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又出巡了(七)
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清世宗皇帝第四子,雍正十一年封和硕宝亲王,雍正十三年八月嗣位,次年改元乾隆,在位六十年。史称高宗。他六下江南。六次巡幸五台。六次东巡山东。四次盛京谒陵。一次西巡河南嵩洛。他出巡次数最多的就是北上围场木兰秋狝,他在位六十年秋狝大典参加了四十次。小编查阅了《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 、《乾隆朝起居注》等资料,以康熙出巡为主线编辑整理了《乾隆皇帝又出巡了》,以供大家欣赏。
乾隆七年。壬戌(1742)。正月,奉皇太后幸圆明园。二月,谒泰陵。三月,以旱求雨。四月,准噶尔贡使吹纳木喀入见。五月,定雩祭典礼。八月 ,举行仲秋经筵;南苑行围。九月,谒东陵。十一月,定《宫中现行则例》。
太和殿
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弘历三十一岁)。
春。正月。辛酉朔(初一日)。上诣奉先殿行礼。诣堂子行礼。
○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诣寿康宫。庆贺皇太后礼成。御太和殿。受朝。作乐宣表如仪。
○诣大高殿、寿皇殿、行礼。遣官祭太庙后殿。
○御乾清宫、赐宗室王公等宴。奉皇太后幸重华宫侍宴。
○乙丑(初五日)。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丁卯(初七日)。上诣奉先殿行礼。
○戊辰(初八日)。享太庙。遣和亲王弘昼恭代行礼。遣官祭太岁之神。
○辛未(十一日)。祈谷于上帝。上亲诣行礼。诣大高殿行礼。奉皇太后居长春仙馆。诣恩佑寺、安佑宫、行礼。幸圆明园。奉皇太后幸奏三无私殿。进茶果。
○癸酉(十三日)。上奉皇太后幸同乐园。侍早晚膳。复奉皇太后幸山高水长。至乙亥(十五日)皆如之。
○甲戌(十四日)。上御奉三无私殿。赐宗藩宴。
○乙亥(十五日)。上御正大光明殿。赐朝正外藩。
○丙子(十六日)。上奉皇太后幸同乐园。侍早晚膳。至癸未(二十三日)皆如之。
○御正大光明殿。赐大学士尚书等宴。奉皇太后幸山高水长。至己卯(十九日)皆如之。
○辛己(二十一日)。谕大学士等。朕于二月初二日恭谒泰陵。一切应行事宜。各该衙门备办。
○甲申(二十四日)。上诣长春仙馆。问皇太后安。奉皇太后居畅春园。
○乙酉(二十五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谕。朕此次恭谒泰陵。著怡亲王、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在京总理事务。
○丙戌(二十六日)。谕曰。直隶总督高斌、到任伊始。正料理地方事务之时。朕此次谒陵。高斌不必前来接驾。
○己丑(二十九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乾隆七年谒泰陵路线图
二月。辛卯朔(初一日)。
○壬辰(初二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上启銮谒泰陵。驻跸黄新庄。
○癸已(初三日)。吏部议准、直隶总督高斌奏称、热河一带。旗民杂处。设有理事同知。与承德州分管。地广事歧。瞻顾辗转。多至盗扬伤变。甚或厅袒旗人。州偏民户。请裁知州。改设满缺理事通判。移驻喀喇河屯地方。治西南。同知移驻州署。治东北。以滦河为界。均归热河道辖。并裁州同、州判、吏目、改为三巡检。分驻要隘。从之。是日驻跸半壁店。
○甲午(初四日)。驻跸五里河。
○乙未(初五日)。上诣泰陵。未至碑亭。即降舆恸哭。步入隆恩门。诣宝城前行礼。躬奠哀恸。王以下文武大臣官员随行礼。具摺遣太监诣皇太后宫问安。是日、驻跸五里河。
○丙申(初六日)。驻跸半壁店。
○丁酉(初七日)。驻跸黄新庄。
○戊戌(初八日)。上幸南苑行围。是日驻跸南苑。至辛丑(十一日)皆如之。
○已亥(初九日)。上具摺遣太监诣皇太后宫问安。
○庚子(初十日)。上诣永慕寺行礼。
○壬寅(十二日)。上自南苑还宫。
○乙已(十五日)。春分。朝日于东郊。上亲诣行礼。
○丙午(十六日)。上御乾清门听政。
