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初冬感冒,该如何应对?
秋气渐消,冬意渐近。己亥年立冬节气(2019年11月8日)已至,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味着冬天伊始。
在闽中地区,立冬又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与北方大风呼啸、雨雪交加不同,地处岭南的广东仍是一片天高气爽、日光融融之象,仅在夜晚卷起的大风中可见几分冬寒之意。然而即便夜间寒风扫过,日间阳光盛放,气温又会迅速回升,有“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之说。
这是由于己亥年下半年,少阳相火在泉;若火淫于内,寒热更至。相火在泉,也就是地气为火,主下半年的气运,火气自地下而蒸腾,自然寒和热交替发作,白天很热,晚上很冷,昼夜温差很大,对于体虚体弱、正气不足之人便易致其外感。
秋主燥气而冬主寒邪,两个邪气容易相结合侵犯人体,最常见的病证就是凉燥感冒。寒邪为阴邪,所以寒邪伤人,首先伤的便是阳气。
内经言:“寒主收引,其性凝滞。”而人体最表层的保护器官就是皮肤,所以凡邪气入侵人体,最容易侵犯体表,使皮肤肌表凝涩不通,出现恶寒、关节疼痛、肌肉收紧、无汗等症状。又因为头部为诸阳之会,寒邪损伤阳气常常会导致人头痛。燥邪为阳邪,燥邪伤人就最易耗伤津液。同时由于肺为娇脏,主呼吸,通调水道,人体呼吸与津液运行均与肺有关,所以人体感受燥邪,容易受到影响的就是肺了,主要表现为鼻咽干燥,口渴喜饮。
所以凉燥感冒的症状多以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鼻干燥为主。那么立冬之后,我们该如何养生保健以防外感呢?
《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其意指明,冬季养生,重在“藏”。
在生活起居方面,应早睡晚起,固护阳气。晚上凉的早而清晨暖得晚,因此夜间应早睡以防阴盛伤阳,同时待自然界阳气较旺时再起床。
日间阳光充足,可外出晒背,沐浴日光,上午九点来钟、下午三四点钟日头恰好,温度适宜之时,择一无风之处,以背向阳吸收自然之阳气。另外,衣着保暖也十分重要。由于昼夜温差大,着衣应“有层次”,薄衫内着厚外套。若衣着过少过薄则易损阳气,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在饮食方面,切记过寒过燥。生冷寒凉与燥热上火的食物不吃或少吃。元代医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禁热饮食,温炙衣服。”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如温性的牛、羊肉,同时也可进食一些润燥生津的糖水,如冰糖银耳雪梨羹。如出现明显的上火症状,桂花乌梅茶是个不错的选择。胱经充分受热,温阳驱寒的日晒法。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个简化版:正午时分,站立于阳光下,晒头顶和后颈部10~15分钟,头微微向下低,脱帽,使后颈部的风池穴和头顶的百会穴得到日晒。但要注意避风,不可着凉。
至于泡脚则应注意泡脚的深度与程度,水深应盖过足部的三阴交穴(内踝骨直上四根手指处),泡脚的程度则当以泡到身体打了个颤,毛孔稍开,微微有汗才是有效,当然时间也不宜过长,不要超过半个小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