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辽金元

扩展阅读

“金元医学”在短短一百多年间,从诞生、成长到发展,始终贯穿着“开拓”、“创新”、“争鸣”这样一种新的医学风尚,以刘完素、张元素、张子和、李杲、朱震亨等为代表的金元医家,在理论上各有建树,在实践上互有补充。

本时期的针灸学发展也有其时代特征。针灸,以刺络放血泄热多见及多用灸法于临床,并出现了较多的以灸治为主的针灸学家。在针灸理论上,则相应发展了有关针刺泄热、灼艾保命等学说。

01
李杲、朱震亨等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他们在形成他们的医学特色时,在针灸方面也多有建树。
如李杲发展了《内经》的脾胃理论,在《脾胃论·三焦元气衰旺》中提出了“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观点,在针灸方面,常以“补外踝下(足太阳之昆仑穴)留之”,以达火生土,充实脾胃之气,及“以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达到补脾胃元气以制阴火的目的,是补土思想在针灸学中的应用。
其弟子罗天益发展了李杲的针灸法,以中脘、气海、足三里组成灸补脾胃的主方,治疗脾胃虚寒证。在《卫生宝鉴》一书中对于灸疗的记述和医案屡见不鲜。
李杲(1180~1251年),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朝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他出身于一个富豪家族,父辈好读书,招待宾客,常有名士拜访他家,他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但自幼即异于群童,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与人交往无戏言。
曾从王内翰(从之)学《论语》、《孟子》,从马内翰(叔献)学《春秋》。家里富庶时,他便建书院待士人,对贫困者也尽力周济,如泰和中(1201~1204年)家乡闹饥荒,民多流亡,他极力赈救,活人甚众。他自幼好读医书,20多岁时因其母王氏患病死于庸医之手,遂立志学医。

当时易水洁古老人张元素,医名很大,他听说后即师从之,仅数年尽得其术而归,开始行医。不久即以高超医术闻名于世,尤善治伤寒、痈疽,眼病等疾。后因避战乱,到汴梁,目睹城内疫病流行惨状,感触极深。从中原北返后,寄居鲁北东平、聊城一带,以医为业达六年,1244年回归故里,临床之余,将多年经验体会吾述立说,创立了以“内伤脾胃”学说为主体的理论体系。

他的理论学说诞生后,得到其弟子王好古、罗天益等人的继承发展。后世师从、私淑者甚多,形成延续至今的学术流派“补土派”,李杲也因此被尊为该学派的始祖。

02
罗天益(1220~1290年),字谦甫,元代真定路嵩城人(今河北嵩城县)。他幼承父训,有志经史。李杲晚年(1244年以后),罗天益向他学医数年,尽得其术。李杲身后,他整理刊出了多部李杲的医学著作,对传播“东垣之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1251年后,他自师门回乡行医,以善治疗疮而显名,为元太医,元兵南下。罗天益一再随军征战,他在军中,还四处访师问贤,以提高医术,晚年诊务之余,他以《内经》理论及洁古、东垣之说为宗,旁搜博采众家,结合自己的体会,于1281年撰写了《卫生宝鉴》二十四卷。
疟痢并作,月余不愈,饮食全减,形容羸瘦......脉弦细而微如蛛丝,身体沉重,手足寒逆......府会太仓.即中脘也,先灸五七壮,以温脾胃之气,进美饮食。次灸气海百壮,生发元气,滋荣百脉,充实肌肉。复灸足三里,胃之合也,三七壮,引阳气下交阴分,亦助胃气。后灸阳辅二七壮,接续阳气,令足胫温暖,散清湿之邪。——《卫生宝鉴》
黄帝灸法疗中风,眼戴上不能视者,灸第二椎并第五椎上各七壮,一齐下火,炷如半枣核大,立愈。——《卫生宝鉴》
小儿癫痫瘛瘲,脊强互相引,灸长强三十壮。——《卫生宝鉴》
阴交一穴,在脐下一寸,主女子月事不调,带下及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灸百壮。——《卫生宝鉴》
03
朱震亨(1281~1358),字彦修。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因世居丹溪,人尊称“丹溪翁”,泰定乙丑(公元1325年)夏拜罗知悌为师,罗氏得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之学,遂以经义解诸家之说传授丹溪。
朱氏学成后返归乡里,数年之间,医名大振。丹溪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辨疑》、《外科精要新论》。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
另外,《脉因证治》、《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等书,亦署丹溪之名,系后人将朱氏临床经验整理而成。
其《丹溪心法》中对于灸疗的记载比较多见如:
咳嗽有痰宜灸天突、肺腧,以泻火热泻肺气。肺胀痰嗽不得卧,但可一边眠者,可左侧者,灸右足三阴交,可右侧者,灸左足三阴交,立安。——《丹溪心法》
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水,及原藏气少,灸足大指次指内约文中各一壮,如小麦大,下火立瘥。——《丹溪心法》
灸瘰疬秘法,捣商陆根做饼子,置于瘰疬上,艾炷灸饼子上,干即易之,灸三四饼。——《丹溪心法》
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故也。——《丹溪心法》
卒暴中风,灸风池、百会、曲池、合谷、风市、绝骨、环跳、肩禺、三里等穴,皆灸之以凿窍疏风。——《丹溪心法》
金元时期,由于针法研究的崛起,灸疗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以金元四大家为首的不少医家,在灸疗法的巩固和完善方面,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04
如元代名医危亦林,在其所著《世医得效方》载述刺灸法治疗的56个病症中,灸法约占十分之八,且多涉及各科急性热病,时令病及惊、厥、损伤等症。
在施灸方法方面,则不采用晋唐时期动辄百壮的做法,常因病症、因部位而用竹筋大、麦粒大、绿豆大、雀粪大,或灵活地“大小以意斟量”,以定艾炷之大小。
且多数用七壮、二七壮、三五壮等。还重视对于灸后的护理,“ 以温汤浸手帕拭之”,“以柳枝煎汤洗后灸之”,防止感染,确为经验之谈。
危亦林,生卒年不详,字达斋。祖籍抚州(今江西抚州市西),后迁南丰(今江西南丰县),出身于世医家庭,高祖危云山随董奉二十五世孙董京习大方脉(内科),尔后医道五世不衰。其伯祖危子美专妇人及正骨金镞等科。其父危碧崖,随周伯熙习小儿科,进而学眼科,兼疗瘵疾。
危亦林自幼好学,20岁开始业医,除继承祖传医术外,还研究疮肿、咽喉、口齿等科,医术全面,而以骨伤科最有成就。于1337年撰成《世医得效方》19卷。经太医院审问后,于1345年刊行。
金元时期诸医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上,其突出的创新成就,对明、清乃至今日中医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0)

