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推荐】画家魏根生:行旅者印象
魏根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深圳画院客座画家
安徽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曾任《艺术界》杂志责任编辑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客座教授
印象魏根生
文|君 娃
▲ 《冬日》68x68cm
初见魏根生老师,是在杨和平老师于南京举办的“伊人与梦”画展上。
画展是酒会式的。开幕式之后,来宾便三三两两分散开来,或读画或聊天,杨和平老师则忙着接受媒体采访。我与杨老师的朋友多不熟悉,看完画之后在一边休息,便觉得稍稍有些尴尬。想来魏老师这时候走过来多半也是不经意的,但却打破了我的小尴尬。他坐在我旁边的空位上,问我喝不喝酒。我说偶然也会饮一点的。他说那我们喝点红酒吧,便起身走向对面的餐桌。在开幕前的午餐时间,我已经见到了魏老师,大家对他非常尊重,安排他坐在上座,席间也听到有人介绍说他是职业画家,曾经是《艺术界》杂志责任编辑,现在在好几座大学任客座教授。少刻,他倒了两杯红酒过来,递给我一杯,然后坐下来,拇指和食指优雅的轻捏住杯柄,微微摇一摇杯中红酒……他身上有着许多男士所缺乏的,那种对女性不动神色的尊重,如果要用一个什么词来表达我对魏老师的第一印象,我想非“绅士”莫属了。
▲ 《行者》68x68cm
我们聊得很开心,他说了自己一个人的环球旅行——远赴东非马赛马拉草原看角马迁徙,到南北极去看了企鹅和极光……哇哦,这么酷!我很是惊叹。当然,我们自然也要谈到绘画。他说自己学过传统技法,也学过西画,现在二者可以自然而然随时随意相用,所以很开心。聊到对当下绘画的一些现象,“笔墨当随时代,绘画也要与时俱进啊。”他说。
▲ 《行者》68x68cm
那天以后,通过微信,我便有了许多机会欣赏到魏老师的艺术。果然,他的作品融入了许多西洋的、色彩的、轻松的元素,有一种十分温和的“当代”性。之所以用“温和”这个词,是因为我看到有的画家在创作时,会陷在传统笔墨和笔法的纠结中,既不能抽离出来创新,又无法再向传统深入。有的呢,在追求“当代”的过程中,显然由于用力过猛,而陷入新的矛盾。我也画画,从内心来说,我期望自己可以像魏老师这样画画,很好玩,带点实验性,让墨与墨冲撞,这些冲撞到宣纸上的墨团看似偶然,而其实是艺术家的阅历,对世界的宽容,是心中已有的山水。这个过程不急不躁,甚至是宁静的。
▲ 《行者》68x68cm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这种艺术的自由之路,不但考验艺术家的综合修养,也需要时间和历史的积淀。所以,那些在东正教堂前的徘徊,对埃菲尔铁塔下滚滚车流的凝视,亦或是在圣托里尼的孤舟远帆……不断的行走和思考,已然是艺术家创作的一部分,也是促使艺术家在作品中灵活呈现自己的根本。
▲ 《行者》册页
魏老师众多的作品中,我特别偏爱的有两种——《行者》里的小狗、《虫草》系列中的虫子。
在大开大合的《行者》系列中,不时出现的一两只的小狗,在我看来是颇意味深长的,它总令我想到刘亮程的散文《狗这一辈子》。
“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你看,那只狗站在画家笔下的村落里,山坳间,怅然若失,一刹那间,让观者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慌张。“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为寂静的一部分。”画中,一只狗的落寞,竟然让看画的人品味出某种巨大的孤独来。
▲ 《行者》68x68cm
我没有和魏先生探讨过画中的狗有什么特别的寓意,或者,艺术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用意,他只是将自己的思想注入到了水墨里,而我在这细微的像素里,窥见了大自然中其他生灵与人也许有着同样的困境,我可以清晰体会到艺术家对世界的一种悲悯心。
女性总是习惯于用微观的视角观察世界,所以《虫草》系列中的花草和虫儿,尤其让我觉得轻松愉悦。它让我看见了魏老师阅尽千帆之后,内心的柔软和对生活最质朴的感悟:“人好像小虫子一样默默无闻的生存,该努力就努力,该奋斗就奋斗,这一生过得有意义就行了。”
▲ 《行者》60x68cm
看魏老师几乎每天都在画画,仿佛不知疲倦。我忍不住问了他一个很无聊的问题,我说您为什么那么喜欢画画呢?他认认真真回答:我画画,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如点燃的蜡烛,它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抓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考虑功利,画出内心的喜好情趣。
(君娃,学名沈君。七十年代生人。发表文字百万,著有散文集《子非猫》并获27届孙犁散文奖散文集优秀奖。有文字入选多种选本。)
作品赏析
▲ 《行者》68x68cm
▲ 《冬日》50x50cm
▲ 《行者》50x50cm
▲ 《行者》34x3cm
▲ 《行者》33x33cm
▲ 《虫草之一》33x33cm 洒金片
▲ 《虫草之二》24x180cm
▲ 《虫草之三》24x18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