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至,你的养生跟上了吗?
“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为十四小时左右,尽管日照时间变长,但此时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夏至节气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调整作息
夏至时节,起居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适当安排午休时间,一来避免炎热之势,二来有利于体能恢复。
勤洗澡
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肤营养供应、降低肌肉张力,从而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不可贪凉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用电风扇直吹身体;空调间的室内外温差不宜相差7℃,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至防暑
夏至后入伏,有头伏、中伏、末伏之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期,容易中暑,需要特别注意防暑,备好防暑工具,如:太阳伞、扇子、遮阳帽、墨镜、凉竹席、竹夫人等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就是说,夏季要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同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机体正气运行的通调。
嵇康《养生论》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的都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冰雪、冷冻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
——《颐身集》
中医认为,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伤及肺金之说(五行的观点)。从阴阳学说的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以免殃及心之阳气,导致肾阳不足。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上宜清淡,可食用杂粮;不可过食辛辣食物,以免助热伤津;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肥甘厚味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原料: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将白糖入锅。
功效:清热解暑,宁心安神,止泻止痢。对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者亦有疗效。
原料:豆腐1块,嫩豆角50克,西红柿50克,木耳15克,香油、植物油、精盐、味精葱末各适量
做法:将豆腐、豆角、西红柿、木耳均切成丁。锅内加水烧开,将豆腐、豆角、木耳分别焯透,西红柿略烫即可,捞出沥干水分,装盘备用。炒锅烧热,加入植物油,把花椒下锅,炝出香味,再将葱末、盐、西红柿、味精同入锅内,搅拌均匀,倒在烫过的豆腐、豆角、木耳上,淋上香油搅匀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健脾清暑,解毒化湿。
夏季炎热,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上午十点至下午四点这段烈日炽热之时,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
可以选择游泳、散步、快走、太极拳、广播操等运动。夏季运动不宜过激,避免大汗淋漓——汗出太多,损伤阴阳二气。
在运动的过程中,需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出汗后切不可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症、黄汗等多种疾病。
夏季最受欢迎的运动是游泳,游泳不宜在空腹或饱食后立刻进行,那样容易低血糖或引起消化不良。下水前应充分活动肢体,以免发生抽筋等意外。
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饮食习俗,主要是打卤面和炸酱面;江浙一带有“夏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的说法,夏至吃馄饨更包含一种祈求平安度夏的良好愿望,而馄饨当是荠菜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