相关推荐

  • 元代名医危亦林与他的《世医得效方》

    危亦林(1277-1347),字达斋.祖籍抚州,后迁南丰县.1984年<南丰县地名志>载:"危家,在莱溪北一公里沧浪水东岸小丘下.78户,490人.危筠居从十三都直源(注:太源与 ...

  • 扶阳灸法-历史篇|灸法的历史源流——两宋

    扩展阅读 1 悠悠历史流转,光阴进入宋代,宋朝重文治,文化事业发达,造纸业兴盛,雕板和印刷有了飞跃式的革新和发展,当时官修多种书籍规模很大,包括医学书籍的整理和编撰. 宋王朝对医学事业较历代尤为重视, ...

  • 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晋唐

    今天给大家介绍晋唐时期灸法的历史源流. 两晋至唐,中医名家辈出,医学专著层出不穷,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其中灸法的历史记述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下面让我们来一一领略. 1 皇甫谧,字士安,自号玄晏 ...

  • 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两汉

    扩展阅读 我们接着来学习两汉时期灸法的历史源流. 自汉以来中医的历史论述渐渐丰富起来,医家著作开始变得详尽具体,灸法的论述也越来越多. 1 淳于意,汉代人,曾任齐国太仓长,后世人尊称为"仓公 ...

  • 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先秦

    灸法的历史源流 01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先秦时代:先秦时代是指秦以前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医学医疗文字多数记录在各种神话传说.民间民歌.历史文献中,至<黄帝内经>的出现进行了综合性的总 ...

  • 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明清

    扩展阅读 01 明清人的继承与发明 明清针灸学在宋金元针灸理论有较大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一个新阶段:灸疗方面,由艾炷灸发展为使用艾卷的温热灸法.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集大成的针灸著作.书中内容多数是摘录 ...

  • 重灸法:化脓灸的扶阳效应!!!

    一.阳气亏损导致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什么叫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是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一类疾病.与免疫缺陷性疾病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通俗地讲,是一种免疫系统紊乱 ...

  • 扶阳理法之要

    □ 蒋永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 ·郑钦安提出上下不交是阳虚病变的基本病机.他认为水火不济.升降失调.虚中有实.实中夹虚多始于中阳运转不利. ·与现代中医八纲辨证中的阴阳辨证不同,郑氏阴阳辨证强调人体阳气根 ...

  •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中医的扶阳之法

    读经典,领略古人智慧. [原文]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 ...

  • 4种强大有效的灸法,艾灸必备!

    人想要不生病,虚和淤这两个方面顾到就行了,气血阴阳要足,通道要通,自然健康. 艾灸是温热的,温补其虚,温补其不足:艾灸也是可以通的,通其瘀堵,让通道畅通,通则不痛,痛则不痛,就是如此. 所以,艾灸治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