○戊申(十八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幸圆明园。
○辛亥(二十一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壬子(二十二日)。皇后千秋节。奉皇太后懿旨。今年停止行礼筵宴。
○乙卯(二十五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先农坛
三月。庚申朔(初一日)。清明节。上诣恩佑寺、安佑宫行礼。
○辛酉(初二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还宫。
○癸亥(初四日)。上耕耤。诣先农坛行礼。更服。至耤田所躬耕三推。复加一推。御观耕台。命庄亲王允禄。裕亲王广禄。和亲王弘昼。各五推。吏部侍郎蒋溥。户部侍郎三和。礼部尚书三泰。兵部尚书任兰枝。刑部尚书来保。工部侍郎索柱。副都御史德尔敏。通政使五龄安。大理寺少卿卢承纶。各九推。毕。顺天府府尹。率农夫终亩。赏赉耆老农夫如例。
○乙丑(初六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幸圆明园。
○已已(初十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庚午(十一日)。上御勤政殿听政。
○癸酉(十四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丁丑(十八日)。上诣恩佑寺行礼。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戊寅(十九日)。上幸山高水长。演耕。
○壬午(二十三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丙戌(二十六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戊子(二十八日)。上诣黑龙潭祈雨。祭昭灵沛泽龙王之神。
夏。四月。庚寅朔(初一日)。享太庙。遣和亲王弘昼恭代行礼。
○准噶尔使臣吹纳木喀等入觐。谕曰。尔台吉噶尔丹策零奏章。朕已入览。令尔口奏之语。朕之大臣、亦悉以闻。前噶尔丹策零、以其父故。屡恳赴藏熬茶。朕廷臣议应勿许。朕特施恩。念其为父讽经。尊崇黄教。本属善事。降旨允之。复遣大臣官兵护送。助以牲畜口粮。乃尔使齐默特等、既至东科尔。惟以贸易为事。迁延数月。并不进藏。遽欲还部。朕之大臣、屡谕不听。始以奏闻。朕时在木兰降旨。此系噶尔丹策零奏恳之事。若等何得擅还。或其来时、噶尔丹策零、本如此授意。则嗣后复欲遣人进藏。决不允行。令朕之大臣、再三开示。若等执意起程。想此意定出自噶尔丹策零。不然。虽弹丸小部落。必无使臣不遵主命之理。即如尔等此来。除噶尔丹策零所嘱外。可任意增一词乎。汝至肃州即返、可乎。既乞往藏。半途而还。更造为种种不根之语。欲变易成规。非故滋事乎。汝谓奏疏中、并无傲慢。朕大臣等、悉能通汝等语言。汝岂能隐匿乎。朕为天下共主。已许尔息兵。断不因此遽复兴兵。汝等若有妄举。亦听之而已。此次噶尔丹策零所奏。与汝口奏互异。朕实不解。诸事难以定夺汝明记朕旨。详谕噶尔丹策零可也。旋据吹纳木喀奏称、噶尔丹策零、竭诚输恳。奏章所载。乃中外言语不同之故。实非傲慢。至齐默特进藏熬茶。据云以奉旨巡视科卜多。为守卡人拦阻。半道空还。噶尔丹策零疑惑不信。令使臣等前来剖晰等语。又谕曰。汝称噶尔丹策零、不信齐默特、故来具奏。今奏中何无此语。进藏熬茶。本噶尔丹策零、最切要事。当遣可信之人。奈何委之齐默特伊等还时、降旨甚明。今汝等纵仍欲进藏。亦应候朕再降旨允行。然后得往。岂容竟自主张。但以道由噶斯为词乎。噶斯岂汝等境内乎。抑闻朕前谕难以再请。姑以此含糊尝试乎。原议巡视科卜多。并无许入卡伦内巡视之语。去年尔人不言巡视科卜多。直入布延图卡伦。至喀勒占和硕卡伦。朕之大臣、始禁止之。朕所遣略地之人。有越阿尔台、巡视尔卡伦以内之地者乎。此事已明示蟒鼐矣。尔等岂不知之。至来京贸易者。不得由绥远城。亦与哈柳定议。尚未经行一次。遽欲更张可乎。噶尔丹策零、此次所奏。言词不伦。左右支吾。殊非和好之道。朕业已降旨息兵汝又称实无傲慢之意。朕亦不介怀。如果诚心恳乞。俟再遣使来。此次姑无庸议。朕另有敕书。付汝赍去。吹纳木喀又奏称、前齐默特还。并不以大皇帝谕旨。告知噶尔丹策零。是以众心怀疑。此来何敢妄奏。进藏一事。在噶尔丹策零、最为切要。伏祈恩允。又谕曰。此事不得允行之故。噶尔丹策零、亦所明知。况人数日期。俱未议定。朕即欲加恩。岂可令我护送官兵。先劳守候乎。天时近暑。汝等可作速起程。朕已谕我大臣、为汝等办理矣。
