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方千年,治疗各类疑难病

化脓灸能治大病,今时大病多发,当重视化脓灸法,本文谈化脓灸法的方法,希望能帮助病人康复。


一般来说,一个人年过三十以后,阳气逐渐趋向衰退,常灸不但能治诸虚百损、真阳欲脱等证,而且可以保健延年,所以人过三十岁每年做一到两次化脓灸可以提高免疫力,所以也叫“防癌灸”!

中医有针灸,针灸不仅有针法,还有灸法。可以说,灸法是一个重要的治病方法。本文专门强调直接灸法,用小艾柱直接在穴位上施灸,一般我们常用麦粒灸法,把艾绒搓成小麦粒大小,放在穴位上点燃直接施灸,称为麦粒灸法。

从灸法的历史来看,小艾柱直接灸作为灸法中古老、特殊的疗法,可传承至今必有其独到之处。《千金要方》云:“诸疗之要,火艾为良,针、汤、散皆所不及”,强调灸法的重要作用,灸法治病取效甚高,是针刺、汤药所不及的,施麦粒灸后,局部皮肤发红,破损,产生灸疮,称之为化脓灸。

为什么要灸出疮来?

临床上常会遇到一些难治性疾病,这是是化脓灸的主要适应病症。尽管化脓灸会产生灼痛感,但相对病情而言,这种“小创伤,大效应”是完全值得的。灸疮疗效显著,古人早有记载。如《备急灸法》所云“余亲以灸法,灸人甚多,皆获奇效”。

现在大病重病慢性病症越来越多,而且,许多是三阴病证。比如高血压、高血脂、中风、肿瘤、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等等,这些疾病的根本病机是下元不足,阳气不宣,气化不利,导致阴霾邪浊积滞于体内,造成疾病。而化脓灸能“壮固根蒂,保护形躯,熏蒸本原,却除百病,蠲五脏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宁。”其疗效更是其他灸法所不及的。

为了提高治病疗效,为了早日康复,我我愿意推广化脓灸,因为这是一种可以治病的方法。

灸出疮来的好处

一则,灸疮能提高艾灸的疗效

发灸疮可增强局部刺激,延长作用时间,增强艾灸的疗效。

历代针灸医家都重视艾灸要灸出疮来。比如,《针灸资生经》云:“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小品方》谓:“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外台秘要》曰:“得发则疾易愈。”《太平圣惠方》中记载:“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针灸易学》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医宗金鉴》中“灸疮调治歌”曰:“灸疮不发气血竭,七日发脓病必除”

灸疮能预防疾病

中医强调“治未病”,如何“治未病”?古代医家重视施灸来预防疾病。

俗话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就是指灸足三里至发疮化脓,则人能不病。《千金要方》记载:“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觉即灸所觉处三十壮。因此而愈,不复发也”;“凡入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

《黄帝明堂灸经》对于预防中风有明确记载:“常令两脚上有灸疮为妙。”指出当人有中风先兆时,可在足三里、绝骨处施灸至形成灸伴随,则可预防中风。

灸疮能治疗疾病

古代医家常用化脓灸来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病症,而且,还用于治疗急症,如:卒中风、妇人横产、卒心痛、卒狂惊悸、腹厥痛、小儿惊痫、小儿急喉等等。

今时医家亦常用化脓灸法,治疗哮喘、感冒、中风先兆及复发、肿瘤、乙型肝炎、颈椎病、颈性眩晕症、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肠易激综合征、乳腺增生病、肱骨外上髁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肩周炎、瘰疬、鼻炎、支气管扩张、糖尿病、强直性脊柱炎、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泄泻、心绞痛、偏头痛、神经性呕吐、面肌痉挛、焦虑症、压缩性骨折、慢性肩胛提肌损伤、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角膜炎、慢性口疮、慢性牙髓炎、下肢丹毒、脱发、阳痿、脑震荡后遗症等等。

可以说,化脓灸对临床各科疾病都有疗效,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复杂性疾病,更有良好疗效。巧合的是,化脓灸的适应病症与目前影响国人生命健康的慢性病疾病谱相一致。

如何促进灸疮形成?

灸疮是否形成,与诸多因素相关。比如,艾灸的强度、机体的气血旺盛程度、外加的促发因素等等。

为什么有的人会不形成灸疮呢?我

临床观察到,若施灸的壮数足够的多,

但其人气血不足,则不容易形成灸疮。

对于这样的人,《资生经》说:“若任其自然,则终不发矣。”这也说明,必要时需要人为地采取干预措施来促发灸疮。

那么,如何促发灸疮呢?以下列出几个方法:

