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筑情境命好题 凸显素养为创新——浅析2021年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乙卷第21题
围筑情境命好题 凸显素养为创新
——浅析2021年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乙卷第21题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全国高考语文卷,语言文字运用版块是每年最能够体现时代气息和命题创新的地方。这里的“新”除了语言材料的新颖,极富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更重要的是命题形式的变化和考查知识点与能力点的调整。就今年的全国乙卷而言,阅读版块中规中矩,凸显高考命题与考查“稳定”的原则;而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相较于往年则进行了调整,这主要表现在21题。往年试题21题的命制材料是独立的,而且材料相对固化,要么考查语言运用的简明得体,要么考查连贯、准确。不论从什么样的角度检测,基本上都是局限在单一的材料中。而今年的21题,尽管也是考查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和准确,但语料不再是孤零零的呈现,而是与20题的材料统摄在一起,即命题形式由过去的一题一材料的独立命题变成两题一材料的形式。
表面看,这种变化仅仅是形式的改变,其实从命题思维、考查指向和检测理念的角度审视,都较前有了明显的改变,这种调整一个方面是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考试评价要求的策应,一方面也是贯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指导精神。随着高考改革向纵深推进,“新高考”的“新”不单单通过试题材料表现出来,更渗透到试卷的方方面面。就21题的变化而言,它提出了三个值得思考和认真研究的视角。
首先,语料二合一,体现材料的系统性
语言材料是命题的依据,也是解题的信息源。材料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对命题和解题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碎片化的材料,因为连续性不强,提供的信息是散点式的。反之,系统化的材料,语义的丰富,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严密,对筛选提列有价值的信息和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有用的线索,对于问题的解决大有帮助。
21题与20题共用一则材料,虽然考查指向的是第二段材料,但是仔细分析两段材料可以看出,它们之间不是互不牵连的,而是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综合分析材料可见,第一则材料侧重于知识的介绍,第二则侧重于理论的分析,即前面是现象,是下面分析的依据。解题时,如果能够理清这种逻辑关系,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其次,场域语境化,创设情境的特定性
自进入新高考时代,告别考试大纲,试题命制不再局限于知识和技能静态化的考查,更凸显学科的固有属性。作为语言类的学科,语文的生活化、社会化和人生性决定了它特有的情感与色彩。这种特性也就决定了语文这门社会性的人文学科命题材料和问题设计的独特性。这种特性突出的表现就是把情境作为语文学科考查的重点。整体而言,语文试卷的情境主要体现在命题材料的情境性、问题设置的情境化和答题的情境化。没有具体的语言材料创设的情境,问题就变成了无源之水,答题也就失去了抓手。
由之,分析两段文字可见,第一段先摆出普遍性观点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讨论的是水果与糖尿病的关系问题。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探讨超重人群和减肥人群限制食用水果的问题。本段先针对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提出问题,然后从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含糖量较低的水果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最后指出即使含糖量较少的水果也应限制食用。有了这样的语境设置,再看看题干,“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既明确了考查的范围——第二自然段,又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因果关系,把二者结合起来,再梳理该段各句子间的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筛选出关键信息,再进行加工整合即可。
最后,素养为主导,学科素养的综合性
新课改进入“三新”时代,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已不能满足时代选拔人才的需求。在立德树人总的教育目标的统摄下,“一核四层四翼”成为语文教学与考试的指导核心。其中,“四层”是考查的关键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更是重中之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今年高考语文除了注重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变得更为突出。当然,对学科素养的考查不是把四个维度进行分割,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仔细分析语言材料可见,作为普及科学知识的材料,讨论吃水果与糖尿病的关系问题。从内容上看,它关注的是人的身体健康与饮食的关系,是对生命本体的关怀,充满浓浓的情味,富有审美性;对健康话题的关注,本身就是对生命文化的观照;而作为语言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阅读理解语言、筛选语言信息,并加工整合语言的过程,是对语言综合素养的考查;至于思维能力的考查一方面通过理清组成语段各个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一方面要梳理语段内部语句间的逻辑关系。第二段共有四句话,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进行总结,总分总的关系使语段条分缕析。看似简短的语段和由语段命制的一道题,但已经把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都融入其中。如果不具备基本的学科素养,解题就很难得心应手。
总而言之,乙卷“出新”,最直接表现在21小题。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在未来的语文教学备考中,注重语段语篇的整体性阅读和欣赏应成为关注的重点;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备考语文,语言的感受能力才会慢慢提升;而以学科素养为教学和备考的指导,强化关键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训练与培养当成为教学的核心。
附录: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本题共2小题,11分)。
很多人认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热量也越高。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水果的甜度①,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多少有关。水果中的“糖类”,主要包括单糖(果糖,葡萄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和多糖(淀粉)。其中②蔗糖的甜度次之,葡萄糖和麦芽糖更次之,淀粉則基本没有甜味。有的水果,如西瓜,由于所含果糖比例较大,甜度远高于含糖量更高但以葡萄糖为主的水果,如猕猴桃,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使其甜度不那么明显,例如山楂的含糖量比草莓高得多,但吃起来没有草莓甜,就是③。
对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来说,水果是不是必须“拉黑”呢?实际上,这些人群往往需要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对含糖量较高的鲜枣等水果,尽量少吃或不吃,尤其要注意哪些不大甜但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如百香果。最好选择含糖量较少的水果,如草莓等。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含糖量较少的水果,也要有所限制,建议平均一天不超过200克。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不字。(5分)【参考答案】示例: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因为要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所以应远离含糖量高的水果,尽量选择含糖量较少的水果,并且每天不应超过2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