○辛卯(初二日)。上御勤政殿听政。
○壬辰(初三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上还宫。
○甲午(初五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幸圆明园。
○乙未(初六日)。上奉皇太后御长春仙馆。
○丁酉(初八日)。上奉皇太后幸同乐园。
○戊戌(初九日)。上诣长春仙馆问皇太后安。奉皇太后还畅春园。
○已亥(初十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甲辰(十五日)。月食。赐准噶尔台吉噶尔丹策零敕谕曰:尔奏中谓前此兴戎。衅非由尔。又谓使臣傅鼐前来。事非得已。追论旧事。为此非分大言。又谓奉大皇帝谕。遣人巡视科卜多。为守卡人拦阻。遣使往藏熬茶。留数月不遣。半道空还。定议至京贸易。绕道力疲。不能前进。嗣后须取道噶斯。伏祈睿鉴。夫兴戎起衅。实由尔国。前谕已明。额尔得尼招大捷之后。方行遣使。我大国有何不得已而出此耶。渎理前说。意果何为。岂又欲借端生事乎。朕为天下共主。业已降旨息兵。岂肯食言。尔欲起衅。朕亦不禁也。定议巡视科卜多。有巡视卡伦以内之语乎。尔人由布延图、直至喀勒占和硕卡伦。朕始禁阻。朕之人有过阿尔台、至尔之卡伦。内巡视者乎。其事虽小。然屡违定约。岂合于和好之道。朕允尔赴藏熬茶者。亦鉴尔至诚。故遣官护送。预备牲畜。尔人至东科尔数月。惟图贸易。不思进藏。竟自还部。谁为阻止乎。始欲阻止。何如不允尔奏之为愈也。且齐默特欲还。朕降旨询问。或来时噶尔丹策零嘱尔。或出尔等之意。倘出噶尔丹策零。则彼亦一绝无信行之人。嗣后岂容复请乎。今即复欲进藏。亦必恳朕降旨。始可遵行。如何遽作前去之计。惟以道出噶斯为请。况人数日期。俱在未定。岂有令朕之大臣官弁。虚糜廪饩。先劳守候乎。以此问吹纳木喀、据称噶尔丹策零。实不知始末如此。因不信齐默特语。始令我等前来问明。并输诚意。乞大皇帝施恩。一切朕已明谕吹纳大喀。至贸易之事。本与尔使哈柳定议。并未遵行一次。如何又欲更张。请取道噶斯乎。此次尔所陈奏。不合事理。念尔亦未深知。将奏请之事。暂行停止。令吹纳木喀、传谕于尔。敕书亦令赍往。随敕赏各色缎十端。磁器十件。大缎六端。
○乙巳(十六日)。上御勤政殿听政。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奉皇太后御长春仙馆。
○丁未(十八日)。上诣长春仙馆问皇太后安。
○戊申(十九日)。上奉皇太后还畅春园。
○已酉(二十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甲寅(二十五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丁已(二十八日)。上御勤政殿听政。
○戊午(二十九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雩祭典礼-古代求雨的祭祀。雩祭即祈雨。殷墟卜辞中有许多以舞求雨的记载,雩就是求雨的专祭,殷商已很流行。雩祭之礼,天子、诸侯都有,天子雩于天,称为“大雩”。
五月。已未朔(初一日)。日食。
○壬戌(初四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奉皇太后御长春仙馆。
○癸亥(初五日)。上奉皇太后还畅春园。
