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客观观念,《感知论》重新解释世界(深度解读)

崔健:

《感知论》理论体系中的范畴、概念之四——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 《我读感知论》系列文章之十七

我们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如饥似渴的追求知识的物种。首先,我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认识并认可了知识的存在,并且在人和知识的关系问题上本能性的表达了茫然和敬畏,苏格拉底的名言“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就是极好的注解。这一步极为重要,标志着人在思维上相对于动物的质变飞跃,我们掌握到了知性;接下来,面对浩如烟海、莫测高深的知识资源,人类本能的要化繁为简、梳“理”脉络、抽象提炼,这是对知识的深加工过程,包括从感性经验出发的归纳、从理性推导出发的演绎,以及归纳和演绎的交替运用、逐步深化,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揭示这个世界的本质规律,因为,人的先验性的理性,使人有了不可遏制的“想要知道全部的冲动”,这种冲动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必然要走在探索存在真理、寻找世界本源的道路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人类伟大的理性。

于是,人类历史上那些最聪明智慧的大脑,总在试图透过知识的迷障,抽象提炼出世界的本质和真相,找出存在的来源和本体,他们前赴后继的提出很多理论体系,结出人类文明史上最光华璀璨的累累硕果。泰勒斯提出“万物源于水”;柏拉图认为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老子主张道生万物;儒家的气、理、心本论总结了表异实同的本体论;基督教宣扬上帝是世界的主宰;康德抽象出了不可知的“物自体”;黑格尔则发现了“绝对精神”;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唯意志论”也言之凿凿;唯物论主张物质第一性;唯心论坚持意识第一性;现在一家独大的科学,也在用稳扎稳打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努力破解着存在的终极秘密。

且不论对错,总结所有已知的理论体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逻辑前提,成为隐含的共识,就是这个世界必是有一个终极的本体,并且,这个本体必是通过一套严密完整的规则和逻辑,组织形成这个整体性存在的世界。简言之,就是哲学界追求终极真相的标准模型必是“一元论的本体+统一的规则和逻辑=存在”。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倒过来理解,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万物互联、稳定有序的存在,必然是因为有统一的规则和逻辑来支持着它的运行,之所以万物能够执行统一的规则和逻辑,必然是因为它们来自于一个本体,如果来自于哪怕只是两个不同属性的本体(如历史上出现的二元、甚至多元理论),就不可能执行统一的规则和逻辑,必然使世界产生不可调和的混乱和矛盾,世界将无法存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管是什么样的本体论,它们都认可这个世界的平稳运行,必是由一元本体驾驭一套规则和逻辑驱动而成的(即使是占统治地位的二元论,也要硬套出一个第一性来,实际上是要落脚在一元论上,因为它们知道,二元并立不合逻辑)。

本体是不可知的,可知的一定是对象,一旦成为对象,就是有前提条件的衍生物了,衍生物当然不能称为本体,而只能是衍生体了。只有作为本体之“用”的规则和逻辑是可知的,所以我们只能在规则和逻辑上做文章。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沿着柏拉图的指引,努力研究理念世界的规则和逻辑,为我们开创了理性主义的开端;经院学派的哲学家们,则要竭尽全力的证明,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仁慈万能的上帝智慧(规则和逻辑)的神迹;道家努力阐释着“道”的规则和逻辑;儒家则关注于把存在的规则和逻辑落实在人伦纲常之中,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相对来说最稳定的社会意识结构;黑格尔则用《精神现象学》阐释了“绝对精神”是如何变现为这个物化的世界,以及“人”这种终极的“精神现象”在规则和逻辑的推动下呈现的必然性和终极性;叔本华、尼采等人,则彻底否定了上帝的仁慈,主张唯有“强力意志”才是保持世界稳定存在、推动世界永远前进的不竭动力;作为理性主义哲学结晶的现代科学,在探索宇宙运行的规则和逻辑的道路上一日千里。

