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内经》中的气血观念
原创 芃澜 腔调中医 2019-05-22
《内经》中的气血观念
芃澜
一、《内经》中气血观念是一切理念的基石。
1、调阴阳,即调气血。气血是阴阳的基础。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阴气在于精之起亟,阳气在于固护于表。阴阳二气之和,在于气血皆从。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謹道如法,长有天命。”
汤液基础在于謹和五味,导引基础在于骨正筋柔,这样才能气血以流,气血以流是关键。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调阴阳,在于定血气。
2、气血以顺,是生命的基础。气血不行,则是诸病之源。
“故人卧血归于肝,目受血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卧,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血行不得反其空,即血气不能守其乡。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针刺的道理在于使卫气反其乡。
疾病有内生,外入之分,皆在血气。
“《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榮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
“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
仍是气血。而特别注意的是,风是指虚而受邪的表现,即中风。这是一种病机,而非别有一邪。
“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血气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3、诊法之要,在于评定气血。
“诊法何如?”
“诊法常以平旦,阳气未动,阴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胃气是人之常气,是气血之源。诊脉重在判断气血之源的情况。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真脏脉即无气血之源荣养之脉,“肝不弦,肾不石。”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生死。”
表里脏腑功能是否正常,均由脉之血气之象而反映。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五法具立,各有所先。”
明白指出诊法在于知脏腑血气。
关于治神,也关键在于血气。“故养神者,必先知形之肥瘦,榮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二、营卫体系,由气血细化而来。
1、脏腑功能体系之间以气血运行而加以连通。营卫之行使气血运行趋于精细。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髓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
“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之间,而不休者也。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漫溢,乃注于络脉,皆盈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髓,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举例:
问: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
答: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若无谷气于中,则无气血之源,汗不为济。若无腠理之开,毛蒸理泄,亦不得出。此营卫行之道理。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营卫是气血的细化,并不是两个并列关系,而是不同层面的分类。
“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2、精、气、血、津、液、血、脉,具为气血之变。
“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两神相抟,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补益脑髓。泄泽,皮肤润泽,是谓液。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雍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此气血之变。分而为六。其中脉,是雍遏营气之气。有所雍遏,营气始能留行于脉内。
(亦可知,肤色不榮,肌肉不满,毛发干枯,此为气虚。
汗出,则察津。
骨属不能屈伸,皮肤甲错,则为液不足。)
体系因此完备: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暑,和喜怒者也;
是故,
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淸利矣;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
三、《内经》论诸病源候多从榮卫气血论。
1、肉苛。因于寒而致荣卫不行致肌肉废用麻木。
问: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
答: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榮卫具虚,则不仁且不用。
2、疟。荣卫气血蓄作有时。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3、痹。荣卫气血行涩。
问:痹,或痛、或不仁,其故何也?
答: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4、五乱。荣卫气血逆乱。
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
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
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
乱于肠胃,则为霍乱;
乱于臂胫,则为四厥;
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5、胀。卫气不行。
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心胀,烦心短气,卧不安。
肺胀,虚满而喘咳。
肝胀,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脾胀,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
肾胀,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胃胀,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大肠胀,肠鸣而痛濯濯。
膀胱胀,少腹满而气癃。
三焦胀,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
胆胀,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解释:凡此诸胀,其道在一。病卫气不行。
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
卫气之在身也,常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