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百年:王敦悍然杀死周顗和戴渊,甘卓不以为过反以为功 2024-06-24 17:05:44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82篇刁协和刘隗走后,司马睿令百官前往石头城拜见王敦,谈判善后。手握主动权,王敦得意洋洋的对戴渊道:“前日交战,还有余力吗?”戴渊回道:“岂敢留有余力,只是力有未逮罢了!”王敦道:“我今日之举,天下人会怎么看?”戴渊道:“只看到表象的人说是叛逆,体会诚心的人说是忠贞。”王敦大笑:“您老真会说话!”又对周顗道:“伯仁(周顗字),您辜负了我!”周顗回道:“您依仗武力犯上,我亲率六军,不能胜任,致使王师败绩,这是我辜负您的地方。”口头上并没有服软。永昌元年(公元322年)三月十八,司马睿主动任命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以示既往不咎。对司马睿抛出的橄榄枝,王敦一概没有接受,这让司马睿有点慌,于广室召见周顗,问道:“近来发生的大事,二宫未受伤害,大家也都平安,这是否表明王敦所为本来就符合众望呢?”周顗回答道:“二宫的情况,固然与陛下所说的相符,至于我们这些人的遭遇怎样,现在还未可知。”周顗的意思很明白,王敦不敢对您怎么样,但对我们这些人就没那么客气了。护军长史郝嘏等人劝周顗避让王敦,周顗道:“我身为朝廷大臣,眼见朝廷衰败,难道还能再蛰伏草野中求活命,出外投奔胡人吗?”王敦的参军吕猗,曾经做过尚书郎,为人奸猾谄谀,戴渊担任尚书时憎恶他的为人,吕猗对他怀恨在心。趁此机会,吕猗劝说王敦道:“周顗和戴渊都有很高的名望,足以盅惑人心,您若不除去他们,恐怕他们将来会举兵讨伐您。”王敦素来忌妒他们二人的才能,心中颇以为然。但在此之前,他想探探王导的口风,不动声色的问道:“周顗和戴渊是南北之望,位列三公是无疑的。”王导不置可否。王敦又道:“如果不用为三公,只让他们担任尚书令或仆射的职位如何?”王导继续沉默。王敦最后道:“如果不这样,那就杀了他们!”王导还是不回答,算是默认了王敦对周顗和戴渊的处置。由此可见,王导和王敦的立场并没有太大区别,他们的目标都在于维护王家的地位,只不过王敦采取了极端手段,王导比较隐晦而已,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出兵前,王敦曾对谢鲲道:“我将以周顗为尚书令,戴渊为仆射。”这天,他又问谢鲲道:“近来舆论如何?”谢鲲回答道:“您虽然是想保全国家社稷,但民间却认为不合大义。如果真能重用周顗和戴渊,那么民心就能平静了。”王敦大怒:“你这是粗疏不察,这二人名实不相称,已被我收捕了。”谢鲲一脸愕然,心知事情已无转圜之余地,暗自叹息。周顗意识到自己难逃一死,被捕路过太庙时高声喊道:“贼臣王敦,颠覆社稷,乱杀忠良,神祗若有灵,应当快快杀掉他!”捕卒大怒,用戟刺伤周顗的嘴,鲜血一直流到脚后跟,但他容颜举止泰然自若,围观之人无不落泪,后与戴渊一起被杀死于石头城外。周顗虽无军政之才,也无拼死一搏的勇气,但在生死关头,他保住了一个士大夫的气节,难能可贵。周顗和王导的关系并不差,王导为何不替他说句话呢?如果他能在王敦面前转圜,未必不能保住周顗。此事还得从头说起。王敦起兵后,王导为了自救,曾带着宗族二十多人每天早上跪在台城外请罪。这天,周顗将要入朝,王导呼唤他道:“伯仁,我把王氏宗族一百多人的性命托付给您了!”请他为自己说句话。周顗头也不回,直入宫中。等到见了司马睿,周顗极力阐说王导忠诚不二,为他辩白,司马睿听从了他的意见,继续信任王导。周顗心中欢喜,以至喝醉了酒。走出宫门,王导还在门外等候,又呼唤周顗,周顗依然不鸟他,环顾左右道:“今年杀掉一干乱臣贼子,应该能得到斗大的金印,挂在臂肘之后。”出宫之后,周顗继续上表,辨明王导无罪,言辞十分妥帖有力。对于这些情况,王导一无所知,对周顗怀恨在心。后来,王导整理中书档案,发现了周顗的上书,后悔没有为周顗辩白,痛哭流涕道:“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其实,这件事也不能完全怪王导心胸狭窄,周顗既然想要援救王导,为什么不暗示他呢?不仅没有暗示,反而说了一句引人误解的话。况且,这也根本没什么好避嫌的,你都跟司马睿说得这么明白了,还怕别人误会你的立场?他纯粹是名士做派,故弄玄虚耍花腔。王敦攻下建康的同时,他的心腹沈充也攻陷了吴国,杀死吴国内史张茂。不过,尽管一切顺利,王敦对于身后的甘卓还是非常忌惮,生怕他夺了武昌,攻下建康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使者持驺虞幡阻止甘卓进军。听闻建康失守以及周顗和戴渊被杀的消息后,甘卓自知大势已去,痛哭流涕道:“吾之所忧,正为今日。倘若圣上一切安好,太子也安然无恙,我即使占据着王敦的上游,也不敢仓促发兵而使社稷遭到危难。如果我直接进攻武昌,王敦为情势所逼,必定会劫持天子绝四海之望,我不如回到襄阳,更思后图。”下令退兵。