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七(三十七)太极拳

清末民初太极拳大家许禹生、吴鉴泉的老师宋书铭所传太极拳名三世七,该拳共有三十七个姿势,因此也称三十七势。亦称宋(书铭)式太极拳。 所以称三世七,是取“人有三世(即天前、地后、人今三世)拳分七品(即门外、入门、阶级、当堂、入室、开窍、神化七个层次)之意。 宋拳即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式太极拳,关于宋式太极拳及宋书铭情况,刘习文先生曾有文章发表在武魂、武当杂志上,名《谈谈宋书铭》、《关于宋拳的思考》。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三世七太极拳

创立者 许宣平

创立年代 盛世唐朝

别称 三十七势

源流:
        据《徽州志》记载,在一千多年以前的盛世唐朝,有一位隐居于城阳山中的修道之人,名为许宣平。许宣平曾题诗于传舍(客店)壁上。
       诗曰:
        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间朝饮碧泉。
        樵人歌陇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李白见到此诗,以为是仙,访之而未遇,复题诗于许宣平寓舍壁上,诗曰:
        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
        烟岑迷高迹,云林隔太虚。
        窥庭但萧索,倚柱空踌躇。
        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
        据传说,许宣平是安徽歙县人。隐居于城阳山中(即是现在的歙县南乡的覆船山,主峰搁船尖,歙县南乡在歙县东面,有阳山之称)。他长发披肩,行走如飞,有一身超常的本领,因此人们都叫他“许仙人”。关于许宣平,在许多书中都有记载,多描述为:“身长七尺六寸,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如奔马。”当时,许宣平的故事被“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知道了。于是,李白就途经九华山、黄山、齐云山,最后准备到翠微山里寻访许宣平。李白来到山脚下,只见林海茫茫、小路崎岖,一时不知所往,于是就漫步走到江边,想找人问问路。正巧看到野渡之上泊有一条小船,他连忙跑到近前朗声问道:“船家,可知许宣平、许仙人住在哪里?”闻声,船篷内走出一人,斗笠遮面,长发披肩,手拄一枝竹篙,歌曰:“山中轻雾绕,迷蒙石径遥;欲问许仙人,门前仅一篙。”
        李白听后答谢一声即匆匆离去,他沿着石径在山中仔细地寻找。江南的山里到处都生长着竹子,更有好多门前有竹子的人家,然而仅有一棵竹子的却始终没有见到。看看天色将晚,李白只好无可奈何的返回江边,寻到一间酒楼休息。有了酒,这位诗仙灵感就来了。他猛然想起在江边问路的船上,在舱外不就立着一枝篙吗?那位船家一定就是许宣平啦!他急忙又跑回江边,只见暮霭沉沉,烟波浩渺,江面上哪里还有什么船啊!李白心里感到十分懊悔和怅惘,后悔当时没有悟出船家诗歌中的意思,与许宣平失之交臂。他踱回酒楼挥毫写下了《徽州志》中的那首诗。后人为了纪念许宣平与李白,把这座酒楼改名为“太白楼”,把桥名更名为“望仙桥”。
        许宣平所传太极功拳,名为三世七。在宋谱中明代宋远桥在记载家学太极功的承传过程时写道:“自予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受业于唐于欢子许宣平也,至予十四代也……”清末《端芳王府太极拳秘诀抄本·张三丰祖师承留后世论》中也记有“……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合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来,自著宣平许……”由此可见三丰祖师所传的太极功法中很大一部分是师承于许宣平。
        太极拳功曾有多个名字,南北朝时期程灵洗上承韩拱月,传“小九天法”,其中有“小九天法式”“用功五志”“四性归原歌”,讲究练拳结合易经,“太极者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也”。唐许宣平所传的太极功名为“三世七”。唐朝又有李道子,所传太极拳功,名为“先天拳”,留有“先天拳”歌诀,即“授秘歌”。扬州胡境子传宋仲殊再传殷离亭一脉的太极拳功,名为“后天法”,宋仲殊曾游姑苏台,在柱上倒书一首诗:“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直至张三丰代李道子所传的太极拳功,名为“十三势”。虽然太极拳功分成多种名目,但核心只为太极。
        太极拳功传至张三丰祖师的“十三势”已经臻于大成,而随后的传承却由于偏于武用而使太极拳功失却了不少虚灵之气,后来再改编普及,又使本来“先天逆运随机变”的修道太极拳,渐渐流传成了民间体操。本书即是还原太极拳功的本来面貌,修养精神,陶冶性情,使学者领悟天人合一之道。
        推及武术的渊源,可远推到远古的黄帝战蚩尤及近古的华陀五禽戏,再后来嵩山少林寺达摩面壁九年,悟健身体静灵魂之术,始创易筋、洗髓二经及十八法散势。后觉远高僧将十八法散势化为整势,增至七十二手法,仍觉不足,于是融会古来技击及华陀五禽戏增至一百七十余手,始成少林外家拳。宋末张三丰,隐于武当山,师承道家,集太极拳之大成,为武当派之始祖,观察天地自然之理,博采少林及众家拳术所长,融会贯通,创编太极十三势。
       当今时代,修炼精神远胜于武用,所以新编三世七太极拳,意在挖掘“十三势”之前的太极精髓,由拳悟道。
名称解说:
        三世七也有称三十七的,称三十七是指本套太极拳共三十七势,但为何又称三世七呢?当然不是读白了或写错了而成为三世七的,如果说出错,由“世”错成“十”或有可能,由“十”错成“世”就不太容易了。三世七中的三世指的是前世、今生与来世。
