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代花桥到榔坪大桥

相关文章:

【长阳古桥】从“同善桥”到“跃进桥”

【地名记】秀峰桥得名刍议

【长阳碑刻】响潭园车沟清代石桥及碑

榔坪往事越千年(二):元明古镇话朗亭

【长阳古民居】马坪村覃家老屋

长巴古界碑之殇

▲榔坪峡马口(向家舟摄于2021年7月4日)

榔坪河自东向西流经湖北长阳榔坪集镇后,在洞头沟溪口突然急转向南,穿入山峡,奔往清江。其转弯处因形似马口,而得名“峡马口”。

古时,峡马口是东达江汉、西通巴蜀、北联长江、南接清江的“十字路口”,为要冲之地。今日,G318国道、榔水(榔坪—水布垭)公路、宜万铁路更在这里纵横交汇,续写千年交通辉煌。支撑峡马口交通重要地位的,是古今一座座桥梁。

峡马口为榔坪河、龙潭河、洞头沟三水汇聚之地,常年水深流速快,遇洪水更是汪洋一片,而河道崎岖难通舟楫,无桥难以通行。由此,这里诞生了一座又一座桥梁。

▲元代花桥桥址,位于洞头沟汇入榔坪河处(向家舟摄于2021年7月4日)

这里最古老的桥梁是始建于元代的花桥。据明嘉靖元年《湖广图经志书》记载:长阳有两座建于元代的小型石桥,因桥上镌刻有花草而得名“花桥”。其一在县南安德乡,经笔者考证,具体位置为磨市镇花桥村陈家湾小溪上,已淹没于隔河岩库区水域。另一座在县西安宁乡,按照1982年《长阳县地名志》记载,位于洞头沟入榔坪河口上,与今日榔坪道班旁的国道花桥大桥桥址大致相当。榔坪这座花桥,昔日是连接旧关堡(在今榔坪镇关口垭村救苦坪)与招徕堡(在今渔峡口镇招徕河村)两座元明军事关隘的枢纽,在防御容美土司侵扰、保卫长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惜这座花桥也已不存,但幸亏附近以桥名命名的村庄仍在,花桥的历史记忆得以保存。

▲关口垭望榔坪集镇方向。图中右下方为榔坪村花桥居民点,因花桥古桥而得名。(向家舟摄于2021年7月4日)

横跨榔坪河的榔坪大桥也颇有年代感。据1991年《长阳交通志》记载,自清代施宜(施南府至宜昌府)大道开通后,清末及民国年间曾多次在峡马口架设木桥,建国后也三次架设木桥,均毁于水灾。1968年修建宜昌至野三关公路(现为318国道一部分)时,在今榔坪大桥桥址下游200米处,修成单孔净跨26.5米的空腹式石拱桥。不料,1975年8月8日,榔坪发生历史上第二次特大暴雨灾害(第一次在康熙壬子年),不到10小时降雨640毫米,山洪暴发,峡马口以上漂浮物阻塞榔坪河200余米,致使桥被冲毁,仅存东台残迹。

▲1977年10月1日竣工通车的榔坪大桥(局部)(向家舟摄于2021年7月4日)

1975年起,有关部门充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设计建造了新的大桥,即今天看到的榔坪大桥。桥为单圆柱墩六孔T型梁板桥,全长131.35米,中间车行道7米,两边人行道各1米,两侧设1米高的混凝土花式栏杆。桥于1976年11月动工,1977年10月1日竣工通车。交付使用之后,历经多年洪水考验和昼夜行车,仍保留完好(与历次河道整治也有关)。只是最近些年,因其设计荷载量无法适应突增的巨大交通流量,加上318国道榔坪集镇绕城公路的新建,其通行功能已逐渐被新花桥大桥所取代。

这座榔坪大桥虽然只有44年历史,但由于同时期甚至更早的长阳公路大桥多因水库淹没或拆除重建多已不存,因此也称得上一座公路“古桥”。尤其是桥梁上书写的标语,是颇具历史感的。标语内容为:“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万岁!”如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此桥永久保留,应该十分有意义。

▲一列动车从榔坪大桥旁的铁路高架桥上驶过(向家舟摄于2021年7月4日)

本世纪初,随着宜万铁路修建,榔坪大桥旁的上空又多了一座铁路高架桥。一列又一列的动车从隧洞中驶来,犹如腾云驾雾一般从桥上呼啸而过,迅速钻入另一个隧洞。其精湛的建桥工艺又一次诠释了中国的工匠精神,推动了“中国速度”。高高在上的铁路桥与俯临河面的两座公路桥,上下交错,交相辉映,共同见证了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使峡马口成为一个现实版的“桥梁博物馆”和潜在的网红打卡地。

永远沉睡在安王山的小战士

【长阳古近代家训】唐氏家训

漫谈长阳门匾文化

【文献连载】《长阳县抗战史料》校注(四)

【长阳碑刻】五潮观“常住福田”碑

追寻千年古县遗迹

考辑乡邦历史文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