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的一天,侵华日军炮击江苏...
1937年12月的一天,侵华日军炮击江苏江阴古城,将纪念江阴抗清斗争的重要文物古迹忠义之邦亭和文庙予以破坏。但是侵略者的破坏丝毫折损不掉江阴人民的斗志,在前辈抗清三公的爱国精神指引下,当地有志青年纷纷加入新四军,在江阴四周建立根据地,与日寇相周旋。抗战胜利以后,当地历届政府都对忠义之邦亭和文庙加以保护并多次重修,将江阴抗清的英雄事迹,即“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传颂到全国。
有关对江阴抗清斗争的记载,以清朝韩菼著作《江阴城守纪》最为完整,充分展现出江阴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魂。南明弘光元年,即1645年5月,清军在攻陷弘光政权首都南京以后,南直隶各州县都被一度纳入清朝版图。其中在5月26日,清朝任命投降进士方亨为江阴知县,当时方亨为了安抚人心,还专门穿着明朝官服前来接管。
按理说故事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毕竟江阴乡绅和官民起初也对清朝并不反感。但没想到的是,仅仅过去两天,方亨就遵照豫亲王多铎的命令,试图在江阴境内推行剃发令,结果一下子就引爆了火药桶。当时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就在江南一带活动,据他事后在《鞑靼战纪》一书里的回忆,那就是中原百姓对自己衣冠服饰的爱护,要远远胜于朝廷和皇帝,所以当清廷推行剃发令的时候,江阴人民唯有英勇抗争一条路可走。
历史将记住这一天,1645年6月2日,江阴前后两任典史,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长阎应元和陈明遇,以及训导,相当于今天的县教育局长冯厚敦在文庙明伦堂前举行誓师大会,公开打出大明中兴的旗帜,发誓要将清朝势力驱逐出江阴,保存好大明江山最后三百里领土。
对于抗清三公的义举,江阴全城无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响应,他们很快拿起武器占领江阴县衙和城墙四门,将知县方亨等处决。为了迎战清朝八旗主力,江阴百姓仿效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和广积粮的做法,准备了百门火炮,火药三百缸,鸟枪千只,铅弹千发,猪牛羊千只,蔬菜水果千斤和酒千坛,试图以逸待劳。
从1645年6月到8月21日,江阴人民整整抵抗了八十一天。为了消灭江阴抗清力量,清朝不惜派遣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和恭顺王孔有德前来领军,共出动兵力高达24万人。但在阎应元,陈明遇和冯厚敦的指挥下,江阴民众不仅歼灭清军7.5万人,更击毙绰号为“七王”,“十王”和“薛王”等的八旗将领共18人,堪称清军入关以来遭遇的首次重大挫折。
然而清军毕竟有强有力的后勤补给源源不断输入,反观江阴只是一座孤城,因此最终沦陷只是时间问题。当8月21日江阴沦陷后,抗清三公均壮烈牺牲,抵抗军民也付出血的代价。后来城内一位歌女在面对死人堆的时候,也不禁发出感慨,即“露胔白骨满疆场,万里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当这首诗在墙上书写完毕后,这名歌女也选择了自杀殉国。
当江阴抗清斗争结束近两百年后,清乾隆帝下旨追认抗清三公为忠臣,并分别为阎应元,陈明遇和冯厚敦上谥号为忠烈,烈愍和节愍,还在江阴文庙内为三公设立牌位。为了收买人心,从乾隆年间开始,江阴科举考试录取名额都比江苏其他城市要多出一倍以上。除此以外,乾隆帝还赏赐给江阴城牌匾忠义之邦,将其高高挂在江阴城门之上。民国年间,江阴修建了中山公园,为了装饰公园景点,忠义之邦匾额被搬运到公园六角亭里,但由于被日军炮火损坏,如今亭子里的忠义之邦匾额只剩下忠和邦两字,所以这座亭子又叫忠邦亭。
1946年,应国民党江阴县党部书记长的请求,蒋介石也专门为江阴城题写忠义之邦匾额。而蒋介石的这块匾额现在被江阴文物部门收藏,作为近现代名人在本地区留下的一大墨宝予以保存。
对于尼堪和孔有德来说,平定江阴抗清斗争一度是他们值得炫耀的资本。但仅仅过了七年,另据《李定国纪年》的记载,当南明永历政权晋王李定国率领大西军出师北伐的时候,在桂林之战歼灭孔有德主力,并迫使孔有德自焚而死,于衡阳大捷击毙尼堪,差点让清朝准备放弃南方七省议和,可谓是替江阴军民报了仇。
如今每年到了江阴抗清斗争纪念日那天,文庙和中山公园忠邦亭都会举办大型汉服祭祀活动,向抗清三公致敬。反观尼堪和孔有德,据《北京文物志》的记载,尼堪墓位于北京房山东甘池村,1936年墓室被盗,发现棺椁腐烂,但未发现有遗骨留存,1949年坟头宝顶被平,现在只剩下墓碑。而孔有德墓在外交学院建校施工时被拆,也只剩下墓碑被北京五塔寺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江阴文庙每年游人是络绎不绝,尼堪和孔有德墓碑参观的人却冷冷清清,有时候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耀的就是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