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蝗”:一种与皇上攀上亲戚的害虫到底有着怎样的“成名”史?
'蝗',《说文》解释说:'蝗,螽也。''螽',《说文》解释说:'螽,蝗也。'那么,二者是同一种昆虫吗?其实二者不能算是同等的,在古代'螽'多作为蝗类的总称,'蝗'大概是'螽'的一种。
(蝗虫)
在《诗经》中所见害虫只有'螟'、'螣'、'蟊'、'贼',不见'蝗',也不见'螽'。《尔雅》对这几种害虫的解释非常清楚:
螟,食苗心。《说文》也解释'食谷叶。'这种害虫不但食心,还食谷物穗,现在还叫蛀心虫。
螣,食叶,又称为蟘。一说此即蝗虫。
蟊,食根。这种害虫专祸害苗根,比如蝼蛄等。
贼,食节。这种害虫蚕食植物的节,像现在的黏虫、行军虫、剃枝虫等。
在《尔雅》当中还见另一种害虫,即蝝(yuán),郭璞注:'蝗子未有翅者。'
因此当时虽然有蝗虫还不叫'蝗',后来的'螽'应该就包括'蝗',段玉裁注:'于春秋为螽,今谓之蝗。按螽、蝗古今语也。'
后来到了《春秋》《左传》亦不见'蝗'之说法,只见'螽'及被称为蝗之幼虫的'蝝'。据李钢(参1)统计,'螽'和'蝝'共出现10处,而且对农作物都构成了灾难性的威胁。具体如下:
五年春正月,……大雩。螽。冬,州公如曹。(出自《春秋》)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八月,螽。(出自《春秋》)
三年春王正月,……秋,楚人围江。雨螽于宋。(出自《春秋》)
秋,雨螽于宋,队而死也。(出自《左传》)
八年春王正月,……丙戌,奔莒。螽。(出自《春秋》)
六年春,……秋八月,螽。冬十月。(出自《春秋》)
十有三年春,……秋,螽。(出自《春秋》)
十有五年春,……秋,螽,……冬,蝝生。饥。(出自《春秋》)
七年春,……八月,螽。(出自《春秋》)
十有二年春,……冬十二月,螽。(出自《春秋》)
冬十二月,螽。(出自《左传》)
十有三年春,……九月,螽。……十有二月,螽。(出自《春秋》)
甲骨文中的'蝗'与'秋'
其实,很多学者认为'蝗'作为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而且还有出土文物作为证据。在安阳殷墟妇好的墓地中发掘出了一件玉雕蝗虫。甲骨文卜辞也出现了关于蝗虫的记载,如:
癸酉卜:其:……弜亡雨?蝗其出,于田?……弜?(《合》28425)
其大意为:癸酉日占卜,贞问不会没有雨吧,蝗虫在农田中出现了吗?
(拓片及释文)
还有学者认为《甲骨文字形表》中2015号形体也应为'蝗'之象形字,因为从字形和实物对比可见二者非常相近。另外,卜辞中的'告秋''宁秋'的祭祀活动,都与灾祸有关,解释为蝗灾也可说得通。《甲骨文合集》有'告蝗(形体无法书写,以'蝗'代之)于河'(9627片)、'岳……告蝗'(33229片)、'其告蝗上甲',这几处卜辞均是表达祈求河岳祖先神灵不要发生蝗灾之内容。
大概在周代'蝗'的甲骨文象形字变为形声字,写作'螽',而那时的'螽'作为蝗虫的总类别也分为不同的小类,有阜螽、草螽、土螽、蜇螽等几种。土螽个头最大,成为后来蝗虫的一种。
《甲骨文诂林》中认为'秋'字里的昆虫即是'蝗',蝗虫灾害在秋季最为猛烈,因此引申为秋也是顺理成章的。从这一点上说,表示秋天之意的'秋'为假借表蝗虫之'秋'值得商榷,此义说引申更为妥帖。
(甲骨文字形表)
'秋'字形体如下:
甲骨文“秋”
'秋'字形体最初为蝗虫之形,后又加'火',大概是秋季蝗虫之灾,不得不以火灭之。之后,'秋'字进一步简化,最后由表示庄稼的'禾'与'火'构成。
'蝗'的形体及造字逻辑分析
到了小篆'蝗'字成为形声字,从虫,皇声。'皇'有大、多之义,初形下部并无'王'字,本像火炬且火焰上腾之形。'皇'字从形体可见,初当为'明亮'之义,为'煌'之本字,'煌'字为后来孳生分化字,加'火'进一步明确其意义。《说文》:'煌,煌辉也。'《诗经》有'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皇”字古文字形体
'皇'之本义为明亮,后来又引申为大、天之义,《广韵·唐韵》:'皇,天也。'古代君王之所以称之为'皇帝'也就可想而知了。'皇'字的形体演变受其意义影响,盖具有大、天之义后,便在原始形体上增加了'王'字,既有表音又有表意功能。
那么作为破坏性极强的害虫'蝗',命名为'蝗'也可想而知,其繁殖力极强,所到之处遮天蔽日,瞬间蚕食大量的农作物。蝗虫的极大的杀伤力,让人觉得此种害虫仿佛从天而降,冠之以'害虫之皇'名副其实。至于有资料说'蝗字从皇,今其首腹背皆有王字。'(见于宋代陆佃《埤雅》),这种说法显然是牵强附会,难以服人。
关于合体字'蝗'最早出现的时间还没有确切证据,不过成书于战国和西汉之间号称我国最早记录物候和农事的《夏小正》还不见'蝗'字。上文我们提到的《春秋》《左传》亦不见'蝗'字,只见'螽''蝝'。
成书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开始使用'蝗'字了,'蝗虫从东方来,蔽天。'《汉书·平帝纪》:'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之后的唐、五代、宋等时期,'蝗'字开始普遍使用。
因此我们说,'蝗'字大概产生于战国之后西汉之前。
'蝗'现在在不同方言中又称蚱蜢、蝗螽、飞蝗、蚂蚱、马札、麻札等。'蝗'本身属于直翅目,蝗科。此几个方言称谓,该皆源于'蚱蜢',此称呼源于对'蝗'的'瘦长善跳'这一特点的命名,《本草纲目》曰:'江东呼为蚱蜢,谓其瘦长善跳,窄而猛也。'此说比较有道理。记得儿时夏天放学之后,小伙伴们都会约起来去田野里捉蚂蚱,然后就地烧烤,每次想起来都会陶醉一阵子。
烤蚂蚱
结语
如今蝗虫肆虐,先是去年席卷东非,然后又在印度、巴基斯坦横行,可以说与我们只是咫尺之遥。消灭蝗灾自古就是愁坏官民之事,宋代欧阳修曾在《答朱寀捕蝗诗》写道:'捕蝗之术世所非,欲究此语兴於谁。'
蝗虫灾害
可以说,古代为了灭蝗想尽了各种办法,从《诗经》中的火烧,唐玄宗下诏书命令官员督促百姓捕杀,到宋朝的检讨修正社会政治以消除蝗灾,再到采用巫术迷信之法消除蝗灾,可谓绞尽脑汁儿,宋徽宗年间有'诸路蝗,令有司酺祭。'而今天虽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但要应对数千亿只蝗虫亦非易事。
1、李钢著,《蝗灾·气候·社会》,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