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十一章 原文
《道德经》通读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十一章,观,象,悟,道,这四个字体现得特别鲜明。读《道德经》,实际上,读的就是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所观和所悟,老子观的是象,悟的是道。
在这一章里,观,是老子看到了车毂,陶器,房屋;这三样事物很见,谁都可以看得到,但多数人看到了,就只是看到了,这样的看到,其实等于什么也没有看到。
老子看到的是象。车毂,陶器,房屋,不是车毂,不是陶器,也不是房屋,而是象。正是因为它们是象,而不是具体的物,所以,老子才把它们罗列在一块,它们罗列在一块的根本原因是,它们是象,是同一象的不同事物。
老子为什么把它们罗列在一起,不只是老子看到它们的同“象”,并且,老子对它们的同“象”有所悟。事物的具体存在,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它们是单个的,这种单个在我们的所看到里,被我们的看割裂了,我们割裂了每一个单个的事物的存在,与别的事物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象,不是单个的具体事物,每一个单个的具体事物,虽然它们各自体现了象的一定意义,但它们的具体存在不是象,因为,象,把具体的事物虚拟化了,象,从事物的个体之实里走出来,让事物具有了虚幻的意义,这个虚幻的意义,体现了事物的本质。
我们知道,天地不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万物,把自己呈现给宇宙时,既是个体的存在,但又同时是象,天地万物的象的意义,表达的正是它们的本质,但天地不言,就是说,天地万物不会把自己的“象”和“象”的意义说出来,人可以看到天地万物的具体存在,如果能够从它们的具体存在看到它们的“象”的形象,就能看到它们的本质。这里的看到,就是悟。
道:事物的本体,就是隐藏在事物象之后的本质。
车毂,陶器,房屋,是具体的事物,它们的单个存在,“象”的意义是不明显的,那么,它们具有的“象”是什么呢?是虚无,车毂有虚无的部分,陶器有虚无的部分,房屋有虚无的部分,它们虚无的部分,是它们的象。这个象,体现了它们的本体,也就是本质。形象这个词,表达事物的两部分意义,比如说车毂,陶器,房屋,它们的形是它们能被我们看到的外在的那个一部分存在,它们的象,体现的是它们看不到的那一部分。这两个部分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事物存在的真正意义。
我们再来看车毂,陶器,房屋,它们的形分别是车毂,陶器,房屋,但它们的象却是让它们分别成为车毂、成为陶器、成为房屋的虚无部分。
那么,这么去观天象,观物象,观人象,有什么意义呢。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事物能看到的“有”的那一部分,只是可以利用它成就事物的“用”,而那个看不到的“无”的一部分,才是事物的“用”的意义。
这就是有和无的关系。第二章里,老子说:有无相生,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清楚而深刻的解释。
有无相生,是道的本质之一。能过有,成就无,没有有,就不能有无,没有无,有的存在,就是可笑的。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从来没有只有“有”而没有“无”的可笑事物,换句话说,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从来不曾有“无用”的事物存在。
在这一章的通读里,我重点说了观,象,悟,道的意思,这对我们通读《道德经》很有意义。至于这一章老子所讲的道,是容易理解的。有无相生的意义,在这一章里说得浅显而有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