○甲子(初六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己巳(十一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癸酉(十五日)。定雩祭典礼。大学士等会同礼部议覆。御史徐以升奏称、本朝礼制具备。惟雩祭尚未设有坛壝。请于京城内择地建立雩坛。仿古龙见而雩之礼。每岁届期致祭一次。偶遇亢旱。即于此望告狱渎山川诸神。以祈求雨泽。其有久雨求霁之处。请照祭法雩宗祭水旱之例。亦于雩坛致祷。若僧道讽经。考诸往制。似可停止。至直省府州县。亦应并设雩坛等语。查唐时雩祀于南郊。后行雩礼于圜丘。其制斟酌尽善。请仿唐制。嗣后孟夏龙见。择日行常雩礼。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列祖配享。四从坛从祀于下。前期礼部奏请皇上亲诣行礼。或遣亲王行事。孟夏后旱。则祈天神、地祇、太岁坛。次祈于社稷坛。次祈于太庙。皆七日一祈。不雨、或小雨不足。还从各坛祈祷如初。旱甚。乃大雩。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先经祈祷太庙。既已虔告列祖。此次不设配位。仍设四从坛于下。雨足则报祀。或已斋未祈而雨。及所曾经祈祷者。皆报祀。斋期祭品。俱如常仪。再查会典开载。以岳镇海渎山川之神为地祇等语。是地祇坛内。已有四海。不必同日另行望祭。又考古大雩。用舞童二佾。衣元衣。各执羽翳。歌云汉之诗。今读皇上仿云汉诗体。制雩祭乐章。圣念恳诚。宸章剀切。亘古未有。应请宣付史馆。应用舞童十六人。衣元衣。为八列。各报羽翳。终献乐止。赞者赞。舞童歌诗。舞童八列。按舞而歌。歌毕。乃望燎。舞童令掌仪司、选声音清亮者演习。应用羽翳。照周礼皇舞之式制办。其舞衣舞羽。俱交内务府成造。余仪与孟夏常雩同。再除上帝、社稷、宗庙、太岁坛。俱旧有乐章外。惟神祇坛向无乐章。应交律吕正义馆撰拟。至久雨祈晴。前代皆无禜祭雩坛之礼。请仿春秋左传代鼓用牲于社。及文献通考禜祭国门之礼。但伐鼓用少牢、禜祭于京师国门。仍雨不止。则代鼓用牲祭于社。无庸于各坛祈祷。其僧、道、建坛讽经。实非古制。应如所奏。停止设坛。仍令僧录司僧官、道录司道官。遇斋戒致祭之日。分派僧、道、于显佑宫等五庙。诵经祈祷。礼部分派司官查看。至各省州县置耕耤田。其中皆设有坛。亦令孟夏择日行常雩礼。或旱、每七日致祭。但不得用大雩礼。亦不必另设雩礼。若京师雨旸偶愆。皇上于大内祈祷。其专承祈祷之官。天神、地祇、社稷、太岁等坛。各遣王大臣一人。太庙、上帝、遣亲王一人。在京陪祀各官。一体斋戒行礼。皇上如亲诣圜丘。王以下皆陪祀。得旨。是。依议。御制雩祭乐章。曰。瞻彼朱鸟。爰居实沈。协纪辨律。羽虫徵音。万物芸生。有壬有林。有事南郊。陟降维钦。瞻仰昊天。生物为心。一章维国有本。匪民伊何。维民有天。匪食则那。蝼蝈鸣矣。平秩南讹。我祀敢后。我乐维和。鼍鼓渊渊。童舞娑娑。二章自古在昔。春郊夏雩。曰惟龙见。田烛朝趋。盛礼既陈。神留以愉。雷师阗阗。飞廉衙衙。曰时雨旸。利我新畬。三章于穆穷宇。在郊之南。对越严恭。上帝是临。茧栗量币。用将悃忱。惴惴我躬。肃肃我心。六事自责。仰彼桑林。四章权舆粒食。实维后稷。百王承之。永奠邦极。惟予小子。临民无德。敢懈祈年。洁衷翼翼。命彼秩宗。古礼是式。五章古礼是式。值兹吉辰。玉磬金钟。大羹维醇。元衣八列。舞羽缤纷。既侑上帝。亦右从神。尚鉴我衷。锡我康年。六章惟天可感。曰惟诚恪。惟农可稔。曰维力作。恃天慢人。弗刈费获。尚勤农哉。服田孔乐。咨尔保介。庤乃钱镈。七章我礼既毕。我诚己将。风马电车。旋驾九阊。山川出云。为霖泽滂。雨公及私。兴锄利甿。亿万斯年。农夫之庆。八章。
○乙亥(十七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还宫。
○戊寅(二十日)。夏至。祭地于方泽。上亲诣行礼。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幸圆明园。
○壬午(二十四日)。上御勤政殿听政。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丁亥(二十九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祈谷坛
六月。戊子朔(初一日)。
○辛卯(初四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上还宫。
○壬辰(初五日)。上御太和殿视朝。文武升转各官谢恩。幸圆明园。
○乙未(初八日)。上奉皇太后御长春仙馆。至丁酉(初十日)皆如之。上御勤政殿听政。
○戊戌(十一日)。上诣长春仙馆问皇太后安。奉皇太后还畅春园。
