于颅内。颅内血管狭窄后,无论支架置入还是手术搭桥,其适应症、并发症均难以令临床医生和患者满意,患者也很难承受大剂量强化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这种情况下,研究发现,持续一年的训练,能够使最容易发生卒中复发的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卒中患者的年复发率大幅度下降,从23%下降到5%。

脑小血管

脑小血管硬化会引起脑白质变性、老年痴呆、记忆下降、睡眠不良,以及性格、脾气变化,甚至会发生走路不稳和摔倒等意外。脑小血管病变占卒中的25%,国内外均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吉教授团队通过三个不同人群的持续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远隔缺血预适应能够使脑白质变性发生逆转,使患者的认知、警觉得到改善,甚至对长期住在高原的人群,如士兵,通过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能够提升警觉性和执行力。该研究成果2017年被Stroke杂志评选为十大进展之一。

围手术期

不少发生颈动脉狭窄或颅内狭窄的患者会选择手术治疗,手术并发症在所难免。吉教授团队研究发现,术前两周应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能够使围手术期并发症大幅度下降,这一结果发表在心脑血管临床权威期刊Circulation杂志上,引起包括美国院士在内的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

心脑血管共病

动脉状样硬化是引起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脑部、颈部、心脏动脉血管均会不同程度硬化,而心脑血管共病占比高达80%。美国把心脑血管病作为等危证,要求加强心脑联合查体和干预。心脑血管共病的系统研究显示,缺血适应治疗对心脑共病变患者的联合防治安全有效。

难治性神经性头痛

系统研究结果显示,远隔缺血适应对于改善一些脑静脉病变引起的难治性、神经性头痛有很好的效果。

脑出血

动物研究发现,脑出血后急性期施行缺血适应治疗不但没有损害,而且能够缩短亚急性期35%左右血肿吸收时间。缺血适应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试验正在启动中。

作用机制

体液途径:最近研究发现,通过肢体缺血训练会增加囊泡分泌,囊泡产生包括小RNA在内的一系列保护物质,保护物质随血液循环到全身起到保护作用;

神经途径:间断性的肢体周围神经缺血刺激,通过神经传导反馈,调节全身的缺血神经功能;

调节免疫/抗炎:小RNA、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通过血脑屏障激活人体小胶质细胞,产生免疫调节功能。

成果转化

“我们已经研发出了让老百姓能用得起,几百元的缺血预适应治疗仪,既能监测血压,也能够做缺血预适应治疗,方便大家在家和工作岗位使用的惠民版缺血预适应治疗仪”吉教授说。

产品设计还在逐步完善,未来产品设计还要增加许多功能:(1)疗效功能,让患者在做训练的过程中看到疗效,使老百姓更乐于参与;(2)脑卒中筛查;(3)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4)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后的康复治疗;(5)孤独老人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呼救功能;(6)科普宣教。

安全性研究

从全国80多家医院,3万多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结果来看,还没有发现严重或不可逆并发症或意外。只有发生上肢骨折、感染和血液病的患者不适合使用,其他还没有发现明显并发症。

部分患者训练过程中会出现发困、心慌、胸部不适等现象,都是正常反应。这是由于训练后心、脑和周围血管扩张造成的,经过1~2次训练后,多能消失。随着训练治疗时间的延长,血管能够得到很好锻炼,血管调节能力会得到更好的改善,甚至恢复正常。

对介入治疗的影响

减少并发症

吉教授团队前期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表明,重度脑血管狭窄患者介入手术之前,通过远隔缺血适应治疗,能够减少40%的脑栓塞、过灌注水肿和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延长救治时间

目前,正在进行一项重要研究,脑血栓患者做介入手术准备前给与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可以产生内源性神经保护物质,能够使缺血脑组织存活时间更长,提高介入手术效果。

减轻再灌注损伤

血管严重狭窄患者介入治疗,血流恢复后会出现过灌注损伤,导致神经功能症状加重,甚至致命的出血并发症。手术前、手术后即刻和手术后一周接受缺血适应训练,能够减少脑梗塞的体积和其他严重并发症。

减少小血栓栓塞

在给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介入栓塞手术过程中,介入材料在血管内操作可发生无症状或症状性的栓塞。通过研究发现,术前做缺血预适应训练,能够减少发生栓塞的风险、血栓塞的数量、血栓栓塞的体积,以及严重脑缺血意外的比例。

面临的挑战

随着世界人口老年化进程,慢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远隔缺血预适应治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临床转化前景巨大的治疗方法。但其研究也面临诸多挑战。

技术需要提高

缺血预适应是通过反复血流阻断达到治疗效果,因此这种阻断必须是安全、可靠、有效的,如何建立个体化的优化治疗方案,还需要深入研究。

保护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对脑和心的保护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明确。尽管发现了一系列的机制,但都不是最核心的机制。加强远隔缺血适应对心脑保护机制的深入研究,是我们未来最大的挑战。

推广力度需要加大

需要广大医生了解缺血预适应训练这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才能够将这种技术推广到百姓中去,使心脑血管病患者、高危人群能够知道、了解、使用该技术。

为助力国家的百万减残工程,我们将在全国推动建立2~3万个心脑血管微诊所,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筛查,监测血压,缺血预适应训练。对老百姓进行筛查和科普宣传,让老百姓充分认识到高血压对卒中的危害,缺血适应对脑卒中的保护作用。把这样的技术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达到减少我国心脑血管病发病和致残的目的。

看完记得关注呢,每天为你提供更多干货分享,专家经验交流分享,学术会议干货内容分享,等等

——编辑 | 丁慧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