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世界文化遗产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在战火中轰然倒下。它,因我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玄奘都曾去瞻仰过而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阿富汗,是中国的西大门,是我们的陆路传统邻国,唐代时还是我们西域都护府的重点管辖区域。巴米杨,让世界警醒:阿富汗,不是如今的炮火连天,满目疮痍,千疮百孔。位于“世界的十字路口”的它,古代文明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五世纪,曾经是那样地辉煌璀璨。阿富汗的国家博物馆设立于1919年,在1924年就正式对外开放,当时的馆藏就有十万余组。2003年,时任博物馆馆长的马苏迪促成了博物馆馆藏珍宝的“全球巡展”。2020年,在香港结束了最后一站的展出返回祖国。这场令人唏嘘的漫漫护宝逃难路历时17载,走过了十多个国家,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博物馆、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中国故宫博物院、中国敦煌研究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馆,中国诸多大城市均有展出。全球观众被这些宝物惊叹,折服。2018年4月,我在成都与它们幸遇。记得那次展陈时间从当年的2月一直到5月,算得上是一次为期比较长的展览。我预约观展已是4月底,那天等候进展馆的人群依然在成博的大门前排出了一条长长的龙队。231件(套)展品出自四个遗址: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中译为艾哈农)、蒂拉丘地和贝格拉姆,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化遗产充分显现了古代多重文明的互融交汇。
阿伊哈努姆神庙遗址出土的“二神驾车图像饰板”,公元前3世纪。专家解释它是镶嵌在一个物件上的装饰板,底板是银质的,上面的镀金图案有一架马车,两头狮子,一个戴希腊风格帽子的自由女神西布莉,一个是有翼的胜利女神尼姬,上方是希腊的太阳神和月亮神。说的是一头狮子牵引着西布莉神去献祭的故事。西布莉神和尼姬神是希腊文化的,马车则是西亚式的,代表的是西亚文化。可见,这块饰板是希腊文化和西亚文化交融的物证。遗址,是1961年阿富汗国王默罕默德﹒萨米尔汗在打猎时,在阿伊-哈努姆意外发现的。看到的希腊柱石、科林斯柱头引起了他的注意。后经法国考古队调查,此处遗址正式确认为希腊化遗址。,这个地址代表希腊城邦文明在中亚地区的重要发现,事件本身的意义已经改变了阿富汗的历史。
重要出土地的贝格拉姆遗址,发现的两个密闭的房间,被认为是一座罗马商栈遗址。里面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制作水平高超的器物,有青铜器,叙利亚和埃及的玻璃器,中国的丝绸和漆器,石膏艺术品,印度的骨雕和象牙雕,佛教题材的雕像等。在成都的展览突出了四川与阿富汗在历史上的联系。西汉司马迁《史记》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到达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时,见到产自四川的蜀布和邛竹杖。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四川的先民与阿富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已开始跋涉千山万水,进行着早期的商贸交易。张骞出使西域后,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东西联通,古人通过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将丝绸、漆器等商品销往包括阿富汗在内的西域各地。阿富汗文物的全球巡展,让世界重新认识了阿富汗。人们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们博物馆前一块石碑上的铭文的含义:“若它的文化得以延续,那这个国家就不会死亡”。
作者简介:阙惠玲,女。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干部。宜昌市作协会员,市美协会员,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