○己亥(十二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甲辰(十七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乙巳(十八日)。又议奏、嗣后大祀圜丘坛、祈谷坛、方泽坛、如遇皇上亲诣行礼。应于别殿斋戒二日。斋宫一日。或遣官恭代。亦诣坛斋宿。其朝日、夕月、先农等坛、均系中祀。致斋二日。如遇皇上亲诣行礼。亦祇于别殿斋戒。得旨。是。依议。
○丁未(二十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戊申(二十一日)。上御勤政殿听政。
○壬子(二十五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癸丑(二十六日)。大学士等遵旨议奏、谨考礼记大雩帝。郑康成注曰。雩祭、谓为坛南郊之旁。雩五精之帝。配以古帝也。杜佑通典曰。建巳月、雩五方上帝。其坛名曰雩祭。是自汉而下以逮于隋。雩坛皆祀五方帝。而非祀昊天上帝也。唐书礼仪志。高祖武德初、定令每岁孟夏之月。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开元礼亦同。宋史礼志。凡孟春祈谷。孟夏大雩。皆于圜丘。至神宗元丰四年。更立雩坛于圜丘之旁。未几而废。明洪武以后。雩祀无常仪。至嘉靖十一年。始建崇雩坛于圜丘坛外、泰元门之东。亦一举行而罢。今坛已久废。仅存基址。查历代雩坛规制。地基既狭。坛壝亦卑。其视圜丘。大约减三分之二。若祀昊天上帝。则礼近于亵。且查圜丘礼成。上帝神牌。敬藏于皇穹宇。今崇雩坛原无别殿。可以安奉神牌。即欲更建。而外坛壝墙之内。亦限于地。实难措置。嗣后举行雩祭。似宜仍在圜丘。不必更建雩坛。从之。
○乙卯(二十八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上还宫。
秋。七月。戊午朔(初一日)。享太庙。上亲诣行礼。诣大高殿行礼。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幸圆明园。
○己未(初二日)。谕、前因修理三陵工竣。敕诸王大臣定议。拟于乾隆四年秋间。前往恭谒。后因畿辅地方歉收。沿途豫备粮草等物。百姓不无滋扰。曾降旨、俟丰收之年。再行前往。今奉皇太后懿旨欲谒祖陵。意甚诚切。朕于明年秋。恭奉皇太后。敬诣祖陵行礼。所有一切应行事宜。著满洲大学士等、总理行在事务王大臣等、会同各该管处议奏备办。
○壬戌(初五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丙寅(初九日)。上御勤政殿听政。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戊辰(十一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壬申(十五日)。中元节。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上诣恩佑寺、安佑宫、行礼。
○癸酉(十六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丁丑(二十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壬午(二十五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癸未(二十六日)。上御勤政殿听政。
○乙酉(二十八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文华殿
八月。丁亥朔(初一日)。祭先师孔子。遣和亲王弘昼行礼。
○戊子(初二日)。祭大社、大稷、遣諴亲王允秘恭代行礼。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奉皇太后御长春仙馆。
○己丑(初三日)。上诣长春仙馆问皇太后安。
○庚寅(初四日)。上奉皇太后幸同乐园。自是日至壬辰(初六日)。皆如之。
○辛卯(初五日)。遣官祭关帝庙。遣官祭昭忠祠。
○癸已(初七日)。上奉皇太后还宫。诣大高殿行礼。诣皇太后宫问安。
○甲午(初八日)。以举行仲秋经筵。遣官告祭奉先殿。传心殿。谕:今日举行经筵典礼。礼部据向例、以天雨奏请改期。朕思魏文侯将出猎、而雨。左右不欲行。文侯曰。吾已与虞人期矣。岂可无一期会哉。乃往。身自罢之。夫田猎之娱。尚不以遇雨失期。况经筵大典。业经祭告。自应举行。但执事诸臣。例应在丹墀内排班行礼。未免沾湿。著穿雨衣排列。驾到。即入殿进讲。讲毕。即奏礼成。其阶下行礼。殿内赐茶诸仪。俱著停止。嗣后凡遇雨。俱照此例行。
