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人才管理之道》:华为33条方法论,对企业及职场人有什么帮助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而众智则无畏于圣人”。
树子漂流记
正文:3840字
预计:小长文
2013年年底,刚入职公司不到1个月,那时我才24岁,被公司调派去印度洋岛国——科摩罗。
来到这里,我有一个使命:开展海缆项目,改变这个人口只有80万的岛国,改变它“与世隔绝”的状态。
到达宿舍后,感觉自己仿佛从文明跌入“原始社会”。刚准备报平安,叫了一声“妈”,信号就中断了。这里房屋年久失修,设施破旧,没有水也没有电,极度缺乏蔬菜和水果。每天只有一两个小时有电,信号极差,在科摩罗基本处于“失联”状态。
吃完一顿饭,对科摩罗了解更多,发现这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设备极度落后、疟疾和登革热肆掠的国家。
在科摩罗的职业生涯就这么开展了,当时西方厂商垄断了科摩罗通信市场,谈业务,客户并不买账。
刚来时,约见客户的CEO都不愿意见我,有次在客户门口从下午等到凌晨一两点,说着不灵光的英语,夹杂英语,客户看了一眼就走了,没有给坐下来谈的机会。
作为岛国,几个岛之间的交通工具,是9座螺旋桨小飞机和冲锋舟。
有次陪客户考察站点,遇雷暴,飞机螺旋桨一度停了,急速下坠,幸好后来安全降落。这次客户终于签署合同。后来暴风雨也经历很多,刻骨铭心地感悟到生命可贵(现在少有人会有这样的体悟吧)。
这些年,在科摩罗经历3次总统大选,对接过客户6任CEO,真是,“流水的客户,铁打的我”。
经过几年的努力,项目获得成功,科摩罗加入“地球村”,来这里再也不会“失联”。科摩罗政府要员在公共场合骄傲地宣告:“科摩罗是印度洋第一个拥有4.5G的国家”。
以上讲述的这个故事,来自于一篇网上爆红的文章《一人一厨一狗》,是华为新员工,孤身前往小岛国开展业务的真实经历,也是我最近读的《华为人才管理之道》中的一个片段。
华为新员工的这段经历背后,藏着华为人才管理的底层逻辑。
《华为人才管理之道》的作者陈雨,曾任职华为,先后在华为集团总部及多个海外市场代表处任职,负责海外市场拓展。她任职的14年中,见证或参与了华为多个组织和业务的变更,推行了人资资源组织变革等项目,有丰富的组织变革管理和人才管理经验。
说来华为这家公司的管理机制真的“狠”,一般人待不下来,留下来的,都是“烧不死的凤凰”。
《华为人才管理之道》一书中,作者陈雨从华为人才管理战略、人才管理实践到干部管理实践三大方面,浓缩讲述了华为人才管理的底层逻辑,方法论很体系,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工具和实例,方便理解和消化。
看完真的体会到,“华为的强大毋庸置疑,一家企业强大与否,不在于他收入高低,也不在于它是否是世界500强,而在于他能不能聚集全球顶尖人才为其所用。”
今天我们3个方面,一起来盘一下华为这家公司“秘密”。
第一,学习华为,如何管理人才?
第二,华为x条方法论,揭秘如何管理干部团队?
第三,盘点华为管理工具。
“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的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任正非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企业之强在于强人”。早在20年前,《华为基本法》就提出了“人才资本优先增长”的主张,华为重视人才的挖掘和管理,看下图数据相信你也能明白,基本每年都是这种差距。
我盘点了华为的人才管理方法论:
华为管理哲学:人力资本的增值目标优先于财务增值目标。
核心价值观:“以奋斗者为本”,管理者花经历在人才引进、培养、配置、激励等工作上。
重视人才需求:高薪资保障自己和家人幸福,公司目标远大提供奋斗意义,创造性工作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
把人才管理放在战略地位,将人才管理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业务发展与人才管理动态匹配,提前布局业务,提前储备人才。
优秀的资源部署在最需要的地方,导向“冲锋”“千军万马上战场”。
放眼全球,广纳人才,利用全世界的人才;建立战略能力中心,战略资源聚集地区。
坚持人才贡献大于成本;每年坚持做一定比例的不合格调整。
集体奋斗:“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用人所长:不拘一格降人才,责任结果导向,看人长处(人才缺点和优点同样突出)。
坚持公开、公正的选拔,给所有人公平的机会,决不允许徇私舞弊。建立价值评估体系和分配制度。
建立自己的内部人才市场,双向选择,支持员工在全产业链内流动。
不虚席以待合适的人才到岗,先立后破,小步快跑,在岗位实践中成为符合要求的人才。
打破平衡,按贡献拉开待遇差距,最大范围保留优秀人才。
不同发展时期,用不同类型的人人才。华为初期,偏好有“进攻精神,群体奋斗意识”的人;扩张期,从“主战场”选中“主战人员”,选择能出成绩的人;华为站在行业领先地位,需要进入“无人区”探索,偏爱大批能创新,敢于探索和突破的青年人才。
