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真乃历史魔术师,生生把项羽从一介屠夫写成悲情英雄

司马迁的《史记》历来评价甚高,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司马迁也有一个为人诟病的地方,有时过于感情用事误导读者,比如《项羽本纪》。

对于汉家王朝来说,项羽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人物,叙述刘邦的创业过程,他是个绕不过去的人物。最终,司马迁将项羽写进本纪,这种史家的胆识值得肯定。

然而,司马迁却又有点矫枉过正,对项羽注入了太多的个人感情,将一介屠夫写成了悲情英雄,千百年来圈粉无数。特别是那些浪漫过头的文人,将其当做偶像崇拜,比如李清照在《夏日绝句》里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作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那么,项羽真的当得起英雄二字吗?我们不妨从《项羽本纪》里一探究竟。

从一开始,项羽起兵的目的就很简单,只是为了“彼可取而代也”。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欲,项羽随时翻脸杀人,而且他杀人的手段也极为残忍,不是火烧就是水煮。

如果说对于竞争对手残酷一点还情有可原,那项羽对于无辜百姓或者普通士卒的态度就不能原谅了,每攻打下一座城池,他就大肆屠城、滥杀无辜,章邯投降后,又坑杀二十万秦兵。

从项羽的所作所为,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项羽就是一名屠夫、杀人机器,如果只是因为他屠杀人数多,就可以称之为英雄或人杰,那这个世界早就成了修罗场。

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我认为,为了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牺牲自己,为了弱者而敢于向强权说不,为了维护公平正义而奋起反抗,这样的人才当得起英雄二字。

当然,司马迁也没有直接说项羽就是英雄,只是他的文字稍显不够客观,在叙述项羽的暴行时,通常只有简单的“屠之”、“坑之”、“烹之”一笔带过,而在叙述项羽的失败时给予了过多的同情和笔墨。

当项羽被围困在垓下之时,司马迁浓墨重彩的安排了一出霸王别姬的大戏,还创作了一首荡气回肠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其实,霸王别姬的故事存在很大的虚构成分,当此之时,项羽被重兵围困,不久就和手下一起被屠戮净尽,那他和虞姬的对唱司马迁到底怎么知道的?难道是项羽或者虞姬托梦?而且我也怀疑,凭项羽的文化水平写得出《垓下歌》吗?

除了《项羽本纪》,司马迁在《史记》的其它章节也经常有此类不可思议的情节,比如《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临死前那位神奇的渔父,不仅和屈原来了一场终极对话,还保留了屈原最后的作品,我严重怀疑这个渔父是司马迁附体,还随身携带录音笔。

所以,不管阅读什么史料,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能带入过多的感情因素,不然会得出各种南辕北辙的结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