甘卓的潜台词是,幸亏我没有出兵,我若是出兵,逼得王敦狗急跳墙劫持天子那就罪莫大焉了。在他眼里,他非但无过还有功。都尉秦康和乐道融劝阻甘卓道:“如果分出一部兵力截断彭泽县的通路,使王敦的军队上下不能救援,他的部众自然会离散,那么便可以一战而将他擒获。您发动正义的军队却半途而止,窃以为不该如此。再说您手下的士卒,他们既然来了怎么能空手而归呢?即便想向西退还,也不一定能够做得到。”去意已决的甘卓不听。为此,乐道融日夜哭泣劝说,甘卓不为所动,活活把乐道融气死了。甘卓性格本来宽和,现在忽然变得强硬不可通融,回到襄阳后,神情惶惑不宁,举动失常,有见识的人都认为他命不久矣。 赞 (0) 相关推荐 王敦、苏峻之乱(2)生殖能力对于改朝换代的重大意义 渤海小吏 司马绍刚刚继位的时候,就已经盘算好要靠郗鉴为外援了,因此拜其为安西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假节,镇合肥.(时明帝初即位,王敦专制,内外危逼,谋杖鉴为外援,由是拜安西将军.兖州刺史. ... 周伯仁,你活该 |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突然之间,大祸临头. 有人向皇帝进言,王氏一族杀个鸡犬不留. 这是最无本万利的表忠心的方式,用别人的血,为自己的使徒铺路. 王导姓王,也在诛杀之列,他虽然职位司空,其实并没有实权.就因为堂兄王敦起兵造 ... 激荡四百年:司马睿专心安内祖逖病逝,王敦铤而走险悍然起兵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79篇 太兴三年(公元320年)十二月,赴任湘州刺史之时,司马承特意前往武昌拜会王敦. 王敦设宴热情款待,酒过三巡,他带着醉意语带讥讽道:"大 ... 激荡四百年:周访平定杜曾之乱,王敦刻意打压,二人交恶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70篇 前面说到郑攀等人为陶侃鸣不平,领兵抗拒王廙入主荆州,但这些人想法不一,退散至横桑后,准备归附杜曾. 对于他们的悖逆之举,王敦很生气,派出武昌太守 ... 激荡四百年:袁顗增援引得刘胡不满,胶着之时张兴世献奇计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388篇 郑黑的逆袭以及局势的变化,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是一个平步青云的好机会,连弋阳的西山蛮族首领田益之都起兵响应建康朝廷. 刘彧毫不吝啬奖赏,立即下 ... 激荡四百年:刘昶叛逃北魏袁顗外放,刘子业之暴行令人发指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378篇 刘骏看不起刘裕是个庄稼汉,刘子业青出于蓝胜于蓝,开始对祖辈评头论足,甚至差一点做出大逆不道之事. 刘子业曾命人在太庙绘制祖先画像,画成之后,他 ... 激荡四百年:刘义符嬉游无度被废黜,徐羡之悍然弑君埋隐患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301篇 景平元年(公元423年)闰四月,刘宋司空徐羡之.尚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因前方战败,丧失国土,上疏自请处分. 刘义符当然不敢真的处分他们,下诏 ... 激荡四百年:北魏决策无常局势逆转,杜洛周鲜于修礼起兵反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520篇 前面说到贺拔度拔父子被破六韩拔陵的部将卫可孤所俘,被困于怀朔.普通五年(公元524年)秋,武川人宇文肱纠集乡里豪杰,和贺拔度拔父子里应外合袭击 ... 激荡四百年:赵贵杜朔周力挺宇文泰,蔡祐铲除内奸保驾护航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553篇 中大通六年(公元534年)二月,矗立在洛阳的永宁寺佛塔忽然失火,焚毁殆尽,见者无不痛哭,哭声震动城门两边的楼观. 永宁寺是北魏国力最强大时修建 ... 激荡四百年:桓玄按捺不住悍然称帝,各种奇葩闹剧如同儿戏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246篇 元兴二年(公元403年)二月,桓玄迁为大将军,上表北伐后秦,又暗示朝廷不准,最后装模作样的对外宣称:"尊奉诏令而停止." ... 激荡四百年:司马伦滥政西陲大叛乱,公报私仇周处含冤而死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2篇 鲜卑族日益南下,和晋王朝的矛盾逐渐扩大,但在西晋时期,最早和朝廷产生冲突的却是西陲的氐族.羌族和匈奴族. 氐族和羌族最早都位于西北地区,即今甘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