        也许,如果不是经历过破除封建迷信的时代,三世七的名称由来也不至于如此扑朔迷离。
        既然三世七的三世指的是前世、今生和来世,那么练太极拳功,是否可以知道自己的前世与来生呢?
        现在我们不必去争论人到底有没有前世与来生,因为争论也没有意义。笔者在考证三世七名称由来之初也觉得有些故弄玄虚,但经过很久以来的息心体认,终于感觉到了这三世的内涵。如果说前世、今生、来世有人不敢苟同,那么如果换成过去、现在和未来如何呢?理解这件事情有些复杂,容笔者慢慢道来:
过去,现在,未来——
        过去已经不在,未来尚未到来,过去与未来相交于一瞬。这一瞬,不足以称之为现在,因为这一瞬过于短暂,短暂到几乎没有。
        过去、现在、未来。排成先后次序,如一颗流星的生命轨迹划过寂静的长空,然而这条人生的轨迹,却没有一处是实点,因为过去已经不在,未来尚未到来,而现在不足以谓现在。
        当我们静漠的注视着苍穹,看到一颗流星划过,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一条颜色渐变的半弧,而不是那颗渐渐消逝的星星。然而,在这半弧中属于实体的,似乎仅仅是那颗分处于不同时间不同位置而且在不断变化的星星。
        过去,现在,未来。描述的是变化和运动。如果一只手旋转着划出一道半弧,那么我们可以说这只手正由它的过去走向它的未来。如果另一只再沿着这半弧的轨迹旋转跟来,那么前手是后手的将来,后手是前手的过去。两手之间那段虚无缥缈的空间,才是活脱脱的精神。这精神空间承载着半弧的曲度,也承载着由半弧而分割的寂静长空。
        当前手如流星一样渐渐消隐时,后手却渐渐显现。
        过去与将来,消逝与生成,一段组成S形曲线且首尾相衔的半弧,一处由S线分割成相互影象的空间……
这是一幅朴素的太极图景。
        如果您可以体会到这里所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那么若说“三世七”太极拳能让人感应到前世、今生及来世也许并不会觉得有什么玄虚之处了。
佛说:未知生,安知死?
        难道句话的意思真的是要想知道死后如何,需要先知道到生前如何吗?当然不是。这句话正确理解应该是不经过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反省,就无法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
        谁说未来不可知,现在就是以前的未来。
何以太极名之:
        见1988年李先五先生著的《太极拳》一书,书中说:“太极拳之动作,在表面观之,似乎无力,其姿势亦不及他种拳术表现生龙活虎之状。其实不然,须知太极拳之用劲在内,姿势顺着劲道,合乎自然之理,且运用圆活,如环无端,故每式皆含一圆形。其象似太极图,其变化之处,亦与太极仿佛,故名太极拳。”
        这段话讲了为何太极拳名谓太极的道理,同时也讲了一个太极拳练拳的方法,那就是“姿势顺着劲道”,那么如何能姿势顺着劲道?其实道理很简单,当我们练成三世七太极拳的三十七势,自然首尾相继,而后不再去想某势接继某势时,自然能够体悟。正如我们练固定套路练久了,总是以固定的节奏接继固定的下一势,若是忽然放缓了动作,同时用意思改变接继的下一势,就能感受到有一种似乎已经习惯了的内在推动力,出来纠正自己。如果我们能够顺应这种内在推动力而不断调正自己的拳势,即为姿势顺着劲道。
心诀:
太极乾坤手(杨谱):
       一平二经三纬环,背转乾坤双手连。三环套月成球体,抽丝掤劲细究研。
太极歌(宋谱):
       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先天逆运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中。
固有分明法(杨谱):
       概人生降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与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思及此,是人熟无?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
       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者易,运觉者难。先求自己知觉运动得之于身,自能知人;要先知人,恐失于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后董劲然也。
四性归原歌(宋谱):
        世人不知己之性,何人得知人之性。物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我赖天地而存身,天地无物不成形。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
心会论(宋谱):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地心为第三之主宰。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授秘歌及注解(宋谱):
       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体透空,内外如一。应物自然,随心所欲。西山悬罄,海阔天空。虎啸猿鸣,煅炼阴精。水静河清,心死神活。翻江播海,气血流动。尽性立命,神充气足。
练法要点:
套路:
        三世七太极拳共三十七势。练三世七太极拳,应一势练成,再练一势,不能心急齐练。至三十七势全部练成,无论何势先,何势后,只要将势练成,自然三十七势相继不断,一气贯成,所以又可以谓之长拳。
单势
S线示意图:

每一势中双手均是以指尖领劲,走太极S曲线。如下图所示,箭头曲线表示领劲之手的运动轨迹,左脚与右脚所在的两个点,正是绕S曲线所依的圆心。当手运到中间,无法穿过胯下而绕成完成的S曲线时,只 要以意思走出完整的S曲线就可以了。

        再接继下来的动作也是如此,周而复始,由正反S曲线首尾相连成闭环。总之每一势中,手的动作均以指尖领劲,走如图所示的S曲线。双手均作如图所示的S曲线时,手自然会一前一后,前手起到引领的主导作用,称之谓乾手,后手起到配合的宾辅作用,称之谓坤手。
       事实上,当我们作动作时,不可能做出完全水平的太极S曲线,而是立体扭曲的封闭S曲线环,如下面的三视图所示。
       无论是从正面看,还是从侧面看,或者俯视,这个由手指领劲绕成的封闭S曲线环都呈现出半个太极图的样子。而实上它是一个空间扭曲且首尾封闭的莫比乌斯环。
太极投影图:

乾手与坤手,一前一后走在这个封闭的S曲线环上的时候,当乾手正在画立圆的时候,坤手正在画平圆,接着乾坤交换,反之亦然。 当乾手由立圆到水平圆变化成扭转的S环时,坤手正在由水平圆到立圆变化成扭转的S环。乾坤两手相交错绕环,套在一起,从任意一侧看投影图,都是如右图所示的半个太极图。

