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受武则天重用的“五王”要发动看似没有必要的神龙政变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已经是风烛残年病若游丝,在之前已经将皇位继承人最终确立为唐中宗李显。不出意外的话,武则天驾崩后李显即可顺利继位,恢复李唐秩序。但是这时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五个人却拥立着李显带着500宫廷禁军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禅让。
看似没有必要的神龙政变后面,有没有什么玄机呢?
当然有,那就是整个唐朝的宫廷政变传统。
政变传统背后的根本原因
纵观整个唐朝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朝代之最——对外战争次数最多与政变次数最多。玄武门之变、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先天政变、甘露之变等等难以言尽,政变次数之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宫廷政变,在宫廷或者京师范围内直接杀死或者控制政敌来赢得皇权的掌控,基本都不是大规模的军事政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难道是因为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给后代子孙留下了什么“优良传统”?
其实以上的现象都是初唐的府兵制的缺陷所产生的问题。
以前我曾介绍过,初唐的府兵制是兵农合一的兵制,天下兵马在“十六卫”手中。其中“四卫”掌握宫廷禁军,主要防卫宫廷作用;另外“十二卫”遥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600多“折冲府”,只是名义上归他们管,但没有战时指挥权,这项权力在皇帝委派的元帅手中(其实等于是皇帝掌控);不过“十二卫”能调动戍卫京师的“番上”府兵,但“番上”府兵是全国各地的“折冲府”轮流选派上来的,属于流动性比较强的部队,即非嫡系部队,忠诚度不高。
府兵制的特点决定了“十二卫”的军事长官掌握的兵权有限,所以不管是调动外周的“折冲府”府兵,还是调集“番上”府兵,造反都很难。因为面对由外到内的政变,皇帝或者掌权集团有充足的时间调兵镇压。这留给造反集团的路子只有一条了,那就是发动宫廷政变这一条简单且快速省力的路。
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用的其实是自己私下养的800私兵,以及策反、收买过来的宫廷禁军,神龙政变的政变集团“五王势力”(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李显势力、李旦势力调动的也只是500宫廷禁军,这些都是由于初唐府兵制限制兵权所致。
政变集团斗倒男宠集团的难度
事实上武则天执政晚期沉迷男色,无心朝政,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为首的张氏宗亲势力的男宠集团逐渐把持了朝政。在武则天病重的时候,他们服侍在武则天左右,屏退了所有人,任何人没有经过他们同意都无法见到武则天,就连即将上任的继承人太子李显也不例外。
李显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女婿、一个外孙,曾因为儿子、女儿评论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而被他们逼迫而死。这个女婿不是别人,正是武延基,乃是武则天的武氏族宗亲势力成员之一,张昌宗、张易之能轻易弄死他,可见他们的权势之大。
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的男宠集团势力之大,就是一个变数。很难想象武则天驾崩后太子李显继位,他们会不会和平交还权力?
我认为按正常人的思维,男宠集团作为既得利益者,且与李显有血海深仇,肯定不会轻易服从,相反还可能进一步侵占皇权甚至发动军事政变夺权,改朝换代。
这是忠于李唐的“五王势力”以及李显势力、李旦势力所不能容忍的,必须尽早消除这个隐患。
同时因为府兵制的限制,政变集团很难调动外周的“折冲府”府兵与“番上”府兵。从外到内的军事政变手段肯定行不通,且风险极大。故而只有效仿太宗擒贼先擒王,直接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才是上策。
看来封建时代每一次社会变革,都逃脱不了时代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