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赞美,但是,纵观这些理论体系取得的成就,不难发现,它们不约而同、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一点,不管是它们主张的本体,还是由它们的本体各自执行的规则和逻辑,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是什么主体发现并体验了“理念”?是什么主体知道了“上帝”的存在并感受到了它的万能和仁慈?是谁在思考着“道”及其实践?是谁在认知到“气、理、心”的存在并推动着它们的运行?是谁在推导着“绝对精神”的运行?是谁感受到了“绝对意志”的强力?又是谁厘清了现代科学对于事物运动规律性的揭示,这些规律性是怎么来的?是的,这些理论体系所揭示的本体及其规则和逻辑,来之无由、去之无踪,也就是说,它们缺乏主体,成了不讲逻辑的独断论!实际上,在所有这些存在的背后,应该还有一个必然性的主体在主导存在,那就是“感知”。可惜的是,那些理论都缺乏这个主体,所以就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逻辑漏洞而无法完全解释这个世界。

按照胡塞尔的悬置还原法则:两个因素,如果去掉其中一个,另一个无法存在,那么这一个就是决定性因素。在“感知”和上面任何一个所谓的本体的对立中,去掉“感知”,一切都将不存在,而去掉任何一个所谓的“本体”,比如“上帝”,不信“上帝”的世界仍将好好存在,“感知”仍将好好的存在。由此可以得出,“感知”是所有那些存在物的决定性因素,那它当然就是更深层次的本体了。那么,“感知”又是谁来感知的呢?当然还是“感知”,要不还能是谁呢?这个世界上,还能有比“感知”更能感知的吗?所以,对于本体的深究,究到“感知”就到头了,再究下去,就是“非感知”了,“非感知”不可感知,对于我们没有意义。

这里的“感知”,指的是感知和构建这个整体性存在的“感知意识本体”的感知,不是个人的精神性意识的感知。我们个人的感知,只是承载了“感知意识本体”的某种感知形式,具体说来,就是我们自己特有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形式,这种形式就像通道一样,把我们框定在这种通道之内,我们无法感知通道之外的内容,我们只能在这种通道之内的范围里,遵守其特有的规则和逻辑,尽情演绎这个通道内的精彩,通道之外都属不切实际的奢望。不排除有人能够发现这个通道的虫洞而溢出通道之外,但那是不具普遍性的小概率事件,对于这个存在来说,没有实质性意义。

本体不可知,可知的是本体的规则和逻辑。当我们确立了“感知意识本体”后,这个存在里的所有规则和逻辑,不管你把它叫做“理念”、“道”、“理”、“上帝”、“绝对精神”、“绝对意志”、“科学规律”等等,它们所揭示的规则和逻辑,就都属于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了,除非某些所谓的规则和逻辑因为不具有实用性而最终被证伪。并且,当我们的思维跨越了这一步后,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原来那些无解的悖论迎刃而解了。“理念”、“道”、“理”、“上帝”、“绝对意志”、“绝对精神”、“科学规律”等等“本体”的来源和规定性问题,我们现在就有了答案,这些都来自于“感知”,都是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的体现。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明确的说,对我们最有意义的是,我们需要厘定“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了,就像是游戏,玩家不懂规则必将出局,我们要找出最确定、最纯粹的“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来指导我们的存在。

理论上讲,我们这个时空世界的“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仅仅是不可知的“感知意识本体”所规定、给予的其中一套规则和逻辑,既然它可以规定这样一套规则和逻辑,它就可以规定那样一套规则和逻辑,本体是自由的,没有我们可知的前提条件和约束,所以,完全可能存在着无数套规则和逻辑,就像是科幻片里想象的多重平行宇宙(实际上,不管有多少重,都属于感知界)。但是,我们要知道,对于我们来说,这一套规则和逻辑是唯一一套有意义的规则和逻辑,其他的规则和逻辑,不管怎样,对我们都是无意义的,相当于不存在,因为我们只能按照这一套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来感知。