许多患者灸至一两百壮时就会感觉不疼,这是假象,只是祛除了浅层的病邪,继续施灸至300壮,疼痛又会复发,这是深层的阴邪被搜出的表现,医生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必须达到腹中温热的状况时才是痊愈的表现。灸至不疼后,还应再灸100大壮,直到灸得感觉冷气从脚下出尽,腹中温热(艾火熄灭以后依然温热),浑身快活难以抑制,甚至出现“性高潮”的感觉,此时表明阴邪已经全部散尽,但全身出现通窜感也属于大功告成,不必拘泥以上顺序(若出现手指脚趾发麻等血虚精伤证,则必须及时停灸)。对于初灸者单穴不超过800~1000壮就停止,也是比较恰当的。

增加灸量

简单来说,就是多灸几百壮,灸的越多,对局部皮肤的刺激越强,越容易产生灸疮,由此可知,发灸疮与灸量关系密切。

穴位外敷

可穴位外敷葱白、麻油、皂角汤等辛温发散或生肌的药物,有助于促发灸疮。《太平圣惠方》记载:“用赤皮葱三五茎,去其青葱,于灰火中煨熟,拍破,热熨疮十余遍,其疮三日自发。”

服药补益气血

元代医家窦汉卿认为,灸疮不发的原因是“本气空虚,不能作脓,失其所养”。对于这种素体亏虚、气血不足的患者需采用内服补益气血的药物来促发灸疮。

《针灸资生经》云:“亦有恐气血衰不发,于灸前后煎四物汤服,以此汤滋养气血故也。”

吃发物

一般患病后当少吃动风之类的发物,以免扰动相火,导致疾病恶化。但为了促发灸疮,即可以吃些发物。比如,《古今医统》记载:“食热炙之物,如烧鱼、煎豆腐、羊肉之类而发”。《神灸经纶》曰:“若见灸疮不发,用故鞋底焙热熨之,三日而发,仍以小鸡、鲢鱼、豆腐等物与食,灸疮必发。”

《针灸大成》亦提出,灸后十余天内可食用少量鸡、鱼等温性食物补中益气,充沛营养,促使脓疮的生成和排出。

吃发物有几个原则,其一,灸后先不吃,数天后不发灸疮才可以吃;其二,不妨先少吃点,逐渐多吃,以免发物扰动相火,导致各种不适反应;其三,灸先尽量别喝绿茶,以免清降灸火,导致灸疮不发。且为了促进灸疮形成,吃发物时亦当忌饮绿茶,以免解去发物之性。

另外,若已经发出灸疮,应当吃些清淡之物,使胃气和平,血气流通,疾病随艾气驱出;若是浓味醉酗,则易致血气逆乱。

灸疮的护理

一则,调节饮食,建议尽量清淡些,油腻肥甘之物不可过多吃,以适量为宜,以免伤及脾胃。若见黑色灸疤脱落,即可恢复正常饮食。同时忌食生冷、过热、过酸、过甜、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海产品等;

二则,灸后禁止吸烟与饮烈性酒;

三则,调节起居,禁止淋雨、游泳、阳光下曝晒、劳累、过度出汗;

四则,洗浴时,尽量避免肥皂、洗发液、沐浴露的污水进入灸疮内。

取穴必准为化脓灸取效之要义

化脓灸取穴当循经络为准,疏通经气以产生灸感取效,违则灸疮无效。

古人很重视施灸时的取穴准确,比如,《医心方》记载:“凡灸诸俞,皆令如经也,不如经者,徒病无益”。《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宋代庄绰《灸膏肓俞穴法》记载灸膏肓俞穴时:“或胛骨开而相远,动争寸余,火气不入穴窍,徒受苦楚,无所益也。若不失其穴,灸至数壮,觉胛骨中通热而不甚痛,意自快畅”。

由此说,施灸之前先要揣穴,揣穴务求准确,取穴当审的,是化脓灸取效第一义。我们施灸的目的是为了疗效,要取得疗效,一定要取穴准确,并且施灸量足。若取穴不准确而滥发灸疮,只伤皮肉,未必取效。

临床工作中我见到不少病友身上都有灸疮,这说明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了艾灸养生的重要作用,值得支持。但详细检查其灸疮部位,却见有些取穴并不准确。有人取的足三里太偏下,有的三阴交太偏胫骨,有的关元穴竟然不在腹中线上,如此等等。既然要选择化脓灸,建议要到正规的化脓灸处作专业的化脓灸

灸疮是双刃剑

正确施灸可取得“小创伤,大疗效”,若过灸失治、养护不当又可引发坏证。

宋代《圣济总录》记载:“灸焫不依穴俞,或犯日时禁忌天地不和之气,及灸后食毒,不慎房室,与夫灸数过多,皆令火毒发疮,洪肿痛楚,经久不瘥”。

再者,过度引发灸疮,能伤人元气,亦可导致灸疮坏证,比如清代名医陈士铎《洞天奥旨》记载:“灸穴不发不可,然过发亦不可。过发必至疼痛……灸疮血出不止者”。

若能善于施灸,并且善于发出灸疮,对于大病重病康复极有意义,需引起临床重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