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水老师告诉你:写作文和“打烧饼”一个理


“表现人物”犹如“打烧饼”

 文/三点水老师

记叙文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一类体裁样式。我们知道,无论是重在写人的记叙文,还是重在写事的记叙文,其写作内容均离不开“表现人物”,写事离不开写人,“事”总是由“人”来做的,是人物的表现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写人”与“写事”总是水乳交融般结合在一起;可以说,“表现人物”——塑造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映现鲜明独特的性格特征、传达真切感人的思想情感,这始终是记叙类文章的中心目标和核心任务。那么,在我们日常的习作中怎样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呢?对此,笔者想用一种比较通俗的说法来进行解说:“表现人物”犹如“打烧饼”。

一、“表现人物”与“打烧饼”一样,要“精心选择”所需的各种“材料”

要想“打”出美味可口的“烧饼”,首先就要“精心选择”“打烧饼”所用的面粉、油、盐、酵母等“原料”,“用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烧饼的质量。同样,“表现人物”也先要确定“写什么”,要依据文章表现目的的需要,要“精心”对“丰富多彩”的素材进行甄别、推敲、筛选,挑选那些最富有表现力的、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等“这一个”个性特征的“材料”来写。例如,能表现大文豪鲁迅先生崇高思想品质的事例可谓数不胜数,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作者周晔在相关的众多的事例中只选择了“启发我读书”、“笑谈‘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四个最富表现力的典型事例来表现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和崇高品质。

二、“表现人物”与“打烧饼”一样,要有一定的“程序”、“步骤”

“打烧饼”需要一定的“程序”、“步骤”:和面、发酵、揉面、上料、成型、烘烤等各环节需“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前一步骤是后一环节的前提,后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完成的,其过程不可造次、混乱。同样,我们习作时,在确定了“写什么”后,也要对写作的各项内容在文章中呈现的的前后顺序进行恰当的“布置排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段落间如何过渡、各内容间怎样呼应以及前文怎样为后文埋下伏笔等都应提前缜密思考、科学设置,甚至还要列一个简明的写作提纲。只有这样,才能使“表现人物”的写作过程“按图索骥”、井然有序,从而避免写作过程中思绪混乱不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写作诟病。

三、“表现人物”与“打烧饼”一样,要对各种“材料”进行“科学配备”

“打‘好’烧饼”,除了要精选“原料”外,还要对所选的各“材料”进行“科学配备”:多少水能活多少面,放多少酵母合适,用多少油,用盐量又具体是多少等“配备方案”必须“科学”,必须一丝不苟,不得“乱来”。试想,若各材料“配备用量”不科学准确了,如用盐量多了,又将会“打”出怎样的“烧饼”呢?同理,在“表现人物”的习作中也要对各写作“材料”充分考虑、“科学配备”,当少则少,当多则多,其中能充分体现人物思想面貌、性格特征的主要“材料”就如同“打烧饼”用的面粉,“量”就得多,就得详细写、多写,其他的对表现人物只起辅助介绍作用的非主要“材料”,就如同“打烧饼”所用的油、盐等各类“佐料”,“量”就得少,就得略写、概括介绍,但“用量多少”必须适宜。

四、“表现人物”与“打烧饼”一样,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将各类“材料”“揉合”在一起

我们知道,“打烧饼”需要综合、反复运用揉、擀、卷等方式、手段将面粉、油、盐等各种“材料”充分“糅合”在一起,使各“材料”充分“融合”、“彼此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分家”……这样做出的烧饼才会咸淡适度、酥软可口。同样,“表现人物”也需要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以及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言行举止等各项内容,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力使各项内容有机融合,成为“一体”。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五自然段:“‘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这几句话融合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综合化地“融合”了人物的各种表现,使鲁迅先生从整体上给读者留下和蔼可亲、幽默风趣的深刻印象。

“表现人物”犹如“打烧饼”,但愿大家能够在“打烧饼”的各项“要领”、技法中体味到日常习作中“表现人物”的技巧与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