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型人格

我想了半天起了个这么个名字。最近说实话是比较懒惰的,所以在对待事情的时候也没那么仔细,前两天想了个话题,结果忙活忙活忘了,门外的电箱修好了,拉电闸的人也找到了。终于有安稳日子了。

写到这个是个很奇怪的想法。我从来没把人格分过类,但是我会把一众人归结为渲染型人格。这类人会帮衬身边的人,会带人。当然这类人未必是最优秀的那种,也不一定是最无私的那种人。他们只是喜欢游走于新人当中,未必想着成为焦点,但是他们需要一些关注和尊重。

我还是想做一个简单的分类,在工作中或者学习中,有一种人是会教别人的,有一种人不会教的。这个事情如何界定呢,我得先拿夫人举例。夫人是个不错的老师,但是夫人是那种自转型人格。就是她可以成为那种把自己事情做得很不错的,但是相比较传授经验,个人工作可能要更为精通。

简单总结就是,会是一个好老师,但可能不是好师父。

因为在工作中传统意义的师父实际上是不多的,因为人与人之间关系会变得更为简单,尤其是90后逐渐成为基层主体,90后的认知更为独立,所以说没人会说你带过我,我就得非常客气。而且对于90后来说整体来看,并不是喜欢那种虚假牌面的人。

还有一种呢,属于焦点型人格。这种人格会比较自我,需要关注。他们对关注的需求更为强烈,这种人我倒是见得不多,就算我找过好几份的工作,还没有遇到那种控制欲极强,表演性非常强的人。有没有,自然是有的。这种却不太方便举例,因为这种被举例更像是贬低。

我并不贬低任意一种人格。我今天还是想仔细的说说渲染型人格。

我思前想后,用了渲染这两个字,更多的原因是,在我看来一个人对周边人产生影响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造成的,由浅至深,就好像是渲染画那样,并非力透宣纸,而是慢慢的影响。渲染型人格会格外在意身边人的反馈。渲染型人格需要被认同,更重要的是需要被需要。

这句话有一点点拗口。其实就是这类人需要被身边的人需要,并非必需,但是要成为刚需。这类人会情不自禁的去教别人东西,却又不喜欢抢风头,不强势,却也想留有姓名。

这类人绝对不是那种坏人,因为这类人的需求比较简单,而且更多时候并非是强烈需求。有些时候絮絮叨叨,有些时候也沉默寡言。

让我印象比较深的应该是余先生,余先生是学社会学的,在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里,他觉得自己是那种喜欢带着身边人变的更好的人。

实际上带动身边人变得更好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虽然老话常说苟富贵勿相忘,但是实际上富贵之后,不忘初心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而且一个人的成功自然是跟着自身努力有着莫大的关联,在成功之后,是会有一部分人觉得这成功是属于自己的努力的。

但是渲染型人格有一个好的地方在于,很多时间里渲染型人格不争不抢。如果你记得我,那我们就一同努力,如果你不记得我,也只是生命中多的一个过客。

但是渲染型人格会有一个极大的缺漏。就是社会地位。

像我经常讲的,如果说老六是个社会名人,年入十万,家喻户晓,放个屁都有狗仔来闻闻猜我吃了什么,那我说什么肯定有人会学着效仿;如果说老六是个业界名流,到处讲课,出场费高达三位数,无论我说的有理没理都会有人信。

就像我之前去玩剧本杀里当时的角色,叫做占星师。他自然是不会占星的,但是他会汲取身边信息加以分析,然后直击要害,从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说白了就是渲染型人格需要一定的话语权,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件事便是渲染型人格最大的矛盾点。因为渲染型人格并非是那种极其顶尖的天才,但是极其顶尖的天才如果能在渲染型人格手下得到一些指点,那便是会平步青云,这也就是老话所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里面的伯乐。

实际上识人知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并非每个人都能做的很好。很多人希望通过评价得到关注,有的人通过自己的浮夸状态成为焦点。那渲染型人格只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认知经验,带给其他人一点点不一样的光明。

要不,怎么叫做渲染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