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理科教育应该“科普化”

原创 张海洋 尚忆大脑教育 前天

收录于话题

#张海洋谈教育

10个

中小学的理科教育,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教育方式,应该尽可能地“科普化”!

什么叫“科普化”?简单的说,就是简单、有趣、好玩,减少计算题!

现在中小学理科教育有几个主要问题:

01

太难      

难不是知识上的难,而是考点太难,计算题太多太复杂,这完全没有必要。

课本上的知识点其实不算太多,老师讲一讲,同学们练习一下,大概能熟悉就行。然而考试的内容却拐了很多弯,一道题涉及很多知识点,如果不花很多精力深入理解、不花很多时间大量做题,基本上应付不了考试。

这样就把孩子们困在了题海战术里,难以挣脱出来。

02

脱离实际       

学习应该要学以致用,即使不说在生活中能随处用上,至少也要多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

然而孩子们的理科学习基本上就围绕着课本、参考书、试题,跟实际的生活基本毫无关系。

总是学那些用不上、生活中接触不到的知识,孩子们怎么能提得起学习的热情呢?

03

枯燥乏味       

科学知识揭示的是大自然的规律,原本是能引起孩子们学习兴趣的。然而目前的教材、教学方式、考试内容等方面,都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有时候,内容也挺好的,例如机械运动原理、化学反应原理等等,然而一进入复杂的计算,孩子们想破脑袋也应付不了,学习热情自然就被抹杀了。

中小学毕竟是基础阶段,理科的学习主要起到启蒙作用,更多要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为进一步的钻研和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由于过分注重书面考试,而且考得太多太难,导致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大幅下降,基本上成了应付式学习,缺乏主动探索的热情。

我们提倡中小学理科教育“科普化”,就是要维护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日后如果要往理科专业上发展,就能够有很强的发展后劲

理科教育的科普化,主要包括多阅读、多动手、多参观这三个方面

01 多阅读

文科需要多阅读,理科也同样需要多阅读。把做题的时间改为阅读,多阅读一些科普作品,对于培养科学兴趣,大有裨益!

如果要往专业上去应用,或许离不开做题,但科学家的成长,跟做题并没有多少关系!科学家更需要的是学习的兴趣、探索的热情,有了兴趣和热情,那些基础知识学起来并不难。

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建筑机械、生物人体等等,这方面已经有大量的科普著作,如果让孩子们把时间用在这些科普著作的阅读上,效果要比用在题海战术上好得多,培养出来的科学家、高科技人才肯定要比现在多得多!

理科的学习,广泛阅读的作用,我们不妨看看特斯拉的创始人、被誉为“硅谷钢铁侠”的埃隆·马斯克的例子。

2015 年 10 月 22 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在清华管理全球论坛上,与埃隆·马斯克有一段关于阅读的精彩对话:

  • 钱颖一:火箭技术是非常高尖端的科技,你不仅是公司的 CEO,还是 CTO。我非常肯定,你是自学成材的。科学、工程、计算机编程、物理学,你自学了所有这些。请告诉我们的学生,没有经过在学校的正规学习,你是怎么做到的?

  • 马斯克:自学的速度要比正规学习要快得多。

  • 钱颖一:自学要比在学校的正规学习快?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学习的秘密。

  • 马斯克:就是要读很多的书

  • 钱颖一:读很多的书?

  • 马斯克:读很多的书,和很多人交流。

  • 钱颖一:光靠读书就可以成为一个火箭科学家?

  • 马斯克:是的。不过还要进行实验,既要看书,也要实验,因为有时书里的东西未必正确。

  • 钱颖一:嗯。

  • 马斯克:基本上就是这样。你通过看书可以很快地学习,因为所有的信息都在那儿。看书学东西要比听课快得多。

  • 钱颖一开玩笑道:我有点担心,这样的话我们大学教授以后都要失业了。

马斯克从小就把自己沉浸于书中,认为书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他尤其喜欢科幻和科技类的图书。在12到15岁时,他还读了很多哲学类的书,他经常每天读书10个小时。三、四年级时,就读完了学校和附近图书馆的书,然后,他把《大英百科全书》读了两遍。

马斯克不仅有超高的智商,而且有着超强的记忆力、超强的理解分析能力,绝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他的阅读范围包括科学、科幻、哲学、宗教、计算机、企业家传记、物理学、设计学、商业技能、能源等等。

上了大学之后,他读的书更多了,通过广泛阅读的了解,他认为“互联网、可持续能源、移民其他星球、人工智能和生物学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东西”。大学毕业后,马斯克就在这些领域开始了他创造奇迹的探索活动!

