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钱币文化开篇,战国小型三孔布《宋子背十二铢》珍赏

战国小型三孔布《宋子背十二铢》珍赏
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布。布本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当铜币出现后,人们因受长期习惯的影响,仍称铜钱为布。但前人也有的认为布即钱镈之镈的同音字。布币的形制到了战国时代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由空首变为平首、由大变小;这时的布大致在可分为四类: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和杂形布。
三孔布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旧称“三窍布”。铸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形同圆首、圆肩、圆足、圆裆;独具的特征是:布首及两足各有一只圆孔,故称“三孔布”。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两”、“朱”计重。
赵国铸币,约铸于公元前422-公元前386年之间。世传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阳、南行唐(鱼阳)、北九门、文雁乡、相、阿、妬邑等,计约15种左右;1983年山西朔县出土过一枚仅见的“宋子”三孔布。战国时期三孔布铸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传世及出土数量极微,曾被泉界尊为中国古钱“五十珍”。
今日展赏的即是一品战国小型三孔布《宋子背十二铢》,此“布”青铜材质,圆首、圆裆、圆足、,形制符合战国三孔布铸制风格;币面铭文是篆字“宋子”二字,文字清晰可辨,笔力劲拔,美感十足;此布币生坑而出,锈色莽苍,绿蓝相间,斑驳叠嶂,入其骨髓,锈色自然天成。从多角度赏此布币,无疑无邪,是一品开门见山珍罕布钱。高56毫米,宽27毫米,重9、5克

X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