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千古奇方治疗慢性胃炎也很好
摘自 经方争鸣
Date
2021年8月25日星期三
季节交替,胃病病人也多起来了,胃病的产生常常与饮食、情志、寒热变化关系密切,我在临床上常常选择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百合汤、旋覆代赭汤等等。今天门诊的这位患者用了这张方效果非常好。
01
初诊半夏泻心汤
顾阿姨,69岁,有胃中不适一年多了,时有腹胀,上腹部明显,头昏,2020年查胃镜提示食管粘膜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病理提示肠上皮化生,今年复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肠镜未见异常。虽然胃镜不严重,但是她仍然觉得胃中不适,腹胀,嗳气,头昏,怕冷,容易出汗,多梦易醒,大便不成形。
体质特点:形体中等,面色暗黄,眼睑稍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初诊没有过多考虑,用半夏泻心汤加旋覆花、代赭石。
姜半夏15g,黄芩15g,黄连5g,甘草10g,党参10g,香附15g,高良姜10g,合欢皮30g,旋覆花15g,代赭石30g,5剂,每日一剂。
02
二诊有效也要换方
8-18患者复诊,自诉头昏腹胀有改善,大便不成形,关节是凌晨1-2点易醒,仍有嗳气。调整处方
乌梅30g,细辛6g,黄连10g,桂枝10g,当归10g,花椒5g,黑顺片10g,干姜10g,太子参10g,黄柏6g。5剂,每日一剂,服五天停两天。
今日复诊,患者自诉全身症状均明显改善,怕冷、头昏、头胀已经缓解,大便成形,口干、嗳气、腹胀好转,原先早饭后思睡也改善了,但是仍有凌晨1-2点易醒。原方继续使用。
03
为什么要选择这张方?
这张方就是非常著名的千古奇方乌梅丸。从乌梅丸的三条经典方证来看,与患者临床表现非常符合。
乌梅丸是厥阴病的主方,首先厥阴病的临床特点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病人表现口干,嗳气,大便不成形,与经典方证消渴、气上撞心、利符合。
《伤寒论》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病人睡眠差,临床 1-3点易醒,符合厥阴病欲解时的时间特点。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症并治》338 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病人畏寒明显提示存在厥,有大便不成形考虑是利,多梦易醒存在烦,从这个条文来也符合。
从慢性胃炎病机来看,由于胃本身反复接受寒热食物刺激,久病体虚,容易存在情志不遂,常常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肝脾失调,气机逆乱,这位患者临床表现也符合这样病机。
04
如何认识乌梅丸
黄煌老师在早年曾经研究过叶天士运用乌梅丸的特点,乌梅丸集酸甜苦辣于一身,酸能收敛,苦能降能泄,辛辣能通能行,甘甜能补能缓。黄老师认为用好乌梅丸可以抓住这五个字,就是痛、呕、烦、厥、利。
对于乌梅丸体质特点,黄煌教授这样描述:体瘦,脸色多黄,或青黄中浮红,手足冷,舌红,脉弦硬;有焦虑、抑郁,以及失眠;或呕吐、嗳气、反流、腹痛、腹泻,腹痛是腹部或有包块隆起攻冲;半夜或者凌晨发病者居多。
关于乌梅丸的病机特点,各家认识不同。
顾植山教授认识乌梅丸适用于“厥阴枢机不利、阴阳气不相顺接、寒热错杂、部分症征在下半夜出现或加重”;任应秋教授的老师刘有余先生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皆随证施用”;蒲辅周先生所言:“外感陷入厥阴,七情伤及厥阴,虽临床表现不一,谨守病机,皆可用乌梅丸或循其法而达异病同治。“蒲辅周先生乌梅汤加减治疗癫病,其效显著。
我个人认为乌梅丸临床的病机特点应是厥阴受损、上热下寒、虚实夹杂。
总结
乌梅丸是一张奇方,我认为临床使用抓住乌梅丸的经典方证、体质特点、病机特点。
参考阅读:
门诊时间
普通门诊:周一全天;周三上午、周四下午(门诊二楼11诊室)
专家门诊:周四上午(门诊四楼11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