那么,这一套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有很多,已知的,未知的,它就在那里,要我们去明晰,要我们去回忆(柏拉图的名言:知识就是回忆)。

“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的总原则是:存在就是在感知。这句话清晰的界定了存在的事实真相,存在就是感知意识本体通过感知体和被感知体的感知互动所造就的感知事实在感知意识里的呈现,也就是说,存在是意识的(务必明确,此“意识”是感知意识本体的感知意识,非是人的精神性意识)。

很明显,这个总原则明确了“感知意识本体”是世界的主体,宣示了世界的“感知意识”属性,自然就确立了“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是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则和逻辑,也是唯一的规则和逻辑。有了这个前提,既往的理论体系就要在这个框架内重新定位。需要完善的要进一步完善,比如说柏拉图的“理念论”,原来缺少主体,现在《感知论》为它补齐主体;需要修正的要进一步修正,比如既往的唯心论理论体系,多数因为误把人的精神性意识当作存在的本体而导致难以自洽,现在《感知论》为它们找到了真正的主体;需要摈弃的就要彻底摈弃,推倒重建,不能姑息,比如说唯物论,误把“感知事实”当作“客观物质”,误把“感知体”当作“生命体”,误把“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当作“客观规律”,愣生生就因为一堆毫无逻辑、无理独断的唯物理念,把我们从世界的主人宝座上拉下来,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把本来愉悦的生活变成了有你无我、不共戴天的角斗场,命若倒悬的人类苦苦思索,《感知论》就是解决方案。《感知论》彻底否定了世界的客观物质属性,指出“客观物质”、“生命”等观念是贻害无穷、误人至深的谬误观念。通俗来说就是,哪有什么物质?都是意识!是意识的呈现形式,也不是什么客观规律,都是“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这必将引起习惯了唯物观念的人们认知上的不适和愤怒。但没必要,因为属性根本就不重要,否定了“物质”的观念塌不了天,反倒是还我们一个本来面目的天地。而真正重要的是“用”,是怎样使用规则和逻辑,让生活更好。

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的宗旨:感知愉悦。在“总原则”这个点上,佛教的观点和《感知论》最接近,佛教认为:凡所有相尽皆虚妄;一念无明而有山川大地。它也强调了世界的意识属性。但可惜的是,它认为世界是“虚妄”的、“无明”的,所以是“烦恼化身”、“无边苦海”,自然就需要“空”掉,转而去追寻“寂静涅槃”的极乐世界。不排除有人能做到,但是实践证明证悟者了了,难说有普遍意义。

而《感知论》恰恰就发现了这样一个所谓的“无明”世界的先验愉悦性,确定了这种存在事实的规定性、被给予性、必然性、积极性,世界本美好,只是因为我们一系列的错误理念而混砸了,只要我们厘清并纠正了这些错误理念(而不是像佛教主张的空掉“我执”“法执”等所有理念,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回归纯粹的“感知意识”,我们将重获自由和新生。

虽然我们来源于不可知的“感知意识本体”,这个本体也从未告诉过任何人它演化这个存在有什么目的,但是,我们从这个世界先验的持续、稳定、有序、活跃的存在状态中感受到了“愉悦”;我们从我们自己先验、本能、执着的追求幸福和快乐的冲动中,感知到了这个世界基因中的愉悦属性;我们从“天道”中预设的、通向“愉悦”的、曲折但指向明确的条条通道中,分明的看到了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的旨趣所在。所以,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底层上的规则和逻辑的宗旨一定是“愉悦”,并以追求感知愉悦最大化为不竭的驱动力。是的,除了追求“愉悦”,我们还能追求什么呢?难道要自讨苦吃?没见过!我相信,活的再久也不会见到的。