        一只手的一个完整S曲线运动轨迹共经历了十二个阶段,即易经中乾卦的六爻与坤卦的六爻。当乾手以乾卦第一爻起,坤手即以坤卦第一爻开始,直至运行到第六爻乾坤互易,再至第十二个阶段第二次乾坤互易复归于初。
        乾手初始时用为乾卦的初九爻,即潜龙勿用,而坤手此时正是初六爻,即履霜坚冰至。
        当乾手三者转到九二爻见龙在田之,利见大人时,坤手亦运到六二爻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当乾手转到九三爻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时,坤手亦用到六三爻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当乾手运到九四爻龙跃于渊,无咎时,坤手运到六四爻括囊,无不利。
        当乾手运到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时,坤手运到六五爻黄裳,元吉。
        当乾手运到上九爻亢龙,有悔时,坤手运到上六爻,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接下来,即是乾坤易位,周而复始。
        潜龙勿用的劲道主沉藏,既为沉藏就是有,不然无以沉藏。有,迟早会被发现,接下来必然见龙在田。龙现于田,必招至注意,所以此时宜夕惕若厉,谨小慎微的同时保持蓬勃向上的生机。而后如潜龙腾渊跃跃欲试。再后即达飞龙在天。龙飞的过高,但不能超过极限,用悔字加以制约,有化坤之象。按时间次序,依循神意气势,即时乘六龙,但六龙不分主次气意圆融,谓之群龙无首。
        履霜坚冰至是一种见微知著。直方大蕴藏着一种胸怀和厚重,在这种情境下,虽行坤德已经可以有所作为,但仍含蓄于内,诚之于中,是谓之含章可贞。由于坤德以体察与内敛为主,所以对于情势了如指掌,但坤德仍要求进一步深藏而不随意显露,即是括囊。而后坤德积累到极至,无论内外均达到精微的感应而且能完全融合。再后坤德阴极而阳,似由牝马而化强龙,阴阳相易,是谓龙战于野。
        正反S线的一周,乾坤统之为一。行太极拳由坤卦入手,坤极返乾的过程可谓之降龙。
        一套太极拳是一个人一生建功立业的浓缩,一个正反S线是一套太极拳的浓缩。所以当你能够静下心来,体察正反S线的乾坤交变时,就能激发出潜能和灵感,往往很多工作生活中的疑难,都可会灵光一闪而豁然贯通。
连绵无断:
       当单势的乾坤交变已完全领会后,整套相继不断练时亦应注意相继之处只要保持正S线不间断其势即不断。
       演练要均匀,连绵,和缓。左右协调同步,相对静止如一。
身姿要求的练习要点:
太极乾坤图:

头,顺项自然,不偏不倚,舌轻抵上颚。

        肩肘,肩宜松开,使往下沉,肘自然下沉。
        手,无论握拳与否,均涵松柔之意,手指依次领劲随转随换。
        胸,略内凹,以舒适为度。
        背,玉枕、夹脊、命门,竖三关,以舒适为度。
       收腰敛臀,尽可能保双足平行或略有内扣以使命门松开,胯自然松开,亦达到松腰的目的。迈步如荡出,无丝毫拙力出。
       起步落步动在方中,象征为地。身手的旋转进退,动呈圆形,象征为天。练太极拳时,一身犹如八卦罗盘,中间为八卦排列组成六十卦方阵,为地。四周为六十四卦排列成圆,象征为地的六十四卦中,坤居西南,乾居东北,守坤德,自然朋友多多,所以坤卦说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意思是主张修炼者多修坤德。而不是如很多易学大师所说的,往西南去就得到朋友等等,实在是没什么道理可言。
修炼三世七太极拳的意义:
       修炼三世七太极拳,感知地心与自己的交互作用,融身心与宇宙自然,渐入天人合一的道境。
       修炼三世七太极拳,领悟劲路的明暗升降及上下,培养见微知著、时刻反省过去、能够预知未来的潜能。
       修炼三世七太极拳,动静皆依循易理,可以感悟每一个人生阶段自我定位的重要,辨吉凶,知进退,守坤德,通权变。
       修炼三世七太极拳,动转为太极S型螺旋线,在外则证易经64卦,在内则与人体DNA遗传密码相共鸣,可以开发潜能,破除病变,强健身体,内固精神。
招势名称:
       1.揽雀尾/  2.单鞭  3.提手上势  
       4.白鹤亮翅 5.搂膝拗步  6.手挥琵琶  
       7.搬拦捶  8.如封似闭  9.十字手  
     10.抱虎归山  11.斜单鞭  12.肘底看捶  
     13.倒撵猴  14.斜飞势 15.海底针  
     16.扇通背  17.撇身捶  18.云手 
     19.高探马  20.左右分脚  21.转身蹬脚  
     22.栽捶  23.右蹬脚  24.左右打虎  
     25.双风贯耳  26.披身蹬脚  27.野马分鬃      
     28.玉女穿梭  29.下势  30.金鸡独立  
     31.白蛇吐信  32.十字摆莲  33.指裆捶      
     34.七星  35.跨虎  36.双摆莲  
     37.弯弓射虎。

一、预备式及呼吸法:

        纳新吐故气须圆,摄得真精鼎内煎。提神顶劲精神注,坐腕沉肘势自然。纳气两手托上行,提自丹田升在胸。腹收精气全提注,势若腾空上苍穹。待得吸尽变成吐,清气沉来浊气除。腹松手按归元侯,浑然一息还太虚。二气循环无先后,演成六个小周天。呵吁呼咽吹与嘻,内外相生一念转。🌟🌟常转莫休息,激浊扬清精气添。漫道添功如添线,月临十五自团圆。

