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与常识
01
前几天读刘子超《午夜降临前抵达》,他在书里说了一个发现:
从一个国家饮食丰富的程度,可以看出这个国家封建时代的发展状况,反之亦然。比如德国菜,所有配菜都是酸的,目的是帮助你消化中间的那块肉。和意大利菜、法国菜比起来,显然是野蛮人的饮食方式。
看了这段,我想起来韩国菜,日本菜,还有俄国菜。还有一些吃酸菜泡菜的民族。
中国菜里,似乎也是这样。淮扬菜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历史上盐商有钱,但社会地位不高,而且当时的政治也不准他们高,所以,他们有了钱,就拼命消费,花在吃上、穿上、各种享乐上。当然也有艺术上的附庸风雅。
川菜里面,自贡菜有名,也是因为自贡产盐,盐商会享乐。
02
有人,@光头风月 在微博上讲了自己的一个发现:
看《海上花》发现三个主演的女角都是穿深色的,周双珠是蓝色,沈小红是绛红,黄翠凤直接就是黑,深色才有存在感,有大美女的感觉。周围那些穿粉红粉黄的感觉就不是头牌,只能是小美女,给人当陪衬的。
下面有人留言:
深色就像一块质地上好的背景板,称托人。浅色就像礼物外面的包装纸,会抢夺一点存在感。话虽这么说我自己日常还是爱穿浅色。
看完这两段话,我想起来两件事。一件是有一天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女孩子,染了绿色的头发。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是想起来《西游记》里的小妖精。再一个念头是,如果半夜醒来,身边睡的一个人,绿头发,会不会吓得惊叫起来。
再一件事是有一年,我去欧洲游荡,在瑞士某个城市晃荡的时候,发现当地人穿衣打扮,颜色要么是纯色,要么是深颜色,不像我们的一些同胞,打扮得像火鸡,五彩缤纷。
说到这里,想起来有个说法,说看一个民族的性格成熟度,看这个民族的穿衣打扮就可以看出来。一般热带的民族,喜欢热烈的颜色。越是纬度高的民族,颜色越是冷静。
03
微博上,@谢灵运 写她读《红楼梦》的发现:
贾母看病的时候,说了一句,“我也老了,那里养不出那阿物儿来,还怕他不成!不要放幔子,就这样瞧罢。” 连我之前都没注意有这么一句。
这句话,让人忍不住想起来《战国策》里秦宣太后的名言:
“当年我服侍秦惠文王时,大王把大腿压在我的腿上,我累的受不了。而他把整个重量都放上来的时候,我并不觉得特别的重,这让我感觉很舒服。”
这话,还是对外国使节说的。
宣太后,就是孙俪演的《芈月传》里的芈月。
二月河的《雍正皇帝》里,有一个细节,还是亲王的雍正和老十四去给母亲拜寿,德妃说把链子都卷起来吧,都是我肠子里爬出来的,搞那些装神弄鬼的做什么。
.........
人一上了年纪,说话就会变得直至本质。男人可以油腻,女的,也会。只不过这是油腻的另一种方式。
贾府里的老祖宗,可以说话粗俗。现实生活里,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有些女性到了中年,也会有这样的情况。
尤其是在农村,开起玩笑来,很多时候,结了婚的女人,更泼辣。有时候污眼睛的段子,男人讲不出来,女的可以讲出来。
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有很多的社会、生理、风俗、习惯的原因。
04
微博上,@河森堡讲了这样一个现象:
在微博上经常能看到有人提及一个数字,那就是微博用户的本科率,我见过有说4%的,还有说是10%的等等,人们引用这个数字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解释网上不愉快的交流经历,言外之意就是说当下网上之所以有这么多聒噪冲动乃至不可理喻的声音,主要在于用户的文化水平普遍太低了。
我有些不同意见。
在我看来,文化水平并不是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而是一个相对次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网上很多人缺乏对生活的切身感受。
您就好比说,《十三邀》最新这期是许知远老师对谈钱理群教授,钱教授在镜头前说了一段自己过去人生中特别痛苦的经历。
钱教授的父亲钱天鹤曾经是民国时期的官员,这直接导致钱教授本人的出身成分有了问题,后来,钱教授被分配到贵州时悄悄带了一张父亲的照片,希望能在感到孤独时有个陪伴,结果父亲照片被人搜出来了,大罪一桩,钱教授自然也因此吃了不少苦头,再后来,平反的时候,父亲的照片被还给了钱教授,但那张照片马上就被烧掉了,钱教授的学生看了以后就不能理解,质疑钱老师为什么要烧父亲的照片,钱教授事后表示自己也对此感到忏悔,但当时烧照片时很果断,几乎没有犹豫。
钱理群老师是著名学者,无论是在北京还是贵州,他身边的学生在文化水平上都无疑是远高于当地社会平均水平的,但他的学生依然不能理解老师的所作所为,为什么呢?因为没经历过,他的学生从未切身感受过钱老师身上那种长久以来的紧张、惶恐和窒息,自然不能理解这种心境挤压出的行为,如果网上有个人发个扒皮贴,说“XX学校的X老师嫌弃自己父亲出身不好,怕影响自己前途,愣是亲手把自己父亲照片烧了”,这绝对是个实锤黑料,那扒皮文下边的评论会是啥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毕竟,生活中很多行为根本不是靠阅读就能明白的。
之前有一次,我在某商场的美食城吃饭,正低头扒拉的时候,旁边俩学生样子的小孩正对不远处做出嫌弃的表情,我顺着看去,见有个老婆婆,驮着背,推着个小车,上边放着塑料袋和纸袋子一类的破烂,正颤颤巍巍地找其他客人留下的剩饭吃。
我看了以后很心酸,就走到刚才的店面前又点了一份扁豆焖面,老板是个中年大哥,还以为我要打包带走,我摆手,指了指后背的那位老婆婆,老板抿嘴点了点头,说:“这碗面收你一半的钱,算咱俩一起请的。”
我把那碗新面摆桌上,放好筷子就走了。
要论读书和文化水平,店面老板大概率是比不上我身边那俩学生的,但要论对生活的不易和对别人难处的理解上,我认为店面大哥要比那俩学生深厚具象的多,而我自己也是走上社会,被生活左右开弓连抽耳光后,才掂量清了“过日子”这三个字的分量。
想要真正地宽容乃至理解别人看似荒诞甚至不可理喻的言行,充分地感受生活必不可少,现在,当人们在网上有观点之争时,经常会互相奉劝:“你还是回去多读点书吧。”
但很多时候,这是搞错了重点,在言论撕扯时,真正应该互相奉劝的是:“你应该多去感悟几年生活。”
河森堡老师前面铺垫了那么多,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之所以现在网上有那么多撕扯,是因为很多人年轻,没有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好像很有道理,但又觉得好像哪儿有点不对。
我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还是河老师太善良。有些人,其实还是因为坏。或者换个说法,网络上有些人,真的是不善良。或者不良善。
中国的教育问题,再加上中国曾经受过的苦难,使一部分人很容易接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一味慕强,相信生物进化论,相信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这样的底层逻辑,或者底层操作系统,使他们的认知停留在动物园的层面。
就如有人所言:有些人读书,不是为了开阔自己,而是为了强化自己的偏见。
意思差不多的一句话就是:他们也出去旅游,也去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不论走到哪里,都背着自己那口井。
这是背井离乡的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