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名家风采——王建忠,花腰傣系列之一
【艺术家简介】
王建忠,河北省唐山市乐亭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乐亭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师生联谊中心理事,中国水墨人物画著名画家。深造、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师从著名画家刘大为、李翔、苗再新、任惠中、王利军、王珂、谭乃麟等名家。
《吉祥的高原》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17“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人物作品展。
《木棉花开》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尚义·2017全国中国画【写意】作品展”
《吉祥的大凉山》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中国画作品展”
《傣乡系列之一》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国风盛典——首届全中国画作品展”。
《一代宗师任伯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伯年国艺”全国写意人物画展,被评为入会资格作品(最高奖)。
《傣乡之情》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2019“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写意作品展评选,被评为收藏作品。
《大凉山下》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19雨花满天——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
《大凉山的人们》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江海门户通天下”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朝圣路上》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神圣长白”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学术视野
《木棉花开》124cm×248 cm
建忠论绘画(1)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到了绘画的标准,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模写,经营位置。余以为一至六条的顺序为欣赏顺序,反之则是创作的顺序。现在社会上乱传一句话:你要好好练习书法,绘画的用笔,就是书法的用笔。谬也。我并不反对学习书法。余治学至今,留心翰墨。在绘画上以书法用笔去解决画面,不得要领。后来,一位同道对骨法用笔的讲解让我颇受启发,骨,本质也,人之性情率真也,不雕琢,不矫揉造作也。这样看来,骨法用笔既包括了书法用笔的真谛,也涵盖了画家作画要有书写性,它是抒情奔放的,是畅快淋漓的,是随心所欲的,是画家真性情升华的再现。
《傣乡系列之一》124cm×248cm
建忠论绘画(2)
虽已立秋,酷热仍在,偶然翻阅书刊与画册,看了不少名家的作品,始觉陈钰铭老师的作品气势宏大,耐看,给观者的信息量很大,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其实陈老师用构成的方式来组织画面,使观者看了以抽象空间所作新的组合之后的大美,越是抽象,画面的内涵就越丰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傣乡之情》124cm×248cm
建忠论绘画(3)
在绘画中,主观性的处理是非常明显的,中国画中处理甚之其它。以水墨因子去表达时,更是依赖于主观性的处理。一池春水,本来很难表现,但在《惠崇春江晚景》中,“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句),让人想象着一池春水,岸上小草青青,水里群鸭嬉戏,边上桃花欲开。都是经过作者的主观处理的。画家王雪涛画过这样的一幅画,其主观处理,尤其明显,几道以干笔画出的线好似春风吹皱的一池春水,戏水群鸭有引高歌之姿,有白眼上翻之态,有黑白相间之衬托,有浮水半露红掌之美丽,。人物画也是如此,我不敢妄评,但在表现上确实如此,一个老农,他的白衣服可以按照画面的需要,画成白的也可以,画成黑的也行。姑娘的花头巾,可以画得更漂亮,也可以画得更简约,但不是简单的处理,而是更具真、善、美了。
《印象花腰傣之一》69cm×138cm
《印象花腰傣之二》69cm×138cm
《印象花腰傣之三》69cm×138cm
建忠论绘画(4)
“以形写神”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来的重要的美学思想 , “形” ,即物象的形貌色彩。”神”是神气,或者说是精神。这个这个理论比西方要早一千年。
“形”是为了表现“神”,“神”是”形”的灵魂,“形”是手 段,“神”是目的。如果表现不出神,形就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要画一个人,就应该表现出这个人的神情态度,相传顾恺之给当时的名臣裴楷画像时,最后在他的脸颊上画了“三毛”,就使裴楷神明殊胜起来。顾恺之说:“裴楷才智超群,识大体,善知人,这是他智慧的象征”。看画的人果然觉得这“三毛”使裴楷神采飞扬。
我们说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精神的就是好的形象,“传神写照,尽在阿睹”。阿睹,即眼睛。
在绘画上,当以无生命的物象为对象时,我们说为之传神,按照西方情感移入的解释,那其实是画家自己的精神。石鲁先生说,山水画里有人,那人是谁呢?就是画家自己。依照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理论,就是那寂寞的山花,是因为有了人,由于人的观看而一时亮起来,画家写的就是这么一种精神。
由此看来,传神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对客观物象的传神,二是画家作画时活跃生命的传达。
《印象花腰傣之四》69cm×138cm
《印象花腰傣之五》69cm×138cm
《印象花腰傣之六》69cm×138cm
建忠论绘画(5)
中国画小品给人的感觉是静、清、雅、趣。单说这静,便使观者宁心静气,心不浮躁,让人赏心悦目。观赏中国画小品,犹如面对一处宁静而烂漫的“桃源”,一片充满情和爱的光焰,一个变化着的感觉、心境和情绪的内在世界,使观者的情致转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是柔和的,温情的,恬淡的,秀媚的。如轻烟嫩柳,若即若离,如诗,如幻,如境,如梦,欣赏中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也会逐渐占居画外之美的宇宙空间,此时的人物画不单单是那个人,而是那个“神”;山水画,也不是那个景了,而是那个“境”了;花鸟画也不再是花卉小鸟,而是更见“风致”了,”此外,亦能感受作者“笔精墨妙心更苦”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写照了。
《印象花腰傣之七》69cm×138cm
《印象花腰傣之八》69cm×13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