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党卫军是什么?为何国防军都耻与为伍,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在二战纪实类影片或影视剧中,仅从衣着外观看,不少人对纳粹国防军和党卫军会傻傻分不清楚。虽然两者在帽徽和领章等方面有区别,但对于不了解纳粹军事体系的人来说,还是显得很混乱。
那么,国防军和党卫军的区别仅仅体现在制服上吗?在整个二战进程中,同属于希特勒麾下,两者对希特勒的“使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1938年希特勒视察党卫军
一、从战败到效忠希特勒的国防军
1919年,《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德国国内反对声浪最大的就是国防军。
一战时期,在德皇的直接领导下,德国国防军发动了对欧洲的战争。随着战败以及新成立的魏玛政府硬着头皮签订了条约,德国国防军接下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按照条约的规定,德国今后国防军的规模只能限在10万人以内,各级军官数量限制在4000人以内。其中海军的数量只能有15000人。除了数量被严格限制外,国防军也改名为和平军。
在武器使用上,陆军中的战车、坦克以及重型火炮被禁止使用;海军只允许拥有6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同时潜艇禁止使用;空军则被完全取消。
党卫军车队
彼时,德国最高军事统帅兴登堡不愿接受这样的合约。但是,陆军已经战败,无法阻挡协约国在西线的攻势,最终魏玛政府只好接受了这些丧权辱国的条款。
随后,德国国内开启了裁军潮,大批的士兵和下层军官被迫退伍,希特勒就属于他们其中的一员。这批人坚持认为,谁签订了《凡尔赛和约》,谁就是叛国者。
即便是重建之后的10万国防军,其中大部分的士兵都还是原先的国防军,军官团更是被完整保留了下来。
由于换汤不换药,国防军接下来并没有积极支持魏玛政府。最初,这些由旧军队组建的国防军,希望恢复德皇的统治,甚至在1921年发生的卡普暴动期间,陆军司令泽克特根本无视政府的命令而按兵不动。
在此之后,国防军依旧站在自我利益的立场行事。对于德国的极右翼势力,国防军采取支持和纵容的态度。
像希特勒随后在成立纳粹党后,国防军甚至为其提供武器,还帮助他的组织进行民兵训练。不过由于前期希特勒主张暴力推翻魏玛政府而遭遇挫折,在短暂的入狱经历后,希特勒更是认为,要想在未来取得成功,必须要首先取得国防军的支持。
党卫军邮票
从1929年开始,希特勒开始极力讨好军队,并且挑拨军队和魏玛共和国的关系。随后趁着世界经济大萧条,希特勒带领纳粹党在魏玛政府中成为第二大党。
彼时,希特勒对国防军还不能直接施以影响,但借助于纳粹党的势力越来越强盛,他开始对国防军进行全方位的渗透。这引起了时任国防部长冯·格罗纳的警觉。1930年他下达一道命令,明确要求军人不能过问政治,而纳粹党是一心要夺取政权的,国防军不应该成为其爪牙。
然而,此时希特勒的理论已经在年轻的军官团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狂热的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对这些年轻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尤其在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政党,希特勒成为魏玛共和国的总理之后,他不但想尽一切办法来集权,甚至为了取得国防军的支持,而不惜牺牲纳粹党自己的组织冲锋队。
1934年4月11日,希特勒与国防部长冯·勃洛姆堡、陆军总司令冯·弗立契、海军司令雷德尔在德意志号巡洋舰上密谋。希特勒直接表示,只要国防军支持他出任总统,他将会下令取缔冲锋队,并且保证国防军是德国境内唯一拥有武器的组织。
德国国防军在法国巴黎凯旋门下
随后在长刀之夜中,希特勒亲自下令逮捕了自己的支持者——冲锋队头目罗姆,并且在其后处死了他。
同年的8月2日,随着兴登堡的逝世,希特勒正式成为德国的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此时,纳粹控制了国家的一切,国会成为了一个空壳子。更为重要的是,国防军在随后直接向希特勒宣誓效忠。
从此之后,国防军名义上隶属于国家,但事实上却效忠元首希特勒。
随着希特勒的野心急剧膨胀,在随后的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国防军是发动侵略和主要和绝对力量。
他们和英美等国家的军队,在管理模式、征兵制度以及武器装备上没有本质区别,国防军的主要使命就是战争。
而且至少在名义上,国防军代表着国家的武装力量。
相比之下,党卫军从来就是纳粹党以及希特勒个人的武装组织,而且其职责和使命也更为庞杂。
纳粹冲锋队,其后被希特勒抛弃
二、党卫军的使命和构成
党卫军又被称为党卫队,早期的党卫军,隶属于纳粹组建的冲锋队,属于希特勒的个人护卫性质。
1929年,党卫军从冲锋队中独立出来,职责是专门保护纳粹高官,同时又从事情报搜集、刺杀以及纳粹党内的监察工作。所以此时的党卫军,更像是一个配属复杂的公安组织,只不过它不属于国家,而隶属于纳粹党和希特勒。
随着希特勒逐步取得政权,1933年希特勒下令成立柏林参谋卫队,由党卫军的的集团领袖约瑟夫·迪特里希担任指挥官,其部队编制为2600人。
随着1935年希特勒撕毁《凡尔赛和约》,除了恢复义务征兵制度扩充国防军之外,希特勒还下令成立完全军事化的党卫军组织。