○上御文华殿。讲官三泰、陈德华、进讲论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讲毕。上宣御论曰。天地至广也。民物至众也。而一人一日之间。苟能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斯语也。圣人岂欺我哉。盖天地民物。总不外我之一心。仁。人心也。惟不能存仁。其心已亡矣。是以视天地民物自天地民物。而我自我。于归仁乎何有。然其本性之善固在也。一日克已复礼。其仁即在是。而天下之归仁亦在是。故颜子三月不违。斯三月之间。即是天下归仁。而其余之日月至。其至之时。天下之归仁。亦犹颜子之三月不违而已矣。至于圣人位天地。育万物。何一非此心之流行于宇宙间。而天地自位。万物自育乎。是非以仁为感通之具也。亦非举为仁之效、而蕲人之求仁也。人苟未能克已复礼。则必卜度仁之能感通天下。而以天下归仁焉为仁之效。是心也。即己也。持此己而冀天下之归仁。是犹北辕而适越。吾知其无至之日必矣。讲官雅尔呼达、梁诗正、进讲易经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己也。讲毕。上宣御论曰。易经讲义曰。元亨利贞。天道之常。是惟无恒。所以恒久而不已也。夫四时代谢。二气递嬗。何尝久春而久夏乎。然惟其不恒。是以春恒去而夏恒来。运而不穷。岂非天地之以正而能久耶。所谓正者何。其不己之谓乎。故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是即久于其道也。而大生广生。万物芸芸。孰非易知简能所悠久以无疆者乎。是故天地以正而恒。而天地初不自见其可恒于正。使天地自见其可恒于正。是有恒矣。有恒斯无恒。必恒生而恒灭。恒屈而恒伸。无是理也。是故观天地之恒久。不若观天地之不已。惟其不己。是以恒久。穆穆文王。纯亦不已。是诚希天之圣乎。大学士张廷玉等奏曰。皇上备天德之全。自周旋而中礼。体乾行之健。益悠久以无疆。阐妙蕴于孔颜。得真诠于爻象。臣等敬聆。圣论。实深钦服。礼成。赐讲官及侍班官宴于协和门。
○乙未(初九日)。太宗文皇帝忌辰。上诣奉先殿行礼。遣官祭昭陵。
○丙申(初十日)。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丁酉(十一日)。太祖高皇帝忌辰。上诣奉先殿行礼。遣官祭福陵。
○戊戌(十二日)。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己亥(十三日)。万寿节。上诣大高殿、寿皇殿、行礼。遣官祭太庙后殿。遣官祭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遣官祭显佑宫。东岳庙。城隍庙。诣皇太后宫行礼。
○庚子(十四日)。上御乾清门听政。
○壬寅(十六日)。上奉皇太后驻跸南苑。诣皇太后行宫问安。上行围。是日、驻跸南苑。至丁未(二十一日)皆如之。
○癸卯(十七日)。上诣皇太后行宫问安。
○甲辰(十八日)。上诣皇太后行宫问安。上行围。
○乙巳(十九日)。上诣皇太后行宫问安。奉皇太后至晾鹰台阅围。上行围。
○丙午(二十日)。上诣皇太后行宫问安。上行围。
○丁未(二十一日)。上诣皇太后行宫问安。
○戊申(二十二日)。上奉皇太后自南苑还宫。诣皇太后宫问安。
○己酉(二十三日)。世宗宪皇帝忌辰。上诣奉先殿、寿皇殿行礼。遣官祭泰陵。
○庚戌(二十四日)。上奉皇太后御畅春园。幸圆明园。
○辛亥(二十五日)。秋分。夕月于西郊。遣諴亲王允秘恭代行礼。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甲寅(二十八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乙卯(二十九日)。谕、朕于九月十一日。前往马兰峪。恭谒祖陵。所有应行事宜。著各该衙门先期备办。
乾隆七年谒东陵路线图
九月。丁巳朔(初一日)。
○戊午(初二日)。上御勤政殿听政。
○己未(初三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甲子(初八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奉皇太后幸山高水长。御长春仙馆。