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的内容。或许可以借助于半导体芯片制作中逻辑电路的道理,来理解最基本的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及其功能演化,逻辑电路中使用的与非门逻辑很简单,但经过逻辑演化后却组合成了非常多样化的功能电路,然后,在蚀刻了电子通道的芯片上实现系统和程序,以达到数字化信息的处理目的。

最基本的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实际上是纯粹的理性(康德语),而真正的纯粹,属于动物们(包括不使用语言来感知的人类),但我们是人类,我们在沟通交流时已经无意识的习惯于使用语言。而语言仅仅是人类特有的理念,它已经成为纯粹理性的表达,而非纯粹理性本身,所谓“言语道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不重要,我们只能使用语言,这就是我们这个物种的规定性,没必要拒绝。

所以,最基本的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用语言表达,就是:大小、远近、内外、前后、上下、左右、快慢、冷热、轻重、软硬、黑白等等基本属性,以及这些基本属性之间极具规则和逻辑性质的关系。

这些基本属性及其严格的关系,形成了最基本的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感知意识本体所演化的存在,就是按照这些规则和逻辑来实现的,不管是我们肉眼能见的宏观世界,还是肉眼不能见的微观世界,都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则和逻辑,忠诚体现着这些规则和逻辑的唯美,不敢也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僭越。

这些规则和逻辑所表现出来的属性,曾经被洛克总结为“第一性质”,也叫固有性质。还被康德抽象为先验的纯粹的时空理性。人类用最基本的概念表达这些成对的属性,用精确的公式表达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方式。动物们更纯粹,它们直接感知并精准使用,动物们在捕猎和逃生时,不用这些理念,也不用计算公式,它们精准的掌握了距离、速度、时间,把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使用得出神入化,它们纯粹的体现了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的唯美,无论是它们的行为和意识,还是它们的肉体,概莫能外。可惜的是,动物们是无法自觉的。

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的衍生品:理念。所有的生物都有理念,人类更是理念之王。人类的语言就是理念的集合。既然世界是感知的,就可以说世界是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是对的,他只是没有找到理念的主体)。这些理念是基于不同感知体为了趋利避害、感知愉悦而“浮现”出的各自不同的价值体系。之所以说是“浮现”而不是“形成”,是因为这些理念不是在具体的感知体的意识中形成的,而是“感知意识本体”本具的,只是在具体的感知体的意识中呈现出来而已(柏拉图说的“知识就是回忆”就是这个意思)。人类的意识中浮现出来的理念是最丰富的,这些理念不由人脑产生,人脑只是对应性的产生一些“物理”反应(借用唯物观的说法,本质是感知规则的体现),当人脑和人的身体感知到这些变化时,人的感知意识就浮现出相应的理念。比如说,人在紧张时感知到心率加速、呼吸急促甚至憋气,这时意识中浮现的是恐惧、生气等理念。

人的理念集合较动物来说太复杂丰富了,好坏、美丑、对错、快感、伤心、绝望,等等,可以说,人类的语言有多丰富,理念就有多丰富(由此判断,我们的汉语体现出我们的文化内涵,汉语有多美,我们的文化就有多美)。但是请注意,这些理念不是我们的创造,它们先验的就有,不管是让人痛苦的理念,还是令人快乐的理念,它们都是本体自带的,只是在我们的意识中浮现并被我们感知到了。理念是分类的,每一类理念的小集合,对应的是不同的感知意识模式。模式符合纯粹的“感知意识模式”了,我们就会浮现那些愉悦的理念,模式错了,比如“生命意识模式”,我们就会浮现那些竞争属性的理念,就像我们当下这个充满着矛盾冲突、危机四伏的世界一样。所谓“心中有佛所见皆佛,心中有魔所见皆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0)

相关推荐

  • 惊喜万分:人类世界的新纪元即将开始

    崔健:<两套理论云泥之别,两个世界即将转换(振奋人心)> ----读后感 先生此篇文章继续为我们深入地分析感知伦理逻辑和生存伦理逻辑,并且具体地没我们分解食和性的感知伦理形态,以使我们产生 ...