其后在1937年,为了提高党卫军的军事素质,还专门开设了巴特特尔茨容克学校和布伦瑞克容克学校,专门负责培训党卫军的军官。
希姆莱为党卫军的名义指挥官
1939年,随着战争的开启,新组建的党卫军诸如党卫队第二装甲师,也直接参与到了战争之中。
随后到1940年,为了便于管辖众多不同的党卫军武装部队,专门成立了统一的指挥部党卫队作战本部。名义上,直接受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统一指挥。
此时,除了直接参与战争的党卫军之外,还有数量庞大的普通党卫队成员。他们遍布德国以及各占领国,从事的任务五花八门。
有负责搜集情报的,有负责镇压反抗组织的,还有的则是负责集中营。尤其每占领一个新的区域后,便会很快派党卫队到当地,负责处理和屠杀犹太人的一切事务。
比如在对苏战争期间,党卫队曾命令古德里安执行屠杀犹太人的任务,但后者对其不屑一顾没有执行。
除此之外,随着党卫队作战本部直接参与战争,因此其隶属关系,实际上已经属于国防军。尤其在作战中,从补给到后勤等方面,直接由国防军来指挥。
二战时期党卫军在比利时的招贴画
可与此同时,他们又有别于国防军,每占领一个新的地区,便会执行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处决战俘、平民甚至儿童。
所以,党卫军虽然也成为了德国的武装力量组织,但是和国防军的区别在于,除了打仗,他们大部分时候还要负责执行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
某种意义上来看,党卫军就像希特勒极端政策在战场上的延伸。相比之下,国防军只负责军事事务,后者犯下的战争罪行,相比于党卫军稍微小一些。
三、国防军的速度和党卫军的屠刀
德国是一个传统的军国主义国家,军队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二战期间,国防军几乎出色地完成了希特勒所有的战略构想。尤其在闪电战方面,英法军队无出其右。
比如在1940年5月的法国战役期间,古德里安担任A集团军群辖下的19装甲军军长。
党卫军第二装甲师坦克
在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的建议下,德军将原本属于B集团军群的进攻任务,转给了A集团军群,并将作战方向从北部的列日地区,转向了阿登地区。
古德里安率领他的装甲军,仅用两天时间就穿过了110公里的狭窄地带。他的这番进攻速度,让上级伦德施泰特甚至希特勒都感到胆战心惊。
度过马斯河后,他手里的坦克几乎变成了“跑车”。古德里安命令部队向纵深穿插,从色当一直到法国西海岸的阿布维尔,完成了对集结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盟军的包围。
在行军期间,他的部队甚至没有时间俘虏敌人,而是通过扩音器大叫:“我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并且离开道路以免阻碍我们前进。”不到6天的时间,他率领的坦克长驱直入400多公里。
此一战,古德里安个人名声大振。国防军的闪电战也为世人所熟知,并在战争中成为了德军最主要的战法之一。
国防军为希特勒卖命之际,已完成组建和改编的党卫军,也直接参与了战争。
就在对法战争期间,党卫军第二装甲师,也就是所谓的帝国师,也参加了对荷兰的战争。1940年5月13日,帝国师和其他装甲部队,突破荷兰军队的后方,并和伞兵配合在14日攻占鹿特丹。
这支部队是由希姆莱在1939年10月改编的。他将原先的德意志团、日耳曼团和元首团合并编成了德意志师,由保罗·豪塞尔担任师长。这符合希特勒此前提出的,党卫队有必要建立师一级作战单位的初衷。
党卫军第二装甲师历任指挥官
此后在1944年,又先后组建了党卫队第11志愿装甲掷弹兵师、党卫队第20武装掷弹兵师、党卫队第23志愿装甲掷弹兵师、党卫队第27志愿掷弹兵师、党卫队第28志愿装甲掷弹兵师,他们又隶属于党卫队第三装甲军。
希姆莱出于平衡国防军利益的考虑,规定党卫队师仍置于陆军战地司令的领导。比如帝国师在对西线的作战中,就归属于冯·克莱斯特装甲集群。
事实上在参战之前,党卫军在国防军的眼里并不被看重。前者认为后者不属于真正的士兵,而只会在战场上滥杀无辜,有损军人的真正荣誉。不过随着在法国战役期间的不错表现,国防军对党卫军也有所改观,开始将其视为真正的野战部队。
比如党卫军第二装甲师,打败法国之后,他们又袭击了巴尔干,并在其后也参与了对苏联的作战。但是,他们依旧洗脱不了纳粹极端主义思想的习气。
发生在1944年的奥拉杜尔大屠杀中,党卫军第二装甲师一次性就杀死了642名法国村民。而他们的上级彼时下达的命令只是抓捕一部分村民,作为交换被抵抗组织抓住的德国军官的人质。
显然,帝国师并没有执行国防军司令部的命令。讽刺的是,屠杀事件发生后,彼时西线德军的指挥官隆美尔都发表了抗议。
正是因为党卫军在战争中大量的屠杀平民的记录,所以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党卫军被认定为并非单纯的军事部队,而是一个犯罪组织。
奥拉杜尔大屠杀遗址
手上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所以在战争后期,所有的党卫军成员,包括未上战争前线的成员,他们都怀着深深的恐惧,生怕战败之后招致盟军的清算。
因此,没有人性、毫无选择地对平民实施屠杀,这些正是希特勒麾下的党卫军,与国防军最大的区别。
文/许平野
参考资料:
1、《德国国防军与希特勒上台的关系》,王永立
2、《“帝国”的末日之路,纳粹党卫军第2装甲师战史简编》,刘栋、林诚谦
3、《“我的父亲曾去刺杀希特勒”》,Klaus Jan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