○乙丑(初九日)。上奉皇太后幸同乐园。还畅春园。
○丙寅(初十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丁卯(十一日)。上启銮。谒东陵。是日。驻跸烟郊。
○戊辰(十二日)。驻跸邦均。
○己巳(十三日)。驻跸史家庄。
○庚午(十四日)。上谒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俱未至碑亭。即降舆恸哭。步入隆恩门。诣宝城前行礼。躬奠哀恸。王以下、文武大臣官员。随行礼。是日。驻跸史家庄。
○辛未(十五日)。驻跸官庄。习日亦如之。
○壬申(十六日)。驾幸盘山。
○癸酉(十七日)。驻跸赵家埠。
○甲戌(十八日)。驻跸刘家店。
○乙亥(十九日)。上幸丫髻山。驻跸于家新庄。
○丙子(二十日)。驻跸汤山。
○戊寅(二十二日)。上诣恩佑寺行礼。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幸圆明园。
○壬午(二十六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诣大高殿行礼。上还宫。
丫髻山
冬。十月。丙戌朔(初一日)。享太庙。上亲诣行礼。诣大高殿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
○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幸圆明园。
○颁乾隆八年时宪书。顺天府行乡饮酒礼。
○己丑(初四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上幸西厂子行围。
○庚寅(初五日)。上御勤政殿听政。
○壬辰(初七日)。上幸静明园行围。
○甲午(初九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丁酉(十二日)。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庚子(十五日)。上诣安佑宫行礼。
○辛丑(十六日)。月食。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癸卯(十八日)。上诣恩佑寺行礼。奉皇太后还宫。诣寿康宫、问皇太后安。
○丁未(二十二日)。上诣皇太后宫问安。御紫光阁。阅中式武举骑步射。驻跸瀛台。
○戊申(二十三日)。上御紫光阁。阅中式武举技勇。驻跸瀛台。
○己酉(二十四日)。上御紫光阁。覆阅中式武举射。诣皇太后宫问安。还宫。
○甲寅(二十九日)。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乙卯(三十日)。上诣寿皇殿行礼。
紫光阁-中南海西侧,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
十一月。丙辰朔(初一日)。
○己未(初四日)。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甲子(初九日)。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丙寅(十一日)。上御乾清门听政。
○戊辰(十三日)。圣祖仁皇帝忌辰。遣官祭景陵。上诣奉先殿行礼。
○己巳(十四日)。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壬申(十七日)。上诣皇太后宫问安。大学士等奏、南郊大典。皇上前期诣斋宫。请御凉步辇。得旨、是。著该部议奏。寻议奏、臣等伏思礼莫重于郊祀。仪莫盛于车旗。今蒙皇上特允大学士等所请。冬至前一日。御凉步辇诣斋宫。次日飨祀南郊。动合古礼。肃将明禋。诚千载一时盛典也。谨遵旨酌定仪节。恭呈睿览。本月二十五日。銮仪卫使、督所属将卤簿大驾。全行依次陈设于午门外。奉辇官校、进凉步辇。至太和门阶下祗候。不陪祀王以下各官。俱朝服于午门外跪送。本日巳刻。太常寺堂官、恭请皇上乘礼舆。出太和门。降舆升辇。銮仪使奏请发銮驾。警跸。午门鸣钟。十大臣前引而出。驾发之后。侍卫随从诸臣。照例于应乘马处乘马。