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科】六个挑战育儿观的心理学实验,太颠覆了!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心理学科】

六个挑战育儿观的心理学实验,太颠覆了!
    对于有些育儿理念,我们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以下几个心理学实验在历史上都堪称经典,看看它们是如何拿数字和事实说话的,又如何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建议每个父母都好好看一下。
    一,印刻实验——孩子就如一张白纸,他总是在模仿学习你的行为
    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K.Z.Lorenz)在进行这项实验时,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先看到母鸭子,而首先看到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总是跟着他。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小鸡、小鸟等辨认自己母亲和同类时,都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的,而且这一现象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有所发现。一般说来,小鸡、小鸭的“母亲印刻”的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而小狗的“母亲印刻”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3~7周。
    研究还发现,动物在关键期内,不仅可以对自己的妈妈发生“母亲印刻”,而且如果自己的妈妈在小动物出生后不久就离开的话,它们也可以对其他动物发生“母亲印刻”。
    印刻实验最重要的两点:一是环境对人的影响,“狼孩”“孟母三迁”等等都说明这个道理。二是第一时间印象效应。
    “印刻效应”提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婴儿的心理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如果父母掉以轻心,不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就很可能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和健康,甚至贻误终生。因为,一个孩子心理不合格,就可能出次品、废品、危险品。
    印刻效应也提示我们:如果我们在儿童敏感期某一个确定的阶段上没能学会这种能力,那么我们过后将经历可以想象的许许多多的困难!
    二,视崖实验——不要轻视孩子的认知,以为他什么都不知道
    视崖,就是视觉悬崖,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E.J.Gibson)设计首创,是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视崖实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
    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
    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他的妈妈在另一边招呼他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这似乎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但这种深度知觉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在出生后几个月里习得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记得前几个月,一个电视节目的视频刷了屏。这个节目也做了一个“视崖实验”,让孩子和妈妈处在“悬崖”的两边,妈妈用温暖的微笑,让孩子战胜了对“悬崖”和“火海”的恐惧,成功通过视觉悬崖。爸爸妈妈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但仔细想想,电视节目里的这种实验实际上是混淆了孩子的认知,非常危险,宝宝直奔“悬崖”而去,却发现,原来“悬崖”就是平地,一点危险都没有。这样的想法可能一下子就成为思维定式。如果下一次,如果真的遇到了面前横着一道悬崖的时候,经验主义就会让他很放心,大踏步向着悬崖走去……
    相信大自然的预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的探索。但是诱导式的实验是不能做的。
    三,三山实验——解读什么是“自私”的孩子
    这个实验出自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之手,也是他最经典的四个实验之一。
    该实验的设计是: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实验时,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一边,然后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此时实验者要幼儿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见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
    结果发现,幼儿对两个问题给出同样的答案,他只会从自身所处的角度看三座山的关系(如两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后),而不能设身处地从对面娃娃的立场来看问题。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
    自我中心主义是前运算阶段(2~7岁)幼儿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指幼儿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
    四,延迟满足的实验——延迟满足,让你得到得更多
    这是斯坦福大学在19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著名实验,是测试学前儿童的抗拒即时满足的诱惑的能力。这个实验引申出很多关于意志力和自制力的一些很有力的观点。
    在这个实验中,4岁的孩子们进入到一个房间里,实现在他们面前的在碟子上放一块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把棉花糖吃掉,也可以等15分钟后研究人员回来,他们会获得两块棉花糖。
    虽然大部分的孩子都说他们会等,但是他们很多都难以抗拒面前的吸引然后屈服了——在研究人员回来之前就把棉花糖吃了;成功延迟整整15分钟的孩子一般地采取了回避策略,例如别过头去或者盖着自己的眼睛。
    实验结束后,《时代》杂志进行了跟踪报道。孩子们的行为意义很深远: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在青年时期很少会过于肥胖、有毒瘾或其他行为问题,他们将来的生活也更成功。
    五,表扬孩子的实验——别再夸孩子聪明,要多鼓励!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Dweck)和她的团队花了10年时间,一直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
    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德韦克回忆说:“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第三轮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成绩好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
    鼓励是指鼓劲而支持,表扬则是指对一件事或品行的显扬、宣扬。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的,“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绩提高,为你高兴!”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或输不起,未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你真的会夸奖孩子吗?家长必须要看的那些窍门!你真的会夸奖孩子吗?家长必须要看的那些窍门!你真的会夸奖孩子吗?家长必须要看的那些窍门!
     六,罗森塔尔实验——请给予孩子积极的期待
    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是关于皮格马利翁。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然活了。人们从这个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Rosenthal  L.Jacoboson)等人做了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的1-6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结果八个月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应。
    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于是把这个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父母和教师对孩子的期望会决定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而这些会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请相信自己的孩子,请给予他们积极的期待。
(0)