  • 显意识逻辑的绝对辩证属性(428字)

    正因为西方哲学没有统一的本体认知,所以不能形成终极认识论和终极方法论的古希腊文明和西方文明不能像有统一道本体认知的中华文明一样,对近似道的哲学和近似术的科学进行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

  • 拒绝精神危机,认清世界真相

    崔健:<为什么焦虑?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误解自己> --读后感 先生今日文章,继<人和世界的终极揭秘>及<感知意识的运行原理>之后,乘胜追击,继续详谈感知意识和精神性 ...

  • 在上帝的本体属性中探求终极哲学的理论边界

    作为现象层面的纯个体追求,哲学理论创新必须在内容上以更多考虑清楚整个外部文明环境为前提,然后就可能用终极归纳发现其中的整体一致性. 这样再对比中西方哲学史,便不难发现,在"用终极归纳发现其中 ...

  • 语义陷阱与形式逻辑的反向颠覆能力——提升自圆其说能力系列之十

    正因为形式逻辑三段论只是潜意识的形而上学认知模型,看似具有三元认知结构,实际却只是二元的应激反应,所以意识之于世界,是和生物细胞一起无中生有地进化产生于世界本体. 正因为哲学和科学的开放性都没封闭,所 ...

  • “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日报"(ID:CHINADAILYWX)."共产党员"( ...

  • 区分事实和观念,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更清晰

    你以为那是事实,其实你的以为只是个观念,而观念和事实常常是两回事,哪怕区别甚微.   现在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争论,大家都在认真并热烈的辩论,可双方都感觉像是俩老太太唠嗑--各聊各的.其实这里面的主要原 ...

  • 我用我的语言解释世界

    我用我的语言解释世界 鹰 话题精选 2019-09-07 阅读 5203 关注 我的原创诗 收集了自1976年-2019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写过的散文日记,今天统计了一下,总计53篇了,评论刚好100条, ...

  • UC头条:华尔街顶级交易员导师: 终于有人能把“盘感”这个词解释清楚了

    布雷特·斯坦伯格(Brett Steenbarger)是美国知名交易心理导师,曾在华尔街多家顶级培训机构担任交易员心理导师.作为一名心理学教授和资深交易员,布雷特对交易心理的理解远胜他人.而汇商君也认 ...

  • 震撼与突破,横空出世的《感知论》

    崔健: <感知论>关于存在问题的思维方式与<现象学>的本质还原法----<我读感知论>系列之四 <感知论>作者王建平先生,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思 ...

  • 一种解释世界的语言

    所有固体和流体的运动都可以用统一的数学语言来描述.风的行进.海洋的湍流.城市里蝴蝶的迁徙--数学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所有这些现象. 想象一下从树上掉下一颗苹果.艾萨克·牛顿从这里得出了一个简单而重要的结 ...

  • 华尔街顶级交易员导师:终于有人能把“盘感”这个词解释清楚了

    布雷特·斯坦伯格(Brett Steenbarger)是美国知名交易心理导师,曾在华尔街多家顶级培训机构担任交易员心理导师.作为一名心理学教授和资深交易员,布雷特对交易心理的理解远胜他人.而汇商君也认 ...

  • 用一个公式解释世界、解释宇宙(最新版)

    自序: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指引我不断前进.永远前进. 当代自然科学暨物理学的顶层设计. 中文标题: 用一个公式解释世界.解释宇宙. (英文标题)Title: To use one fo ...

  • 解释世界的法

    解释世界的法 清园 风吹起尘 越过了山丘 柳如心 拂过尘的面 了然无痕 天微明 晨将夜轻抿 谁知道 自己的本真 禹禹独寻 看背影消尽 若爱是错 愿你心 如往昔纯真 鹊声微起 你知道 我爱的至深 榷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