二、太极四正方:
       混沌初分日,阴阳一列看。掤按像乾坤,捋挤似离坎。掤劲含刚健,乘龙欲上天。按顺坤柔德,从人自不难。捋是刚中柔,顾后更防前。挤乃柔中刚,发劲莫迟缓。知此四正方,不外太极拳。

三、揽雀尾式:
       出手含掤似围墙,虽逢强敌莫慌张。
       变个圈儿左右化,后步挺劲作中梁。
       若逢刚劲倚逞强,顺劲下捋敌难防。
       左搬右拦伤人面,或按或捋自思量。
       卦象乾健首万物,谨忌上方太刚强。
       向下常将按劲先,敌虽强悍不相干。
       变挤变捋从君意,拔背含胸最忌偏。
       掤按双推须熟练,全凭腰腿作机关。
       捋来挤去像离坎,刚柔相济势不偏。
       上掤下按随时变,水火既济妙难言。
       阴阳配备最称神,揽雀尾势推四正。
       世人识得环中妙,真能四两拨千斤。

四、单鞭势式
       单鞭一势最称雄,左像箭来右似弓。
       松肩沉肘挡四面,钢鞭一击追人魂。
       近得身来劲变捌,或推或按任君施。
       左顾右盼迎头打,进退从人莫相违。

五、提手上势式
       遇敌推扑双手合,垂肘松肩往下沉。
       蹲腿含胸能蓄势,耸面一提见奇功。
       下势先从左手掤,右手直探敌裆中。
       待他左手抵防后,左搬右提分外凶。
       提手本含上下式,全凭起伏建奇功。
       气发脚跟劲到腕,管教强敌满天红。

六、白鹤亮翅式
       两臂环击状若何,闲来无事访白鹤。
       自从单鞭逞雄后,顾盼轻灵数着它。
       步要丁虚势要纵,即引即击快如风。
       腰轮平转脊中正,舒展双翅立鸡群。

七、搂膝拗步式
       齐肩过胯膝外搂,指点掌印盖当头。
       眉间霹雳一声振,强敌命亡魂归阴。
       肘外须防敌按推,连环搂打任施威。
       任他强硬如山岳,肩头一掌判雌雄。

八、手挥琵琶式
       双手紧抱一琵琶,折干剪腕用不差。
       里外圈儿由我化,挥出专会破擒拿。
       上打玄关下打阴,中间便施虎掏心。
       此种机关休泄漏,一着伤人祸不轻。

九、上步搬拦锤式
       先搬后拦叫搬拦,先拦后搬叫拦搬。
       这锤夹在搬拦内,乘机击打无后先。
       相传共有七搬拦,当中直去在中脘。
       左右斜开主肋下,上打咽喉下丹田。
       步下往来分进退,迟速封闭认机关。
       轻灵坚硬阴阳济,尾闾中正不许偏。

十、如封似闭式
       如封似闭更出奇,采挒推按四般施。
       不像他家凭猛力,开弓发箭准相宜。
       双推双扑势更凶,好似猛虎入羊群。
       谨防刚劲刹不住,偶然过量即成空。

十一、十字手式
       左手采来右手提,紧贴紧靠莫相离。
       横提骤向裆间去,变着双风贯耳宜。

十二、抱虎归山式
       抱虎单来贯耳双,举手横上打太阳。
       扬鞭左右人难及,虽然圣手亦难防。
       退步进身膀须横,搂打左右自相生。
       双环护体攻防技,翻身下按敌裆中。
       横掌此势最为强,抱虎全凭膊力长。
       推出跟劲君须记,后脚蹬提敌命亡。

十三、肘底看锤式
       锤居肘下世甚夸,好似叶底下藏花。
       专向敌人胸肋部,拦腰直打两不差。
       敌臂来时顺劲抓,执腕反扣落平沙。
       倘若右手由人执,肘腕相挫破擒拿。
       搓肘蹲身势有名,挟住敌臂任施行。
       擒拿是我环中妙,尔想逃脱势不能。

