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散文】杨亚贵:糊汤
糊汤
近日读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以及汪曾祺先生谈吃的文章,有所感触,就想说叨一下日常饭:糊汤。
糊汤,用经过加工成糁子的玉米熬制而成,是北方农村的大众饭。有的地方,习惯称之为玉米糁,这种叫法,生熟混淆,有失准确。
糊汤,用经过加工成糁子的玉米熬制而成,是北方农村的大众饭。有的地方,习惯称之为玉米糁,这种叫法,生熟混淆,有失准确。
大灶上熬制出来的糊汤,那才好吃。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我在求学和打工期间,几乎天天都以这种饭作为主食,每每食之,从来没有逆反的抗拒心理。
大铁锅熬制,水加得宽,糁子均匀地拌到锅里,先是大火催烧,糁子在锅中沸腾翻滚:继而是文火慢煮,气泡咕噜咕噜地冒着,等到稀稠适度,锅盖周遭蒸腾的热气中,玉米的香味,就已弥漫了整个灶房。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到最后,入口的感觉,却是大有差别。用大锅煮出的糊汤,只要没有烧焦锅底,吃时的口感,糊而爽,滑而黏。那老黄的色泽,只需看上一眼,舌尖的味蕾,就会被调动得跃跃而起。
玉米糁子与小豆同煮,风味美而妙。小豆需提前用生水浸泡,制作时,先把小豆煮熟,再拌入糁子。煮黏后,其色暗红,两种食材的本味,相互作用,浑然一体,非常好吃。
大铁锅熬制,水加得宽,糁子均匀地拌到锅里,先是大火催烧,糁子在锅中沸腾翻滚:继而是文火慢煮,气泡咕噜咕噜地冒着,等到稀稠适度,锅盖周遭蒸腾的热气中,玉米的香味,就已弥漫了整个灶房。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到最后,入口的感觉,却是大有差别。用大锅煮出的糊汤,只要没有烧焦锅底,吃时的口感,糊而爽,滑而黏。那老黄的色泽,只需看上一眼,舌尖的味蕾,就会被调动得跃跃而起。
玉米糁子与小豆同煮,风味美而妙。小豆需提前用生水浸泡,制作时,先把小豆煮熟,再拌入糁子。煮黏后,其色暗红,两种食材的本味,相互作用,浑然一体,非常好吃。
与玉米糁同煮的佐料,最常用的是红薯和马铃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白米细面,属于生活奢侈品,玉米是粗粮,红薯和马铃薯,本应划归菜品之列,米面既然不能保障,二者则被人为地调配到介乎粮菜之间,两不归属的位置,与玉米搭配,成了日常主食。
你还别说,此二物与玉米糁子,那算是绝配。红薯是切块煮的,甜而烂,与红薯同煮的糊汤的口感,绝不会与别的什么雷同。只是红薯食重,耐饥却不易消化,虽则好吃,应该节量而食。
我曾在秦岭南坡的柞水山中,有缘多次吃过马铃薯玉米糊汤,那才叫好吃。刮掉马铃薯的薄皮,无论个头大小,均不再分切,那怕其大如拳,也是囫囵入锅。奇怪的是,柞水人锅下大段的木柴硬火,熊熊燃烧,却从来不会烧焦锅底,这在山外人,绝乎不能想象,只能归咎于水土不同,别无解释。
山里的玉米春种秋收,生长期长,熟得透,老的到。不同于关中的夏玉米短命而未老先衰。生长于山坡的马铃薯,也是夏季成熟后,并不急于挖取,要等到藤蔓干枯之后,才会采收,一背篓一背篓地背回家中。难怪会那么好吃,每每食之,都是大老碗盛取。一碗不够,再盛一碗,必吃个肚鼓腹圆方才满意。
糊汤既然是平民饭,下饭的菜,也自然非酸菜和萝卜不可。除此而外,任凭山珍海鲜,大肉以及别的菜蔬,均不能匹配。
你还别说,此二物与玉米糁子,那算是绝配。红薯是切块煮的,甜而烂,与红薯同煮的糊汤的口感,绝不会与别的什么雷同。只是红薯食重,耐饥却不易消化,虽则好吃,应该节量而食。
我曾在秦岭南坡的柞水山中,有缘多次吃过马铃薯玉米糊汤,那才叫好吃。刮掉马铃薯的薄皮,无论个头大小,均不再分切,那怕其大如拳,也是囫囵入锅。奇怪的是,柞水人锅下大段的木柴硬火,熊熊燃烧,却从来不会烧焦锅底,这在山外人,绝乎不能想象,只能归咎于水土不同,别无解释。
山里的玉米春种秋收,生长期长,熟得透,老的到。不同于关中的夏玉米短命而未老先衰。生长于山坡的马铃薯,也是夏季成熟后,并不急于挖取,要等到藤蔓干枯之后,才会采收,一背篓一背篓地背回家中。难怪会那么好吃,每每食之,都是大老碗盛取。一碗不够,再盛一碗,必吃个肚鼓腹圆方才满意。
糊汤既然是平民饭,下饭的菜,也自然非酸菜和萝卜不可。除此而外,任凭山珍海鲜,大肉以及别的菜蔬,均不能匹配。
酸菜也是山里边的酸菜最好,萝卜英子大白菜,包心菜,均可腌制。腌制时,少不得半盆老汤为引,腌得老,腌得痛。吃时,菜从大缸中捞出,你能提多高,那稠稠白白的汤汁,就从多高不断线地滴落,这菜,才算上品。
萝卜切的丝,关中的农人偏偏要称之为萝卜点,这个叫法,或许是专门作为糊汤的搭配菜而取的,听上去鲜活而生动,是为糊汤下饭的一绝。
初冬时节,新玉米刚刚磨成糁子,萝卜正好长成,一饭一菜,天撮之合。切萝卜丝,刀路越细越好,切好入盘,放上干辣面,烧煎的菜籽油劈头盖脸浇下,“吱啦”一声,呛鼻的油泼辣子香气四溢,再调上醋和盐,就成。
时下市镇的早餐滩点,以及粗粮细作的餐馆,也常常熬制糊汤。大多因其稀薄如水,并且火候不足,口感涩而寡。似乎就有了自知之明,取名为玉米稀饭或玉米粥,虚应故事而已。
萝卜切的丝,关中的农人偏偏要称之为萝卜点,这个叫法,或许是专门作为糊汤的搭配菜而取的,听上去鲜活而生动,是为糊汤下饭的一绝。
初冬时节,新玉米刚刚磨成糁子,萝卜正好长成,一饭一菜,天撮之合。切萝卜丝,刀路越细越好,切好入盘,放上干辣面,烧煎的菜籽油劈头盖脸浇下,“吱啦”一声,呛鼻的油泼辣子香气四溢,再调上醋和盐,就成。
时下市镇的早餐滩点,以及粗粮细作的餐馆,也常常熬制糊汤。大多因其稀薄如水,并且火候不足,口感涩而寡。似乎就有了自知之明,取名为玉米稀饭或玉米粥,虚应故事而已。
2017.08.03于天籁堂
About︱关于作者
杨亚贵,陕西蓝田汤峪镇人,喜爱文字写作和书法,并执笔而为,跬步求进。在文学专业类媒体常有佳作发表,其文深沉厚重,用笔朴实细腻,生活的积淀是其文字的根源,有浓浓的关中气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