马斯克的事业涉及火箭发射、新能源汽车、太阳能源应用、脑机接口等多个高科技领域,他的事业成就,离不开他成长过程中的广泛阅读。

通过马斯克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即使在科学领域,广泛阅读也远比大量做题重要得多

当然,阅读不仅仅指书籍,还可以包括各种科学视频、科学纪录片等等,这些影视资料生动有趣,孩子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扩大知识面,还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02 多动手

理科的学习,理论知识只是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怎样与实际生活、工作相结合,这就要求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通过动手去感受理科知识的实用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里、试卷里。

其实,理科的教学,有很多有趣好玩的动手机会。

例如,很多男孩子喜欢汽车、喜欢武器,完全可以教他们怎样造车、怎样造武器,通过这些兴趣来进一步学习机械原理、物理知识、数学知识。

很多女孩子喜欢洋娃娃、喜欢各种服饰,完全可以教他们怎样设计衣服、怎样制作服饰,通过这些兴趣来进一步学习设计、制图等知识。

教学完全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例如分小组来造房子、造汽车飞机、造无人机,设计并制作各种模型(衣服、建筑、艺术品、生活用品、玩具、陶瓷、手工等等),让孩子们成为小小发明家。

从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入手,来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才会真正投入到学习之中,才会真正有所收获!而且能充分培养孩子们对职业教育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愿意通过动手、通过生成、通过制作、通过设计来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事实上,理科领域的成就,虽然有理论和实验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理论领域的成就并不是靠做题能做出来的,那需要深入的思考、研究,这离不开持久的兴趣和热情。而实验领域的成就,虽然也少不了计算的部分,但这跟题海战术完全是两码事,更多需要动手去操作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他从1949年(19岁)开始学习农学专业,1960年(30岁)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此后60年,袁隆平的毕生工作就一直围绕着杂交水稻进行。即使到了90岁高龄,他还时常到田里检查水稻的生长情况。袁隆平的一生,“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袁隆平一辈子没有离开过田地,很多新的研究生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都是在稻田。袁老经常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下田,是他对年轻人的第一位要求,也是他自己一辈子的追求。

研究杂交水稻,靠反复做题、大量做题,能研究出来吗?

因为发现了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为了找到疟疾防治的有效药物,她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对能获得的中药信息,逐字逐句地抄录。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她组织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然后又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但结果令人失望。

她只好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终于,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找到了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然后再通过反复实验,才提取出了有效抗疟疾的青蒿素!

青蒿素的研究,靠反复做题、大量做题,能研究出来吗?

03 多参观

除了多阅读、多动手之外,多参观也是培养孩子们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参观博物馆、生活馆、科技馆,还有各种主题游学。

通过参观、游学,开阔眼界、激发梦想,熟悉社会各行业、各领域,找到自己真正兴趣所在,这对于未来的学习、工作和事业,都非常有帮助。

总之,通过各种新奇特的事物,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愿意为钻研科技而持续努力奋斗,这样,总会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

理科教学的科普化,就是要让孩子们从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空出大量时间,通过多阅读、多动手、多参观等方式,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情和能力,从中挖掘大量有天赋、有热情的理科人才,这样才能对社会发展做出真正有价值的贡献!这样才能真正回归学习的本质、教育的本质

科普化就是以兴趣为导向,让孩子们尽可能扩大知识面,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无尽的题海中。通过激发兴趣,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日后有合适的机会 就可以生根发芽,或者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或者从事高科技行业,或者进入制造业。总之,能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为社会做贡献!

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文科也好、理科也好,都应该以兴趣为导向,帮助孩子们培养兴趣、培养热情,广泛接触、多样尝试,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这样,才能把工作当作事业,才能真正做出一番成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