左右翊护。近辇随行。随至南郊。由西天门入。至昭亨门外降辇。入黄幄次少憩。前引十大臣、对引官、恭导皇上由昭亨左门入。至内壝。遂引至圜丘。视坛位。原派出之分献大臣、分诣神库视笾豆。神厨视牲。毕。十大臣、对引官、仍导引由御路出。至升辇处升辇。诣斋宫。从祀各官。蟒袍补服。分翼排列。于斋宫门外迎接。候皇上降辇。升礼舆。入斋宫。是夜。严更宿卫。警跸环巡。交兵部会同各该衙门办理。次日大祀。从祀太常寺堂官。遵奉谕旨。于日出前五刻请驾。乘礼舆。出斋宫门外升辇。至铺设棕荐处降辇。前引十大臣。赞引官。对引官。恭导皇上入更衣幄次。俟安奉神位毕。礼部太常寺堂官。奏请皇上具礼服。出幄次。前引十大臣。赞引官。对引官。导引由棂星左门入。诣坛位前行礼。祀礼既毕。出昭亨左门外升辇。侍卫随从夹引拥护。悉如来仪。其不陪祀王以下各官。俱朝服。于午门外排班跪迎。午门鸣钟。驾至太和门。銮仪使、奏请降辇。升礼舆。入太和门。还宫。臣等管见。酌定仪节。是否有当。伏候钦定施行。得旨、是。依议。
○丙子(二十一日)。上御乾清门听政。
○丁丑(二十二日)。上以二十五日。初诣南郊斋宫斋宿。豫行庆贺。皇太后圣寿节。诣寿康宫行礼。王大臣于慈宁门、众官于午门、行礼。奉皇太后幸重华宫侍宴。
○戊寅(二十三日)。谕:从前朕曾降旨。欲亲奉皇太后前诣盛京。恭谒三陵。彼时因口内经过地方。田禾歉收。是以降旨暂停。俟收获之年。再行前往。二年以来。直隶所属地方。屡获丰稔。故朕欲明岁前往。敕令遣人赴盛京察看道路。乃此际有人奏称。盛京所属地方。又经被水。祈暂停前往。时值水灾。朕心深为廑念。但恭谒祖陵之事。每以不能前往。迁延时日。不惟于敬谨之道不合。而心内亦实不自安。如前往时。一切需用之项。虽俱系官办。而随从人员甚众。地方出产无多。甚虑在下人等、或至匮乏。今将军额尔图等来京。细问彼处情形。据称盛京所属。虽数处稍潦。今水俱涸。明年可以耕种。一切应行备办。及应行官备之项。现俱办理。即随从在下人等所用之物。亦不致购买有误。尚易办理。地方亦无繁难之处等语。额尔图系该地方将军。如稍有疑虑之处。伊必奏请停往。今既奏称尽可前往。即定于明岁秋季起程。由向导处所看之和尔素一路前往。所有一切应行料理。应行备办之项。豫为料理备办。著原派出之王大臣、会同将军额尔图等、公同商酌定议具奏。
○庚辰(二十五日)。皇太后圣寿节、遣官祭太庙后殿。上诣南郊斋宫斋宿。
○辛巳(二十六日)。冬至。祀天于圜丘。上亲诣行礼。
○壬午(二十七日)。上以冬至节。诣寿康宫、行庆贺皇太后礼。王大臣于慈宁门、众官于午门、行礼。御太和殿受贺。
○乙酉(三十日)。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十二月。丙戌朔(初一日)。
○戊子(初三日)。上诣皇太后宫问安。幸瀛台。
○庚寅(初五日)。上幸瀛台。赐准噶尔使臣吹纳木喀、筵宴。
○壬辰(初七日)。上御乾清门听政。诣皇太后宫问安。奉皇太后幸瀛台。
○丙申(十一日)。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庚子(十五日)。上御太和殿视朝。文武升转各官谢恩。
○辛丑(十六日)。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壬寅(十七日)。加赏外藩蒙古王等。癸亥年俸。
○甲辰(十九日)。上御乾清门听政。诣皇太后宫问安。
○丁未(二十二日)。上诣皇太后宫问安。幸瀛台。
○癸丑(二十八日)。以岁暮祫祭。遣官祭太庙中殿。后殿。
○甲寅(二十九日)。祫祭太庙。上亲诣行礼。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遣官祭太岁之神。诣皇太后宫问安。
○谕、朕明岁前往盛京。所有喀喇沁等处之蒙古扎萨克等。因朕经过伊等地方。必豫备行围。随行效力。但喀喇沁地方。除数处围场外。沿途并无堪行大围之处。若经过之扎萨克等。俱派人随行。人数众多。并无用处。且致属下穷苦蒙古、多费盘缠。劳乏马匹。著现办此事之王大臣、会同该部、计经过地方之远近。有无堪行大围。各应派几人随行。至伊等边界。即令回伊游牧之处。豫行妥议。再在朕前行走之喀喇沁哈玛尔三十名。著随朕前往盛京。如再有似此者。亦令随行之处。一并妥议。
○乙卯(三十日)。上诣、皇太后行宫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