十四、倒撵猴式
       此式因号倒撵猴,轻灵倒步快如流。
       搂采带引中盘下,指点掌印击人头。
       身后有敌裆中按,还须腰腿曲中求。
       若逢步踏外门扣,脚跟倒挂利如钩。
       步退掌进势须平,蛇行常山别样灵。
       打至肋间兼脑后,才显手段是高明。

十五、斜飞式
       搭手斜捋腕外飞,陡然已至颏和腮。
       任他顺手来推按,腾采膊前势不归。
       倏地转向肋间去,击中期门一样危。
       接手若逢搭拗手,变着琵琶手再挥。

十六、海底针式
       直刺咽喉与中脘,忽下海底势无偏。
       若逢敌人擒拿下,插地回撤化立圆。
       左手搂按与推托,贴身刺点指如铁。
       蓄势蹲身能聚劲,箭出弦兮针见血。

十七、扇通背式
       右臂滚提向上托,左掌乘势进前发。
       丁八弓箭看步下,类似猛虎出栅闸。
       前式已伏此势脉,贴身进步向裆前。
       全凭脊力掌心助,才知腰劲非等闲。

十八、撇身锤式
       右腕忽为顺手执,回肘抡臂抱左胁。
       左手扣紧休松劲,胁下交叉是此式。
       撤身扣叠势为雄,引进原来更落空。
       撇身反背一锤去,尚留左掌未前伸。
       转身压腕破擒拿,齐眉一掌见红花。
       敌来扣腿兼扑面,移步掤推绊跌他。

十九、卸步搬拦锤式
       撇身压腕掌齐眉,敌手忽来圈内推。
       卸步合腕双捋扣,引敌头来敬一锤。
       卸步原与退不同,专引敌劲轻斜倾。
       搬拦更不分左右,锤后还跟一掌凶。

二十、云手式
       提挂掤掷滚按推,全凭脊柱圆转随。
       运到敌人两肘后,铜墙铁柱一齐推。

二十一、高探马式
       探马立势最高强,平肩正胯着内藏。
       捋采扑面真得势、锁喉直向脖间刺。
       翻手推按敌难防,轻灵神妙世无双。

二十二、左右分脚式
       撤步双捋敌劲空,分踢两臂势须平。
       后腿微曲能蓄势,缠手掤挂脊须中。
       五行步内此为雄,进退左右变无穷。
       耸然一脚分踢去,高自鼻梁底在胸。

二十三、转身蹬脚式
       转身忽见敌来攻,闪避拦搁顺势行。
       开合推缠凭两臂,攻防相济快如风。
       遇敌追来即止步,虚实相生腿更灵。
       脚跟蹬去凭腰劲,霎时强敌昏不醒。

二十四、落步搂膝与进步栽锤式
       落步原从上式来,忽然此处巧安排。
       搂膝与前原一样,并步偏右出心裁。
       转身向左施柔化,专破循口右手推。
       得陇望蜀君须记,进步轮锤向下栽。
       栽锤原向鬓间打,左手搬扣且推拿。
       待他左手迎锤上,栽向丹田用不差。
       有时顺手被擒拿,顺劲栽击不畏他。
       锤到丹田使抖劲,管教敌辈落平沙。
       蹬脚以后前进追,箭步飞身更击锤。
       提拳栽向三里去,攻变守来守变攻。

二十五、撇身翻身二起脚式
       撇身更带一翻身,专防身后敌来攻。
       捋手扑面行常事,吐信伤喉格外凶。
       上惊下取计甚夸,二脚连环起踢他。
       不是飞身腾空上,如何踢落敌门牙。
       虚实相生动静间,进退难逃太极圈。
       卸步披身踢肘后,再攻一步踢胸前。

二十六、左右打虎式
       猛虎扑来势更凶,先教引进落成空。
       搬打相随伤耳鬓,通天一炮血花红。
       敌来握臂是双手,后撤上转粘即走。
       引的敌根提起后,挥拳如箭击迎头。

二十七、披身蹬脚式
       贴身起腿最为难,披身用脚事偏易。
       蹲身蓄势任机关,机关全凭后步卸。
       卸他来劲用披身,捋臂分掷起脚蹬。
       开合相生多变化,最愁腰腿不轻灵。
       用脚尺寸要分明,无过不及是为神。
       向后披身撤半步,向前倒叉脚追心。