不惜代价,不计成本的引入业界高端人才。行业大调整、竞争对手业务下滑或兼并收购,抓住机会吸纳行业优秀人才。华为骨干外派学习,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招揽人才。
让在岗者有压力”。每个岗位,都会有3~4个,满足任职资格的备选人才,一旦出不了成绩,马上被替换。“狠”起来连CEO和董事长都实行轮岗,从上到下,充分体现没了谁华为都能转。
任正非提到,领域中的颠覆者往往都是外行。在消费业务方面,华为通过构建1:1:1(内部专业人员:外部业内人士:应届毕业生)的混凝土组织,形成强有力的“混合兵种”。
总结核心:全局观,战略地位,早布局多备胎。人力资本优于财务资本,自建人才市场,人才“之”字流动,搭建标准化、体系化流程。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而众智则无畏于圣人”。
在华为这样拼搏的公司,适合想要拼搏的年轻人;如果想要铁饭碗,那是不可能的。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需要做到长期奋斗才不会被淘汰,这一核心价值观,果然不是口号。
同样也盘点了干部管理方法论:
“炸开”人力金字塔塔尖,各层级中建立金字塔,保证每个层级都有优秀人才。
干部能上能下是常态。高级干部岗位下调的人员,通过新的成绩,证明自己,支持走向更高岗位。
在实践中选拔和淘汰干部。华为组织新陈代谢法:末位淘汰(分层淘汰10%)、集体辞职、干部任期制,都是一种温和的新陈代谢方式。
干部绩效落后,降职撤职,连带强制执行薪酬调整。
干部选拔实行“三优先原则”:
一是优先从成功团队中选拔干部,
二是优先从主攻战场、一线和艰苦地区选拔干部;
三是优先从影响公司长远发展的关键事件中考察和选拔干部。
新干部,多看优点,少看缺点,先给机会,以机会促成长。
“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郡”,从成功实践中选举干部。
成功的项目,华为强调“出成果就要出干部”,任正非提出:“打下山头的人里,终究有一个人可以做连长”。
积极探索并实施时间单位计划等长期激励优化机制,避免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带来的“一朝获得、一劳永逸”的弊端。
任正非认为,茶壶虽可以煮饺子,但倒不出来、吃不到,那就不算能煮饺子。一个人的能力再强,若是发挥不出来,他也还是庸人一个。
专家和干部“之”字形成长,永远远离舒适区。学习美国海军在晋升舰长之前,会反复进行上下、平行调度,所呈现的波浪式流动与汉字的”之“字相仿。借鉴美国培养舰长的方法,培养公司人才。
干部管理三权分立。通过权力的分层,授权把一份任命权下放给各层管理者,既能提升效率,又能通过分权和制约保证任命的质量。
干部战略后备机制。
战略预备队,不仅包括市场体系,也包括研发、财经、管理、供应链体系。大量干部输送到一线,给予前方干部危机感,促进努力实干;人才流动,给予组织活力。
战略预备队中前20~30%的人,会被直接编成小组。
空投到全球各个项目中和当地团队合作作战,作战成功以后,当地团队会评定这部分人才的表现,公司重新分配工作,新工作岗位的代表处、地区部给他们创造机会,按照结果责任结果评定其职级。
自律永远是低成本的管理,各级干部应把干部8条作为座右铭(看书)。
“灰度原则”:适当和谐,适当妥协,不是懦弱,而是以退为进。
总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坚持上下左右的管理干部流动,看似“狠心”,实则明智。没有永远的舒适区, 会被“逼”着一直拓宽能力范围和发展边界,最终产出成绩,我觉得这点值得学习。
“种下思想,收获行为;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命运”。 《华为人才管理之道》
盘点书中提到的几篇经典文章和著作
《致新员工书》——烧不死的鸟是凤凰!
《钢铁是怎么练成的》
《消费者BG粮食包管理高阶方案(试行)》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总纲》——《华为基本法》公开讨论稿
《任正非:在理性与平实中存活》
《任正非: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破楼兰誓不还》
《任正非:从泥坑里爬起来的人就是圣人》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2.盘点管理工具
PDCA管理法——我们老板建议我们按照PDCA法工作。
STAR法则——应用场景极多,算是一种思维盘点的方式。以下是书中面试的应用场景。
“学华为,不是学华为的今天,也不是学华为的过去,而是学适配自己使用场景的内容”。《华为人才管理之道》中讲述的各种管理办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企业,也不一定适应于企业当前状况,所以学习华为人才管理,不能管中窥豹。
单纯的复制实践,而缺少系统的设计和各项基础条件的支持,很容易走偏,要像书中所说,“精其道,明其术”,掌握底层逻辑,我觉得这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