相关推荐

  •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别再用这句话坑孩子了!

    前段时间有位妈妈留言说: 三岁多的儿子现在脸皮特别薄,在家不用说打骂,一句严厉的话就能委屈地大哭一场,一天能哭N次. 在幼儿园也是,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 而且老师说我儿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总是 ...

  • 如何正确地夸孩子?关键有3点

    夸奖孩子,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能够帮助孩子成长为自信.乐观.勇敢.坚毅的人. 在孩子取得了好成绩,或表现好的时候,适当地夸奖孩子,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孩子自发地往这些好的方面去努力. ...

  • "表扬孩子"与"鼓励孩子"差别巨大!

    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 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 ...

  • 【心理学科】六个方法让你找回快乐心态

        快乐比烦恼好,然而即使最快乐的人也会时常感到心情很坏,还有人常常情绪低落.萎靡不振.这里是能够帮助人创造好心境的6个方法.     1.找出原因     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心情不好,如果连这一点 ...

  • 【心理学科】表明你成熟的六标志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心理学科] 表明你成熟的六标志     一,沉稳     1.不要随便显露你的情绪.     2.不要逢人就诉说你的困难和遭遇.     3.在征询别人的意见之 ...

  • 【心理学科】婚姻中的六个角色和四种模式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心理学科] 婚姻中的六个角色和四种模式 文/王红艳     生命中相伴的到底是谁?     在一个婚姻中,通常会有六个角色:他们分别是"男人" ...

  • 【心理学科】修复「内在小孩」心理创伤的六句话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心理学科] 修复「内在小孩」心理创伤的六句话     每一个人的童年,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伤害.     如何疗愈受伤的孩子?如何疗愈童年受伤的自己?     六 ...

  • 【心理学科】六类孩子常见的厌学心理以对策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心理学科] 六类孩子常见的厌学心理以对策     -01-     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看不到希望     [原因]     不了解自身优势     在高中的时 ...

  • 亲子关系|《权力的游戏》重磅回归,且听心理专家大谈育儿观

    ▼ HBO出品的高分剧<权力的游戏>第七季终于强势回归,同时第一集就取得了豆瓣9.8分的高分,粉丝们纷纷惊呼,对,这就是我要的高分燃作!同时,在维斯特洛大陆上徒利家族又进入了新的血雨腥 ...

  • 【心理学科】六个公式,铸造强大内心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心理学科] 六个公式,铸造强大内心 遇到人生难关,我们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感觉.如果你内心足够强大,就能重获应对困难的力量.我们不妨记下6个心理公式,建造稳固的 ...

  • 【心理学科】一名抑郁症患者写给抑郁症患者的六句话

    [心理学科] 一名抑郁症患者写给抑郁症患者的六句话     抑郁症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体会和了解的.无论是经历过抑郁的泥沼的人还是正身处其中的人,不放弃自己的希望,不放弃自己,这是 ...

  • 【心理学科】六招教你准确揣摩他人心理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心理学科] 六招教你准确揣摩他人心理     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世事国通无从谈起,弄不好还会在 ...