二十八、双风贯耳式
       当胸敌打不须慌,顺势搂开贯耳鬓。
       身法一卸即还进,太阳击中命归阴。
       双风贯耳莫犹疑,堂堂之阵整又齐。
       上掤下搂随时变,如雷如电准相宜。
       敌捋双臂按前来,向上掤开进步推。
       若还刚劲如山岳,十字锤将腕骨挫。
       顺握两臂欲何为,撤化双环自解危。
       绵里藏针凭迅速,最快无逾贯耳锤。
       双锤贯耳快如风,化着双环紧护身。
       无端敌手临圈内,搂开贯去便不轻。
       搂打多着在上盘,引他头上苦遮拦。
       忽然踢向肋间去,致命方知太极拳。

二十九、转身蹬脚式
       脚踏十字号五行,随着进退显屈伸。
       只因及远兼敌众,踢在前阴蹬在胸。
       敌人迎面紧来追,忽然偷步转身还。
       分手格拦看尺寸,蹬去一脚再不来。
       随机接手身蓄势,赢人却在转身蹬。

三十、野马分鬃式
       斜单鞭后此式连,右转身来右手前。
       蹲身作个琵琶势,椿步穿手好变迁。
       或分或合闯西东,左右分披敌万人。
       不似斜飞凭腕用,专将臂力脊间通。
       肩打肘靠借腰力,摘捍剪腕待拧身。
       即引即击得机势,运动四两拨千斤。

三十一、玉女穿梭式
       上盘右手用掤肘,左臂斜穿肘后齐。
       进步伸腰发内劲,贴身滚挤莫相离。
       接手转身化进先,顺他来劲手旁缠。
       左缠右掤兼进步,梭要轻灵玉女穿。
       双捋敌臂采扣捌,如鹰搏兔要神速。
       随他抽撤忙进步,顺手掤来拗手击。

三十二、下势式
       下势号为立头蛇,又如一蝶下寻花。
       双捋带捌开半叉,后路穷时用不差。

三十三、金鸡独立式
       凤凰展翅立平原,势似蛰龙丹土天。
       惊掌托颏面额仰,提膝直撞下丹田。
       步下连随分进退,手中紧按换阴阳。
       敌拳击来心莫慌,提膝顺手截腕伤。
       下颏推遇惊掌托,那堪左右更提膝。
       追魂索命休轻用,怕他高眠卧不醒。

三十四、搂膝指裆锤式
       搂膝专为防下盘,搂开左右急攻前。
       既然狠毒还须快,指着他裆敬一锤。
       任他铁壁与铜墙,如何强硬莫慌张。
       提锤直指裆间去,教他倾刻便离阳。

三十五、上步七星及退步跨虎式
       扑地鸡飞向半空,躬身挽臂拱北辰。
       左臂撑圆掤带捋,右锤撞上敌当心。
       贴胸低额弥高仰,反背奔出敌面迎。
       通天管教朝天望,迎面居然满面青。
       腾身上步七星锤,迎面通天勇上前。
       上惊下取随机变,忽然退步撤身边。
       势成跨虎身中正,步居龙门稳下盘。
       右手采缠敌肘后,左掌直拍下丹田。
       太极拳内变多端,进退阴阳转瞬间。
       击面虚招修栈道,反拍小腹渡陈仓。
       拗手采缠人难肪,顺劲掤推敌便偏。
       不但上接七星式,摆连射虎一齐连。

三十六、转身摆连腿式
       摆连横腿最为精,此处还添一转身。
       平原扫去英雄倒,转后扑击神鬼惊。
       连环直打势真凶,双采右臂敌前倾。
       右转身来急起步,摆连横腿见奇功。

三十七、弯弓射虎式
       右臂由人双手擒,运来此势似弯弓。
       画圈上转当头炮,不怕他人不放松。
       贴着他人顺劲走,后撤上转敌松手。
       太阳穴上用拳冲,任他铁汉也担忧。
       得势全凭一转圈,屈伸开合变无穷。
       从人舍己多捷径,柔化刚制把身安。

三十八、合太极
       太极无始更无终,阴阳相济总相同。
       走即粘来粘即走,攻变守来守变攻。
       知己知彼真英杰,熟着熟劲见神明。
        任他强敌多机变,焉能逃出此圈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